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利率的确定是一个整体的市场决定,是外生变量:
争取最高年金收入与争取最高财富是相同的。
年金收入与财富的比率是固定的,所以个人争取的是哪一种都一样。
那么对应地:
如果没有市场,利率不存在,财富也就不存在了。
在没有财富的情况下,怎么破?
在没有财富的情况下,解释行为我们或可用“功用”数字来度量个人争取的目的,或用边际的收入转变。二者我喜欢用边际收入转变——因为“功用”是空中楼阁,可以不用我不用。
再次看出,“边际”决定转变。
再回头看看年金收入的定义:
财富乘以利率是(年金)收入,是一个重要的收入概念。
另一方面,财富乘以利率是利息。于是,利息与收入相等。
这就是费雪的有名格言:利息不是收入的局部,而是收入的全部(Interest is not a part of income, but the whole of income)。
而根据定义,人自身劳动创造的收入,来自于什么的利息呢?似乎和平常的理解相悖。说着作者说:
我们要深入一点地理解“利息是收入的全部”这句名言。一个人拥有一个果园,有房子,有知识,有劳力,有家庭,等等。如果所有资产都有市场的话,那么果园的收入,房子的租值(是收入),知识与劳力带来的薪酬(是收入),家庭的天伦之乐(也是收入),这么多项连串的收入,折现后加起来,就是这个人的财富;而这财富乘以利率,是他的收入,也是他的利息。
所以,只有可能说,人自身也是财富,至少从经济学的角度 —— 虽然一般都讲生命无价,无法用现金流折现来衡量,但还是财富。
说到财富与折现,就引出这样一个概念的对比:
资本(capital value)是资产(capital asset)的市值,像财富一样,是现值,是收入以利率折现而得的。
与财富的关系是?
资本与财富的分别小的很。财富是所有收入的折现(income discounted),而资本是所有收入的折现减去现在一时的收入;这样,资本是将来收入的折现(future income discounted)。
但“现在一时”可以看为很短,短的现在收入(present income)近于零。
这样,资本与财富相同。
这就像是数学上极限概念的一个应用了。
所以,这再次回答了上面的问题:人的劳动收入,到底怎么理解?
费雪之见:凡是可以导致收入的都是资产,而收入折现后的现值是资本,也是资产的市价。
也就是说,资产的概念扩大了,不只是实物或人造物:
土地是资产,劳动力是资产,知识是资产,医生牌照是资产,相貌是资产,家庭是资产……这些都会带来收入,把收入以利率折现就是资本了。
所以人自身确实也是财富,嗯,是多种资产的叠加,包括劳动力,美貌,聪明等等。
回到年金收入的概念,还可以有另外一个角度:
收入是不削减财富的最高可能消费(Income is potential consumption without trenching on wealth)。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有100万的财富,利息率8%,利息一年全部消费掉,财富就没有增长;如果留下了2万呢?
余下来的二万是储蓄(saving),而从增加以后消费的角度看,这是投资。
所以,费雪的投资概念是:
投资是在消费在时间上的权衡轻重(Investment is the balancing of consumption over time)。
什么意思呢?
投资是放弃今天的消费来换取明天的消费。
背后的假设是,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体需求,而需求最终肯定是通过消费来满足;相应的,投资 == 储蓄,这个恒等式,就建立起来了。
最后一个例子,通过购买古画来解释了人类行为的多重性:
一、你欣赏该画时,是消费;
二、买价低于一个时期的收入但高于欣赏所值那部分,是投资;
三、买价高于一个时期的收入的那部分,是财富转移。当然,任何投资都可以血本无归,但那是意外的效果,不是意图。
所以,付出的价格也是两个:
- 第一个是为欣赏所付出的价格,折现而得,是“消费”的价格;
- 第二个是投资升值的价格了,也就是储蓄 —— 当然也有可能亏损,但并非本意。
而第二和第三点,颇有“安全边际”的意味了:
- 一个时期的收入,是资产的产出,利息;
- 付出的价格,是代价;
- 所以,付出的代价小于某一个时期的收入,才是价值的真正来源;
- 其他的呢?后续的现金流呢?一方面无法预测,
- 另一方面,难道大家不都是从近期,发现了预期差开始的么?假设的展望当然是长期的,但是机会,一定是在当下识别,适度展望到未来的。
结尾再次强调:
消费高于收入,是负储蓄,也是负投资,将来的财富与收入都会下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