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红斑狼疮——中医临床辨症理论

红斑狼疮——中医临床辨症理论

作者: 小旋风520 | 来源:发表于2018-09-17 11:48 被阅读0次

    红斑狼疮在中国古代医籍中没有相对应的病名,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有"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绵纹……。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等症状的描述。

    又因红斑狼疮常因日光暴晒而诱发或日晒后病情加重,名之为(日晒疮)。而盘状红斑狼疮常在面部形成周边盘状隆起的红斑性损害,有人称其为流皮漏。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表现————发热、发斑者,按卫气营血进行辨证治疗,归纳为((温毒发斑、热毒发斑、阴虚发斑、血热发斑))等。

    系统性红斑狼疮损伤——心脏、肝脏、肾脏等,出现胸水、腹水、水肿等症状者,中医称为悬饮、水臌、水肿等,如病程较久,人体比较虚弱者,可以归属于虚劳范畴。总之由于病情的发展阶段不同,外在的表现不一,累及脏腑各异,中医有不同的相对应的名称。

    中医对红斑狼疮的发病机理认识不一,基本认为主要有先天不足,身体亏虚,加上七情内伤,劳累过度,房事不节,外受六淫之邪侵袭,引起五脏亏虚,三焦阻滞,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而临床以((虚))象为主要特点,兼有——((湿阻、血瘀))等标实之症。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辨证论治

    (一)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起于先天禀赋不足,肝肾阴亏,精血不足,加之情志内伤,劳倦过度,六淫侵袭,阳光曝晒,瘀血阻络。血脉不通,皮肤受损,渐及关节、筋骨、脏腑而成本病。

    初病在表,四肢脉络痹阻,先表后里,由表入里,由四肢脉络入内而损及脏腑脉络。在内先在上焦,由上而下,渐至中焦,再及下焦。由轻渐重,由浅渐深。在表在上较为轻浅,在里在下较为深重。若表里上下多脏同病,当为重证;如再由下而上弥漫三焦,五脏六腑俱损,上入清窍则最为危重。

    本病基本病机是————素体虚弱,真阴不足,热毒内盛,痹阻脉络,内侵脏腑。在经络、血脉,与心、脾、肾密切相关,可累及于肝、肺、脑、皮肤、肌肉、关节等多个脏器。

    (二)分证论治

    1.气营热盛证

    证候:高热,不恶寒,满面红赤,皮肤红斑鲜红,咽干,口渴喜冷饮,尿赤而少,关节疼痛,舌红绛苔黄。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斑。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2.阴虚内热证

    证候:长期低热,手足心热,面色潮红而有暗紫斑片,口干咽痛,渴喜冷饮,目赤齿衄,关节肿痛,烦躁不寐,舌质红少苔,或苔薄黄。

    治法:养阴清热。

    方药:玉女煎合增液汤加减。

    3.热郁积饮证

    证候:胸闷胸痛,心悸怔忡,时有微热,咽干口渴,烦热不安,红斑皮疹,舌红苔厚腻。

    治法:清热蠲饮。

    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泻白散加减。

    4.瘀热痹阻证

    证候:手足瘀点累累,斑疹斑块暗红,两手白紫相继,两腿青斑如网,脱发,口糜,口疮,鼻衄,肌衄,关节肿痛疼痛,月经愆期,小便短赤,有蛋白血尿,低热或自觉烘热,烦躁多怒,苔薄舌红,舌光红刺或边有瘀斑。

    治法: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

    5.脾肾两虚证

    证候:面色不华,但时有潮红,两手指甲亦无华色,神疲乏力,畏寒肢冷,时而午后烘热,口干,小便短少,两腿浮肿如泥,进而腰股俱肿,腹大如鼓,舌胖,舌偏淡红,苔薄白或薄腻。

    治法:滋肾填精,健脾利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

    6.气血两亏证

    证候: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肢体麻木,舌质淡,苔薄白。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

    7.脑虚瘀热证

    证候:病情危笃,身灼热,肢厥,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或痰壅气粗,舌謇,舌色鲜绛。

    治法:清心开窍。

    方药:清宫汤送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8.瘀热伤肝证

    证候:低热绵绵,纳呆,两胁胀痛,月经提前,经血暗紫带块,烦躁易怒,或黄疸,肝脾肿大,皮肤红斑、瘀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治法:疏肝清热,凉斑活血。

    方药:茵陈蒿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斑狼疮——中医临床辨症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owk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