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暗涌一一伐蜀之役

暗涌一一伐蜀之役

作者: 庄生读史 | 来源:发表于2018-01-15 12:05 被阅读0次

正元二年,魏廷大权辗转至司马昭,此后篡魏之势已渐成。

暗涌一一伐蜀之役

然而谋求篡夺,必先谋求立功,而蜀国正是成就功业的最佳地方。经年北伐之后,蜀国国力消耗殆尽。姜维屡次北伐,然而除了赢得政治威望,毫无收效。在触犯了蜀汉朝廷上下的利益后,最后一次北伐无果的姜维选择了带兵出走,驻军沓中。

暗涌一一伐蜀之役

钟会敏锐地看到了蜀汉政权内部的重重矛盾和国力的疲弱。公元263年,司马昭在魏廷提出伐蜀之议后得到了钟会的积极支持。出人意料的是长期驻守西部的镇西将军邓艾站出来反对伐蜀。邓艾是司马懿一手提拔的。景元三年,这一年他六十五岁,长期镇守西部使他对蜀汉有着自己的清晰的认识。他出身寒族,因为对屯田政策有独特的认识受到司马懿的赏识,人生开始出现转折,逐渐成为司马氏集团的得力干将。就在这一年(景元三年)他刚刚挫败了蜀国大将军姜维的进犯。作为一位名将,一位老臣,他只是从战争的角度分析了伐蜀的可行性。他不明白伐蜀之役背后对于司马氏的政治意义,此刻他已处于司马氏集团的边缘。

暗涌一一伐蜀之役

魏廷上司马昭目光凝重。他接手父兄的政治遗产不久,对于握有军权的元老重臣不得不用,又不得不防。眼前的邓艾身为西部统帅多年,势力根深蒂固,司马昭深深地知道一个手握重兵且长驻边疆的统帅对于他的威胁,哪怕他在自己的阵营。强大就是受猜忌的原因,这就是权谋治术。钟会在魏廷上的表现很令他满意,而且是自己的心腹,于是他认定这个人是伐蜀统帅的最佳人选。

暗涌一一伐蜀之役

景元四年八月,魏军兵分三路伐蜀:征西将军邓艾率兵三万余人,由狄道进军,以牵制姜维驻守沓中的主力;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余人进攻武都,断姜维后路;钟会率主力十余万人,乘虚取汉中,再直扑成都。

面对来势汹汹的魏军,蜀汉政权已经危如累卵。这是一场与时间的对决,姜维回师救援汉中,邓艾紧随其后以行牵制。此时,钟会攻打剑阁失利已经准备退兵,然而邓艾已从阴平伐山开路,孤军深入七百里,一路直扑成都。六十六岁的邓艾在选择进入阴平的那一刻就知道此战有进无退,所以拼命死战,其势锐不可挡。大军将至的时候,刘禅献降。假如刘禅再坚持一会儿,假如剑阁没有破,邓艾外无救援,终究要沦为瓮中之鳖。历史没有假如,邓艾,一支偏师,孤军深入,居然立下了伐蜀之役的首功。

暗涌一一伐蜀之役

出身寒族的邓艾在暮年立下了不世之功,他用自己的努力向世人证明了那句名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物极必反,盛极而衰,在声望和荣耀到达人生顶点之后,邓艾在川中行事颇多骄横,独断专行,处置蜀汉善后事宜并不向魏廷请示,由此埋下了祸患。

相关文章

  • 暗涌一一伐蜀之役

    正元二年,魏廷大权辗转至司马昭,此后篡魏之势已渐成。 然而谋求篡夺,必先谋求立功,而蜀国正是成就功业的最佳地方。经...

  • 伐蜀之役

    景元四年的伐蜀之役,功成之后,因邓艾,钟会两人的自相残杀,演变成一出二士争功的悲剧。这段为人熟知的史事后经三国演义...

  • 二士争功与司马矛盾

    上文提到,景元四年的伐蜀之役,功成之后,因邓艾,钟会两人的自相残杀,演变成一出二士争功的悲剧。 十余年后,西晋伐吴...

  • 《国语》之九十一

    宫之奇知虞将亡 伐虢之役,师出于虞。宫之奇谏而不听,出,谓其子曰:“虞将亡矣!唯忠信者能留外寇而不害。除暗以应外谓...

  • 【1466】诸葛绪:伐蜀一役,重在参与

    久经罹乱心应破,乍睹升平眼渐开。开篇依然提醒大家出行时要注意防护呀。汉末时期战乱频繁,这些战事成全了一些人物,也有...

  • 阅《司马错论伐蜀》战国策

    可鉴者:1.背景:秦王欲趁蜀内乱而伐蜀,韩国兴兵来犯,秦王举棋不定,此文就伐蜀和伐韩双方唇交舌辨,一击中害。 2....

  • 读《左传》之一百三十二僖公三十三年下

    【传】 狄侵齐,因晋丧也。   公伐邾,取訾娄,以报升陉之役。邾人不设备,秋,襄仲复伐邾。   狄伐晋,及箕。八月...

  • 桓温伐蜀

      从今天起我们开始介绍桓温一生四次重要战争中的第一场战争:西征成汉。围绕这次战争我们会展开交待桓温方面,成汉方面...

  • 暗涌

    那个电话来得突然又新颖 久违的熟悉和亲切似乎看得到慈祥的笑容 话语里好像都是邀约的炽热真诚 多么盛大的一场温柔陷阱...

  • 暗涌

    其实我再去爱惜你又有何用? 十二个字,百转柔肠。 喜欢优美的文章,佩服会写出精妙字句的作者。于是,邯郸学步,东施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暗涌一一伐蜀之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pbr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