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网络上有人提出了一个观点:父母跟孩子,终究渐行渐远,活成了陌路人的模样。
父母带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对孩子有生育和养育之恩,理应说这两代人血浓于水,关系亲近,为什么他们会成为陌生人呢,这不是矛盾吗?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凡事都有两面性,既有好的一面,又有不好的一面。就跟硬币一样,既有字的一面,也有花的一面。
道理是一样的,父母跟孩子的关系,既有亲近的一面,也有陌生的一面。亲近,是因为血脉亲情,不可分割。陌生,是因为现实残酷,让他们渐行渐远。
有一个词,相信我们都听到过,隔阂。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彼此情意沟通的障碍或是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彼此之间有间隔。父母跟孩子,也会有隔阂。
02
一位老人的心声:养子女多年,依旧需要孤独终老。
杨叔今年已经63岁了,跟老伴在一起过日子。他的三个子女都到了外省生活,一年到头才回一次家。
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深圳工作。由于工作繁忙,所以他没有时间回老家。更重要的是,为了老婆孩子,他只能忙碌打拼赚钱,没有任何的选择。
二儿子读完了研究生,就留在长三角打工,由于那边的互联网行业发达,所以他没有回家的打算,只希望多赚钱,未来有更多的选择。
三女儿大专毕业后,就嫁给了一个外省的男人,很快也生了两个孩子。要带两个娃的她,既需要为了钱财发愁,也需要为了孩子发愁,哪有时间、精力去照顾父母呢?
对于这三个孩子,杨叔夫妻俩也没有说过什么。在他们看来,孩子长大了,就跟展翅高飞的雄鹰一般,终究要奔向更广阔的天地,不可能时时陪伴在他们的身边。
父母有自己的家庭,孩子长大后,也有了他们的小家。这两代人,早已不是一家人了,而是两家人。
03
古时候,孩子不会远离父母,跟父母永远都是一家人,为什么在今时今日,情况改变了呢?先从现实的变化来分析。
以前是小农社会,家家户户都会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没有什么选择,孩子除了耕田,就是读书考科举,大部分时间只能留在父母的身边。
而且,小农社会的交通不发达,人口流动太少,绝大多数人都有着“安土重迁”的观念,在某个地方一扎根,就是一辈子的时间。
如今是信息时代,行业多种多样,人们的选择更多了,可以去进修,可以去打工,可以去经商,可以去考公考编,到处出差,那人们就会远离父母。
再加上,当下交通发达,人口流动量特别大,农村人很有可能进城务工,那留守农村的老年人,十有八九只能孤独终老了。
以往,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如今,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父母,不可能将孩子绑在身边,只能放手,让他们独自去打拼。
04
谈完了宏观层面的变化,我们再来谈谈微观层面的变化。
无数老人都有一个心愿,养儿防老。发展到今天,养儿防老的传统消失了,出现了养老防儿,或者养儿啃老的情况。
如何才能做到养儿防老呢?子女有钱、有时间、离家近、有孝顺之心,自然就能够帮老人养老了。只是,能做到这四点的人,又有多少呢?
单单是“有钱”这一点,就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正是因为年轻人赚不到钱,所以他们只能找父母啃老。
随着年轻的子女逐渐长大,那他们就需要考虑一个问题,买房买车,结婚生子。这些事儿,他们自己无法解决,只能掏空父母的钱包。
父母没钱了,孩子也成家立业,搬出去住了,那父母的老家庭,跟孩子的新家庭,不就分隔开来了吗?这两代人,就是两个家庭的陌生人。
当代的父母,不仅要跟子女处成陌生人的样子,还会被掏空钱包,养老艰难。
05
写到最后
古人有句话:“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子女后代自有他们的选择和福气,父母又何必操心那么多呢?一代人只能管一代人的事,而管不了两代人。
孩子要做什么,能够混得如何,都要看他们的造化了。至于他们是否孝顺父母,也要看他们的心意和本事。
他们孝顺父母,我们会很高兴。他们一年到头在外,也不回家,那也是他们的选择。现代人,选择多了,生活的压力也大了,就不要相互为难了。
是亲人也好,是陌生人也罢,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在相聚的日子里,好好珍惜团圆的时间。如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