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王昌龄为唐朝边塞诗代表作者,王世贞将其与李白并列

王昌龄为唐朝边塞诗代表作者,王世贞将其与李白并列

作者: 无限江山 | 来源:发表于2024-09-09 09:13 被阅读0次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下它的特点:

内容上:边塞诗主要包括描写边塞战争、边塞风光、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等。

形式上:边塞诗分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比如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属于七言歌行体。中唐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就是一首著名的五言边塞诗;王昌龄本人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则是一首出色的七言绝句。

风格上:诗风悲壮,格调雄壮,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恢弘的盛唐气象。语言上雄浑瑰丽,情感上奔腾豪放。这些特点都使它获得了后世读者的追崇和热爱。

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王昌龄最为知名。当然属于这个诗派的诗人队伍很壮大,后面的名单还很长。例如:王之涣、王翰、李颀、卢纶、李益……

边塞诗当然不是从唐代才产生的,早在汉魏六朝就已经出现了描写边关的诗歌,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的《诗经》,类似小雅中《采薇》这样的篇章,已经在描写战争的场面和战士们的生活、感情等等情形了。

边塞诗

到了唐朝诗歌空前的发展,诗人灿若群星,风格变化多样。在这个大背景下,边塞诗就逐渐成熟和壮大起来。

王昌龄比同为边塞诗人的高适大6岁,比岑参大20岁,比王之涣小10岁,但是无论少长他们都和他是好友。其中的岑参为王昌龄写过一首《送王大昌龄赴江宁》的诗。

李白为他写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替他怀才不遇。

他和王维同游过青龙寺,同访过高僧“昙壁上人”。为此,他写下了《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

这可以看出王昌龄的人缘是不错的。

李白和王维这一对不相往来的冤家,却共有王昌龄这一枚“人见人爱”的老友。其中意蕴颇耐人寻味。

王昌龄和孟浩然也是好朋友,说起来令人不免悲哀,孟浩然的死竟然是因为见到王昌龄太高兴吃多了海鲜,发病而死的。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道破了孟浩然去世的真正原因:“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时浩然疾疹发背,且愈。相得欢甚,浪情戏谑,食鲜疾动,终于冶城南园。”虽然这是个不幸,却从侧面证明了王昌龄在孟浩然心中的地位。

王昌龄

和初唐四杰的王勃一样,王昌龄也是山西人。年经的时候学过道,大约二十六、七岁的时候“赴河陇,出玉门”,因此有机会写下了那些边塞诗!

过了两年,他中了进士,开始在宦海中沉浮。

就不去细说他多次被贬官场失意了,比起他59岁被妒忌他的刺史闾丘晓杀害的最终命运来,那已经算不上多大的人生悲哀了。

《出塞二首》其一是今天的人们最最熟悉的一首王昌龄的边塞诗。它几乎成了王昌龄的代名词。

王昌龄的边塞诗中还有采用乐府旧题写成的《从军行》七首,其中的其四是这样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两句中的三个地名青海、雪山、玉门关首先把人们带到了遥远的边关。

接下来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充分体现了作者文字上高度的概括能力,这短短的七个字包含了非常多的内容:战士们戍边时间很久、参战的次数非常多、战斗很艰苦、敌军很强悍、边疆环境恶劣、荒凉……

而末尾一句“不破楼兰终不还”,鬼斧神工地进行了慷慨激昂的转折,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股“豪壮”之气勃然而出,强悍的表现力令人侧目。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多兼具这样的捕捉能力、概括能力和表现能力。语言凝练有力、节奏明朗协调、意境开阔深远。

王昌龄在边关呆的时间并不很长,能够跻身于边塞诗人之列,靠的是实实在在的实力。

值得一提的是,“七绝圣手”王昌龄和久居边关的高适、岑参不同,他在边关逗留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依然成为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

王昌龄

除了边塞诗,人们熟悉的王昌龄的诗还有《芙蓉楼送辛渐》、《闺怨》、《送柴侍御》(明月何曾是两乡)等等脍炙人口的非边塞七绝篇章……

王昌龄能够成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可见他在边塞诗上的建树在他一生的作品之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明代王世贞说:“七言绝句,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在七言绝句方面他把王昌龄和李白画上了等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昌龄为唐朝边塞诗代表作者,王世贞将其与李白并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pgel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