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突然想起马司令,搜搜最近消息,发现了她和汪涵在敦煌的一期真人秀,急忙点开看看司令,但看着他们吃美食什么的,还是有一股吸引观众消费的气息—我本人挺烦促进消费这种让人变成物质奴隶的行为(可能我有点极端)
这种综艺节目肯定是有符合国家倡导的那一面才让播出的,借助汪涵这位懂很多的大咖宣传知识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借助美丽敦煌的景色风光带动景点旅游、食物消费,应该都能看得出。
但看着看着,有家烤馕店,说已经做了二十多年,汪涵对此表示出惊讶和佩服。对于一个有文化有大爱的人这种反应可能是正常的,但我接受不了,高中的大国工匠精神、日本人做寿司都得戴着头巾防止汗水滴到锅里这些我都是比较反感的,兵哥哥日复一日的训练这种在某一个岗位上长期坚守的报道宣传我真是不愿意多见,为什么不拍拍在工厂里每天重复着一个动作的工人来宣传呢?为什么一拍到工厂车间就要拍技术化了的、全是机械设备在操作的、很能体现国家科技水平的样态呢?因为他们非常清楚在一个岗位上重复一个动作是多么没有意义,拍人工作跟拍机器操作差不多,拍机器还能体现出科技水平发达,提升国民自豪感幸福感,同样,他们也不会拍因为操作机械化造成大量工人下岗、从机械行为中突然解脱出来的人—他们连机器都比不上。
以及现在的很多机构,都不断呼吁要坚持要坚持,可能只是为了让人往里砸钱,所有的交往都被利益化,夫妻之间会计较是谁挣的钱与谁挣的钱多,父母会因为给予了孩子物质财富而要求孩子对父母精神性的报偿—有一点点道理吗?也许只有“经济是基础”能贴点儿边儿,所以现在不挣钱就没有地位呗,没有钱就没有话语权呗?
脑海中闪现银行工作人员点钞票那娴熟的动作,甚至胜过机器,所以会拍一拍他们的视频。看,人现在变得多么可笑。今天读亨利的《南回归线》,喜欢里面的反叛精神。高中,有次和一个同学谈到了尼采,同学有点不以为然,说:“深刻有什么用?最后不还是疯了?”啊,我真是无法忍受这种回答,我们眼中的疯了真的就是疯了吗?有一个“精神分析”和“精神分裂分析”的区别可以找来看一看,我觉得尼采是正常人,我们才是不正常的。
非常喜欢一个人待着,可能就是因为在他人身上看到了自己虚伪的一面,因为我是很被动地作出这些反应,可能成年人都如此生活的吧,可他们能坦然接受不真实的自己,我不太能。有时为自己伤害了别人忏悔自责,有时为因迎合大众得到快乐而感到不应该,可能是因为内心力量不够强大吧。这个形象也不太像少年维特,我没那么优柔忧郁,在实践方面还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只是非常憎恶唯物主义罢了。
仔细想想,小视频和真人秀综艺节目这些视频的确为我们打开了不同的视阈,但好像更多的是影响了人们的物质层面、消费观念,精神上的滋养不值一提。按理说,我高考第一志愿重庆理工大学应该能报上的,但就是因为那几年抖音比较火,西南地区的火锅美食影响了高考考生的志愿选择,分数线才提升的吧?[捂脸]这几天没有完成每日计划,挺多时间是在看小视频这方面了,我想找找原因,貌似找到了—因为我对自己太多的不确定,总觉得可以从视频中学到点什么或长一些见识,但其实只要坚定信念,把想做的和应该做的都做完不会差到哪里去。可能还有个原因,就是自己一直不下载微博、抖音,手机软件基本就有个微信QQ,一到考试前一个月网易云音乐也得卸载,对外界诱惑接触的太少,防御经验值不足[呲牙]
能从看小视频的堕落中思索出些什么也不算是浪费时间了!
“舍友给了我三个苹果,我很感动”中“三”“苹果”“感动”你认为哪个更真实?——苹果会随着消化变成残渣(即可消费性),“感动”在发现更多事实后(比如那苹果是人家不想吃才给你的)或者随着时间流逝也会变化,只有“3”是公共的和永恒的。
所以我不相信感情,总觉得那是给人物欲上的升华,虽然鄙人平常有时候很有感情,但我惋惜感情只有在那一秒是真实的(甚至那一秒也不是真实的)。
这几张便签的逻辑大概是——看视频、不喜欢里面宣传的东西、喜欢反抗常规、自己又落入常规、落入小视频圈套的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