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国学经典《大学》第二十课

国学经典《大学》第二十课

作者: 张永良小霖 | 来源:发表于2017-12-30 09:04 被阅读0次

〔原文】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基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张居正讲解】这是宋儒朱子的说话。闲,是近日。表,是外面,指道理易见处说。里,是里面,指道理难见处说。精,是道理精微。粗,是道理粗浅的。朱子说:“这传文第五章,盖曾子解释经文格物致知的说话,而今简编残缺, 不可考矣。然格物致知,是大学第一段功夫,最为紧要,若少此一节,则诚意、正心、修齐、治平,都做不得了,岂可缺而不备,所以我近时曾私取程子的意思,做一章收以补之,说道:‘经文所谓致知在格物者,是说人要推及吾心的知识,使无一些不明,当随事随物而穷究其理,使其无一处不到可也。所以然者何故?盖人心之本体,至虚至灵,都有个自然的知识,而天下的万事万物,都有个当然的道理,这心虽在内,而其理实周于物,那物虽在外,而其理实据于心,惟于事物的道理有未穷,故其心上的知识有不尽也。所以大学起初教人,必使那为学的,所天下事物的道理,无大无小,各就着心上那明白的去处,益加穷究之功,就天下事,无一件不穷,就一件内,无一毫不尽,务到个极处而后已,如此日积月累,至于久后,功夫到了,忽觉一旦之间,豁然开悟,都贯穿通透得来,则众物之理,或在表的,或在里的,或精微的,或粗浅的,无一件不晓得到,而吾心具众理的全体,以应万事的大用,也无一些不光明了。夫从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便是物格,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便 是知至。’经文所谓物格知至者,盖如此。”

国学经典《大学》第二十课

相关文章

  • 国学经典《大学》第二十课

    〔原文】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

  • 国学经典《大学》六十课

    〔原文】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张居正讲解】上,是君上。下...

  • 国学经典《大学》四十课

    〔原文】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张居正讲解...

  • 国学经典《大学》五十课

    〔原文】《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张居正讲解】前面说先慎乎德,则有人有土,是能絜矩...

  • 国学经典《大学》第三十课

    〔原文】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张居正讲解】即上文说偏之为害上看来。可见欲齐家者,必须先修其身。若果情有所偏...

  • 国学经典《大学》第十课

    〔原文】《康诰》曰:“作新民。” 【张居正讲解】《康诰》是《周书》篇名,武王告弟康叔的说话。作,是振作。 《康...

  • 经典国学《大学》总结

    国学经典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促进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 给孩子的国学经典:120个国学经典故事(1)

    120个国学经典故事 给孩子的国学经典:120个国学经典故事(1) 给孩子的国学经典:120个国学经典故事(2) ...

  • 给孩子的国学经典:120个国学经典故事(2)

    120个国学经典故事 给孩子的国学经典:120个国学经典故事(1) 给孩子的国学经典:120个国学经典故事(2) ...

  • 国学经典《大学》第二课

    〔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张居正讲解]这一节是承上文明明德、新民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学经典《大学》第二十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org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