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这段话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吧,它曾经在许多文章中出现过。
但它出自于哪里也许还有许多人不知道吧,我来告诉大家:
这句经典语录出自《菜根谭》
多年前,在一篇文章中第一次看到这段话,就非常的喜欢。
那时正处在人生低谷时期,看完这段话,我真的走到窗前,眼望天空,看那蓝天上的朵朵白云,云卷云舒,不一会就轻轻的飘走了。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心情真的不可思议的轻松了许多。
无论是光荣或者屈辱都不会在意,只是悠闲地欣赏庭院中花草的盛开和衰落;无论是晋升还是贬职,都不在意,只是随意观看天上浮云自如地舒卷。
这本书是是明朝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这是他的代表作,里面有儒释道的好多思想,讲了关于求学、从政、为人处事、修身养性的一些道理。
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是中华国学宝典。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分享书中的经典语录。
《菜根谭》动中真静苦中真乐,风不留声雁不留影01
动中真静苦中乐
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静;
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
在悄然无声的环境中所得来的宁静不能算是真正的宁静,只有从嘈杂喧闹的环境中得来的宁静,才是人类本性中真正的境界。
在快乐的地方得到乐不能算是真快乐,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仍然能保持乐观的心情,这种快乐才是人类本性中真正快乐境界。
一代伟人毛泽东,年轻的时候,专门去闹市区读书,磨练自己的心性,最后成就了大事业。
而做大事则要具备这种神静气闲的气质。相传当年司马懿率领数十万大军向荆城压过来,而守诚的只有少数赢弱之兵,向外调援军已来不及,诸葛亮于是命令大开城门,让几个老卒洒扫,他自己带一琴童在城上弹琴,其仪态悠闲沉着,司马懿见此,恐中埋伏而退兵。
看来,静能生慧,越是在复杂的环境中,让内心真正的安静下来,越能成就大事业。
杨绛在《干校六记》描述了她和钱钟书在下放到干校的生活纪实。干校在农村,生活非常艰苦,他们凿井、种菜、养猪,以苦为乐。
每次她都要走过一片田地去看望在另一个村的钱钟书,这对于他们来讲就是幸福的。
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那些平凡的顺境中,你可能不记得什么。但那些让你记忆深刻的经历,都是在特别艰苦的环境中,那些从心底感悟的幸福和快乐,是终生难忘的。
《菜根谭》动中真静苦中真乐,风不留声雁不留影02
风不留声雁不留影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
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当风吹过稀疏的竹林时会发出沙沙的声响,当风过之后,竹林又依然归于寂静而不会将声响留下。
当大雁飞过寒冷的潭水时,潭面映出大雁的身影,可是雁儿飞过之后,潭面依然晶莹一片不会留下大雁的身影。
所以,君子临事之时才会显现出本来的心性,可是事情处理完后心中也恢复了平静。
由此可见,一个有品德的君子,当事情来临时他的本性才能显现出来,事后,他的本性也就恢复了原来的空虚平静。
说明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人生态度,对各种事情可以看得很开,不受外界干扰,保持自我的高洁品性。
有一禅宗公案,五祖弘忍要把禅宗衣钵传给六祖。弟子神秀学通内外,众望所归,便在走廊的墙壁上,写了一首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
五祖的另外一个弟子惠能看到后,在旁边也写了一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也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很显然境界比神秀高了一个层次,五祖弘忍看后,即把禅宗衣钵传给了六祖惠能。
在我们的人生当中,真应当经常保持这种心中空无一物的空怀心态,来则应,去则不留。
让往事安眠,让当下幸福。
《菜根谭》动中真静苦中真乐,风不留声雁不留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