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5的第二讲,博雅书院院长王胜老师与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肖知兴教授进行了一场针对商业教育对生命成长意义的对话。
第二讲、商业教育应该说这次对话又一次刷新了我的观念。
我不禁再次扪心自问,我们的教育到底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又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才呢?
一、问题
今天高考结束,孩子们正在热火朝天的填报志愿,大家纠结于到底要报什么样的学校,选择哪一个专业?好像是要被好的大学录取,选择了好的专业,人生的目标就要实现了。然而殊不知,高考完的新挑战是过去未学的,而一切才刚刚开始。
访谈中肖教授的一句“我们最头疼的是211、985学校毕业的学生了,他们不懂得换位思考,固执己见,辨不出真伪。”“大学教育与企业家的培养是负相关”深深刺痛了我。
难道我们培养出来的都是“高分低能”的人才?
孩子们现在只懂得书本上的知识,而忽略了社会这本大书。
或许这是长期以来教育一元化评价的结果吧;也或许是我们家长、老师喜欢爱学习、听话、乖巧的孩子,从而联手扼杀了孩子们的各种能力。
二、措施
那么今天,我们懂得了这些道理,又该如何挽救呢?肖教授说不需要我们这些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做太多,只要爱护、保护好孩子就行。
然而该如何爱护保护好孩子呢?我们本身不是企业家,更不懂如何进行商业教育,但是我想,我们可以做以下几件事情:
1、开阔孩子的视野。
带着孩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书籍和人类社会都当做阅读与学习的对象。
2、多元评价,多元学习,不唯分数论。
从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的学习、一元化的评价,扼杀了孩子的思维力、想像力,甚至使一些孩子被社会边缘化。我们不应该只盯着孩子的成绩不放。就像清华大学附中校长助理房超平老师所说:你是选择孩子还是选择成绩?我们应该多看孩子的优点,并加以引导与鼓励。
3、保护孩子的想象、社交、分析、创造能力。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好动、爱说、人来疯但是却相当聪明的孩子。而这些孩往往比那些单纯学习好的孩子们更有潜能,更适合当企业家。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发现孩子的内驱力,正确引导,因材施教。
当然在培养孩子的同时,我们更不要把孩子们的时间安排的满满的,留给孩子们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
4、平时教学中我们应该变解决问题为发现问题,来启动孩子的内动力。
将近两个世纪的工业化教育弊端现在越来越多的显露出来了,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愿我们都可以找到教育的真北,可以成为未来教育的先行者,真正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真人才。
第二讲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