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赣粤闽人文之旅——客家文明(8)

作者: 完璧 | 来源:发表于2020-01-01 07:19 被阅读0次

    【2017年9月末~10月初行摄游记誊录】

     1、人境庐。

            带着昨夜品味梅州佳肴、漫步小街的余味,早起的朝阳又把温热洒遍周身,让我们继续感受梅州“客都”的热情。花园式的城市热闹起来,而我们却避开了上班的车水马龙,驶过周溪河大桥,遁入东郊一处安静优雅的老房旧居。这就是我们慕名而来的“人境庐”。

            为纪念黄遵宪这位近代先贤,人境庐于1982年3月修复竣工并辟为纪念馆形式正式对外开放,1994年3月成立了“梅州市人境庐文物管理所”,进行专门保护管理。现评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现代优秀建筑物。 1980年,政府拨出专款,并得到香港嘉应商会大力资助,进行全面修复。1985年,纪念黄遵宪忌辰八十周年之际,梅州各界人士云集人境庐,为黄遵宪汉白玉像揭幕。

            九点不到,离开馆还有点时间,但管理人员却让我们进入参观。此时正好“无车马喧”地安静品味“人境庐”。

            人境庐,是清末爱国诗人黄遵宪的故居,坐落在广东梅州市东郊周溪畔。人境庐取意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的名句。1884年春,由黄遵宪亲自设计建造,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门楣上的“人境庐”三个字,为日本书法家大域成濑温所书。

            人境庐正像陈运和诗所说“立在那儿有民族的坚硬风骨”。它占地面积五百平方米,是一座砖木结构园林式的书斋建筑。主要由厅堂、七字廊、五步楼、无壁楼、十步阁、卧虹榭、息亭、鱼池、假山、花圃等组成。曲径回栏,花木掩映,景致清雅。

    右图楼下为夜合花·黄遵宪亲植之育苗再生

            黄遵宪,字公度(1848-1905),别号人境庐主人,清代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中国近代卓越外交家,启蒙思想家,改革家,著名爱国诗人。历任清廷驻日本、英国参赞,驻美国、新加坡总领事,湖南长宝盐法道,并署理按察使。

            从日本回国后,黄遵宪又先后任驻美参赞、驻美国旧金山及新加坡领事。他在担任十多年外交官期间,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建议政府实行护照办法与保护华侨做了大量工作,受到华侨和中外人士的敬仰。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黄遵宪被召回国,任江宁洋务局总办。并积极投身于救国图存的维新运动,提倡科学救国,兴办实业,加强国防和改革维新,推行新政,主张对外开放,先后参与强学会和创办时务报,得到光绪皇帝赏识,下旨召见,当面咨询。 在署理湖南按察使期间,大力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卓有成效。

            戊戌政变失败后,黄遵宪因涉嫌被清政府解职放归故里后,邀集地方人士创设嘉应教育学会,大力倡办新学,为推动梅州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黄遵宪纪念馆后设立了一座黄遵宪纪念中学

            他在倡办教育的同时,在人境庐内潜心著述,先后著有日本杂事诗、人境庐诗草等,他的诗歌反映了近代史上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史诗”之称。他的诗论主张“我手写我口”,提倡反映现实,被称为“诗界革命的巨子”。因此,他被列为“中国十大爱国诗人”之一。可以说,黄遵宪是在一百多年前,提倡科学救国,主张改革开放的先驱,也是诗坛革命的榜样。

            黄遵宪晚年蛰居人境庐,创作大量诗歌,并自选和编订了《人境庐诗草》。 庐内收藏保存有黄遵宪法遗留下来的8000余册古籍书及其它文物。庭院内外,黄遵宪自撰了不少联语,表达了主人的磊落襟怀和高雅情操,展现了别开生面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氛围。如会客厅对联:“万丈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另有一联:“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都十分形象地描绘了故居的环境。

            在人境庐的左侧是思元第。

            扑面而来的是厅堂墙壁上挂满的牌匾,让人感觉得到是,厚重的文化艺术压得喘不过气来。“文魁”“拔元”“进士”,“奋翅齐飞”“蘭桂同芳”“声振南天”“萱茂梓荣”,等等等等,无不彰显出主人的身份与品味。

    思第元左侧是荣禄第,尽显一应生活起居。


    2、中国客家博物馆。

            中国客家博物馆,就在人境庐隔壁,是中国国内唯一收藏、研究、展示、传承客家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也是国内唯一代表客家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研究成果及研究方向的场所,更是中华汉民族诸多民系中唯一的民系文化专题博物馆。

    (注音:ai 方言为“我”)

           在中国,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广西、福建、四川、台湾、湖南、海南、浙江、香港、澳门、陕西、江苏(约2万)、安徽(约2万)、湖北、贵州、新疆(约0.5万)等地区,总人口达5000万以上,占汉族人口的5%。其中,香港(约125万)与澳门(约10万)的客家杂居各处,并且占了当地居民相当的比例。

            此外,客家人还分布五大洲。

    一般认为客家大本营是指“客家四州”:惠州、梅州、赣州、汀州。

           有史可考的记载显示,客家人的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客家人五次大迁移诱因:西晋永康元年中原 “八王之乱”、唐朝自“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难”、清兵入关及人口膨胀、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对族谱敬若神明,视为凝聚族众、延续精神的传家之宝。由于族谱记录了客家人的血脉和艰苦创业的坎坷,是十分珍贵的客家文化精华,成为客家人千方百计加以珍藏和保护的神圣之物。

    客家婚嫁习俗 世界“客都”——梅州、客家祖地——汀州、客家通衢——石城、客家“驿站”——石壁。

        (待续)

        (文中相关介绍1来自百度、文中相关介绍及配图2来自中国客家博物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湘赣粤闽人文之旅——客家文明(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pam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