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中学往县城搬家,一块钢板从书堆底部显露出来。那块钢板长约30厘米、宽约15厘米,颜色乌青,沉重厚实。
儿子:“这是什么?”我说:“刻字用的钢板。”儿子一脸茫然。
1983年,我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一所乡村中学任教。学校没有宿舍,给了我一间竹子麻杆做墙、稻草黄泥做顶的防震棚居住。没有办公桌,就从教室里搬一张断了腿的、学生不能用的课桌办公。
那时不要说学生,就是教师也没有听说过“资料”二字。作业都是教师抄在黑板上,然后学生抄在本子上。有几位老教师偶尔用钢板刻一张蜡纸,油印一份试卷给学生做,我们羡慕极了。
有时老教师刻蜡纸,我们就悄悄站在旁边看。一张8K大的蜡纸泛着光亮,下面垫着表面粗糙的乌青钢板,一支铁笔在蜡纸上刻字,每刻一笔都发出“吱吱”的声响。蜡纸是暗黄色的,而刻在上面的字则变成了白色。如果把刻好的蜡纸扬起来观看,刻上去的汉字、符号每一笔都是透明的。
蜡纸刻好后,要小心地贴在油印机网子的下面,贴正,贴平,不能有一点皱褶,否则印出的试卷上会有黑色的条纹。而要印刷的一沓白纸则放在网子下面。印刷时,左手把网子的边框摁住,右手把涂满油墨的滚子在网子上来回滚动一次。滚动一次,印好一张试卷,掀开网框,把印好的那张试卷拿出来,再把网框摁下去……一个熟练的操作者一小时能印60张试卷。
老教师静静地刻字、从容地印刷,我们在旁边全神贯注地观看,幻想有一天自己也能掌握这项“现代化”的技术,让自己的手写体变成黑色的油印字,然后把散发着油墨香的试卷发给学生,去享受学生投来的惊喜与赞佩的目光。
机会终于来了。一次期中考试,教务处主任给我一项重要的“革命任务”——命制一套初一的语文试卷,用蜡纸刻写后印刷120份。
我郑重地从教务处主任手里领取两张蜡纸、250张8K白纸、一块钢板、一支铁笔和学校唯一的油印机。
我搜索枯肠、东拼西凑,用了半天时间鼓捣出一份语文试卷。我小心地拿出钢板,在窗子边那张断腿课桌上放平,再小心地拿出一张蜡纸铺在钢板上,然后神圣地拿起铁笔,一笔一划地刻起来。由于是第一次,刻字用力不均,有的笔画轻,有的笔画重。两张蜡纸我刻了两个小时,累得眼冒金星、胳膊酸痛。
印刷时,我找了一个学生帮忙,把印好的每张试卷拿出来。当第一张试卷印出来时,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举起来欣赏,可是一看傻眼了——笔画轻的地方,字迹模糊;笔画重的地方,漏油墨。刚印了50份,蜡纸皱了。我小心地把蜡纸掀下来,重新贴上去,继续印刷。印到90份时,蜡纸突然断裂,无法继续印刷。
我惴惴地找到教务处主任,又要了两张蜡纸,重新刻写,继续印刷。
当年学生拿到那份或字迹模糊、或字体粗重的语文试卷时是什么反应,我已经忘记,但第一次刻钢板时那种喜悦、笨拙、如履薄冰和身心疲惫的情景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随着教师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我早已告别了学校的防震棚,搬进了崭新的教师宿舍楼。现在我又在县城买了两套房子。我的学校办公室里和县城的居室都有电脑,要想命制试卷,只需打开学科网,从题库里精选题目,然后组合编辑,鼠标轻轻一点,就把试卷发送到学校印刷室的电脑里,几百份试卷瞬间就会从机器里吐出来。
从刻钢板到网上组卷,映射出科技与网络的飞速发展,也见证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巨大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