美文网首页
【691】幼儿园亲子阅读之《狮子好捉弄》

【691】幼儿园亲子阅读之《狮子好捉弄》

作者: 登登一君 | 来源:发表于2021-01-12 20:30 被阅读0次

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691天。


孩子老是控制不住自己,爱捉弄人,制止了也没用,怎么办?一起在《狮子好捉弄》中找找方法。

《狮子好捉弄》是《宝贝爱上幼儿园》这一套绘本中的其中一本,同系列共有四本绘本,讲的都是小动物宝宝在幼儿园里面发生的故事。作者们选择了四种小动物来代表孩子的四种状况,爱咬人,爱吵闹,爱插队,爱缠人。孩子在幼儿园中可能会发生的冲突很多都是和这些有关的,所以这套绘本可以说是非常的实用,也会引起爸爸妈妈和小朋友的共鸣。家有幼儿园小朋友的父母推荐大家都来看一看。

这个小开本的绘本孩子拿着很方便,而且薄薄的,父母为孩子读的时候也没有压力。打开书我们可以看到四本绘本的前环衬和后环衬都是一样的内容,都是爸爸妈妈送孩子去上学。后环衬都是爸爸妈妈接孩子放学回家,所以每一本给人的感觉都像是在描述一个幼儿园小朋友平常经历的普通一天。讲的都是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

看完绘本小朋友就好像也经历了幼儿园里的一天一样,绘本的内容又特别的贴近孩子的生活,所以孩子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就把自己代入到小动物的角色当中。无论是作为那个捣乱的小朋友还是那个被打扰到的小朋友,孩子都会自己去体会和观察去得出结论,有所收获,最后每个小动物都感受到了不舒服的结果,这也提醒着我们孩子行为不当,我们也需要让孩子亲自体验到后果,这有点儿像是在《迟到的理由》里面妈妈让孩子自己体验了一次迟到,经历了那么不容易的整个过程,估计下一次孩子就再也不愿意迟到了。

狮子的行为到底代表了孩子的哪些特征呢?当孩子发生了类似的问题,我们又要怎样去面对呢?

这只小狮子第一天上幼儿园就接连不断咬了好几个小动物小朋友的尾巴,每次都偷偷摸摸地咬,被发现了之后还不承认,说不是自己咬的。想一想我们的孩子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情况,你告诉他一件事不能做,但是说了没用,他还会再犯,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孩子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一再挑战我们忍耐的极限,最后只能爆发了,结果很不好看。这个时候我们通常会说这孩子的自控能力真差,没记性,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听不进去我们说的,还是记不住,还是压根儿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这里面有三种可能。一是孩子真没听进去,二是孩子真控制不住自己,三是孩子是故意这样做的。

首先,听不进去这种情况,在什么情况下孩子会听不进去我们说的话呢。这就涉及到关于大脑结构的知识。我们除了拥有负责思考和学习的高级大脑皮层之外,还有一些相对低级的脑区是在人类进化中首先发展起来的,和生存有关,这些相对低级的脑区结构有一项功能,叫做 fight or flight, 战斗或逃跑。它就是在人遇到危险的时候,会保护我们生存下来。

比如如果我们在丛林里面遇到了猛兽。我们第一反应是什么?跑啊,这样可以逃命。然后我们拼命跑,拼命跑,最后实在跑不掉了,猛兽就要扑过来的时候我们怎么做?我们会乖乖等死吗?不会的,我们会挣扎,会搏斗,会寻找手边的石头木条作为武器,这就是战斗。

在现实的生活中,当我们感受到紧张和压力的时候,身体就会自发地发出信号。危险,“战斗或逃跑”这个反应就会启动了,比如当我们被责备的时候,我们有可能会为自己辩护,这就是战斗。我们也有可能会为了避免冲突而选择回避,这就是逃跑。所以当孩子听不进去我们说的话的时候,我们就要反思了,是不是我们说的太多了,“听不见”是一种“逃跑”的策略,是身体趋利避害的本能。这时孩子真不是故意的,甚至于其实孩子自己都意识不到他在这么做,因为当我们在孩子耳边唠唠叨叨,孩子其实感受到的是压力,身体就会发出信号说危险,快把耳朵关上,所以孩子就什么都听不到了。

针对这种情况,有两个小建议。一是平时尽量少说,我们可以去留意一下。有时候孩子并不需要干预的时候,我们也在无意识地重复着一句话,比如快点快点,赶紧的或者小点儿声。我们要尽可能地减少这些语言。二是当孩子需要被制止,我们要用平静坚定的语言。比如请停下来,这样很危险,而不是带有情绪的语言,你怎么老是这样,你有没有记性,避免孩子因为感到紧张就把大脑和耳朵都关掉了。

第二种情况是“孩子控制不住自己”,这说明孩子内在有一些需要要被满足。比如当一个孩子总是忍不住想要去咬东西,那就说明孩子还处在“口腔敏感期”。他对于用嘴巴去咬去吃或者去咬,这个总是想要去咬的小狮子就是这样。那有爸爸妈妈要问了,这个绘本里的小狮子已经都上幼儿园啦,那就至少三岁了,怎么还是口腔敏感期呢?应该是几个月的小宝宝才这样啊。

在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中,有个例子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书中提到,在幼儿园的床头可以见到很多孩子的小牙印儿,这是因为口腔敏感期没有顺利度过。孩子依然处于有口腔需求的状态,有些成年人也喜欢吃手,手都啃烂了,或者是贪吃、无节制,这些都和口腔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有关。当生活中出现了压力事件,吃手可以让孩子感到放松。就像回到了妈妈肚子里一样,缓解焦虑和压力。

如果孩子三岁多了,还喜欢用嘴巴咬东西或者吃手,不要粗暴地打断。而是可以去回看一下是不是小时候我们没有给孩子充分的机会去用嘴巴探索。或者是近期孩子在学校或者家里遇到了什么大事件,这个时候需要我们理解和接纳孩子情绪上的感受。陪伴孩子一起面对压力事件,我们也可以为孩子安排一些和口腔有关的活动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第三种可能性是小狮子在“试探规则”,有时候孩子会故意的去反复做一件大人不让做的事儿,这其实是孩子在试探边界。看看我这个行为是不是真的不能接受,还是你们只是说说而已。通过反复尝试确认最终发现原来这是没得商量的,这就是规则内化的过程,所以说这种试探是有意义的。当我们为孩子建立规则,需要提供一致性的环境。比如前后一致,也就是同一规则。昨天和今天说的标准要一样,家庭成员之间也要尽可能保持一致,否则孩子就会混乱。或者孩子就会钻空子,并且当孩子打破了规则,我们要温和有力地坚持原则。要怎么坚持呢?绝对不能只是说说而已,而是要在行动上坚持。

当我们温和有力地坚持了原则,给孩子有尊重的界限,孩子反而会很配合地停下来。那么,我们要怎样为孩子阅读这本绘本呢?

首先,夸张肯定必不可少,这本书里各种咬和被咬。爸爸妈妈们完全可以戏精上身,演得生动一些,比如小狮子悄悄靠近大象,咬了一下它的尾巴,可以发出狮子的声音。

二是适当的提问和回顾,比如问问孩子小狮子这样做对吗?或者这样做小猴子是什么感受,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孩子把自己代入到绘本中,去体会绘本中人物的感受,也去思考这些行为是不是合适,对规则会更加清晰。

三是不说教。因为孩子会把自己代入到小动物的角色中。如果我们不打扰孩子,孩子就会自己去感受和得出结论,这样做会伤害别人,对自己也不好,这种行为是不合适的,但如果我们急着说教:你可不能这么做啊,小狮子真坏。就等于是否定了孩子自己,孩子就会心生逆反,就不想读了。也无法自己得出“不能这样做”的结论了。

读完绘本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的游戏,比如我们可以用丝巾做尾巴,一边塞进裤腰的位置,一边露出来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抓尾巴。也可以给孩子装上小尾巴,等着爸爸妈妈去抓,一家人可以在一个空旷一点儿的地方去做这个游戏,可以跑起来。玩的时候还可以唱唱歌。这些有利于孩子以更快乐和平静的状态面对幼儿园生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691】幼儿园亲子阅读之《狮子好捉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ooxa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