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时评·谈“求真”

时评·谈“求真”

作者: 昈_ | 来源:发表于2018-05-10 18:11 被阅读325次

    我和许多人一样,关注着这个世界的一切风起云涌,但我从不敢在风盛云积时为此写下任何文字,尽管我或许对这件事关注到隔一会就搜一下关键词,认真读所有观点甚至是夹杂着脏字的对骂。之所以不敢写,是因为怕一切正盛时迷了眼睛,说出的话也并非是自己真正的观点。

    正如《安娜·卡列尼娜》所说“当大多数人看法改变时,他的观点也随之改变,或者说,不是改变,而是他的观点本身难以察觉地自动发生变化。”往往在事情过去一段时间,一切回归平静时,才会有一个足够清醒的大脑,想属于自己的观点。

    这时的观点最为客观,也最趋近于事实。因为有足够的材料供查找,博文兼听,也会从偏颇中回归冷静。

    我对自己写的时评的最基本的要求便是如此。探求真实的情况,持有真实的观点。

    我很爱北大,尤其在我决定学中文之后。绝不只是因为他是我永远的目标,更是因为,北大人不仅有一种敢于质疑的态度,更重要的是他们会为自己的质疑付诸行动。

    正像习总书记在北大的讲座所说“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


    求真的外化是质疑。有求真的欲望才会有质疑的举动。质疑所付出的代价是有遭致批判的可能,甚至威胁性命。

    比如我们最熟知的,乔尔丹诺·布鲁诺由于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反对地心说,宣传日心说和宇宙观、宗教哲学,1592年被捕入狱,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质疑需要勇气,当代的质疑同样如此。而随着言论的一步步自由,我们往往会被不负责任的质疑充斥双眼。常常见到网络上有不少人,诟病社会,反对一切,却享受着这个世界所带给他的一切自由与权利。而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则极容易被前者蒙蔽,而忽略后者。

    当代的质疑者的大部分,早已不是为了揭露真相的目的而质疑,而是为了单纯地宣泄焦虑与不满。这种宣泄往往偏离真相,以偏概全。

    正如因林校长念错字一事所引发的诸多评论中,有不少人在意的是道歉信中关于焦虑与怀疑无价值的表达,以此判定北大校长否定北大传承的质疑精神。这种质疑一传再传,人人批判,却无人翻阅全文。

    这种质疑并非是以“求真”为目的,而是对真相的阻隔。

    如今的人们,用虚拟世界中的偏执宣泄现实世界中的无能,因为吐槽比改变容易得多。

    然而,在如此质疑中,质疑者不断强化自己的固执和偏见,与真相形成了极深的对立关系,旁观者因此而焦虑,从而形成了所谓的社会冲突。

    这便是林校长在讲话中真正表达的意思:“我们需要哲学家的思辨,更需要所有人的共同行动。这个时代并不缺旁观者,更需要的是责任与担当。不同观点的碰撞、辩论、质疑甚至批判是有益的,但我们更需要在价值层面建立共识与确信。”“焦虑和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得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

    为质疑而质疑是无价值甚至是有害的。只有在价值层面上建立共识与确信,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质疑。而为真正有价值的质疑付出行动,才可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更应为“求真”而“力行”。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对于错误的宽恕。因为有行动就会有错误,即使是国家也会有大跃进和文革。我们不能因为对错误的批判而停滞不前,而是铭记错误的同时宽容错误。唯有如此,才会有不断的尝试,才会一步步走向真理。

    “我看到的只是人”。这句话常常出现。而这也是我对林校长的道歉信的最深的感受。林校长通过这封道歉信告诉所有北大的学生,这是真实的我,你们的校长只是一个人,是一个会犯错误的人。

    朋友圈的文章题目几乎都是“世界一流大学校长读错字音”,而看到道歉信里对于时代背景的表述却感觉到,这是一个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人。

    作为危机公关,这封道歉信远谈不上完美,遭受如此质疑甚至可以说是达不到标准。但这就是内网发布的一篇文章,面向的群体是北大的学生。

    但或许若不看做是危机公关反而更美好——校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许会对自己的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于是为此而道歉。但他并不只是道歉,而是有一些对于自己错误的解释在。这是一个真实的人会真实存在的心理。

    我们最常做的事情,是带着对一个人的身份和贴在他身上的标签的偏见,去看待他做的每一件事情。

    我常常在所有人都在把矛头对准某个人时,从这种环境里跳出来,告诉自己他只是一个人。在面对全网批判小英雄林浩为博人眼球考北电时,我会把他只想成一个比我大两届的学生,我的同龄人。而在这一群体中,不乏热爱表演的,也不乏为出名而艺考的,这是每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我们不会批判这个群体,更不应批判其中的一个人。

    回过头来,我也曾经读错过字。我带早读时把“暧暧远人村”的“暧暧”读成“暖暖”,尽管我在此之前已经念了很多遍。幸好所有人选择了包容我,纠正一下就放过我,没有为难我。自此之后无论多熟的文章一定会在早读前确认字音,甚至是“予”“夫”这种字都会怕读错而标注音调。

    胡适曾说“宽恕比自由更重要”。对错误加以宽恕,才会更好的向前。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自然,作为北大校长,读错字音是前期准备不充分,致歉信所引起的误会自然是考虑不周,这些错误均是无可辩护的。

    令我感动的是,在北大毕业的老师的课堂上,竟会有对于此事的争论。

    这便是我在文章开头所说的,我对于北大热爱的缘由。

    中国的语文课堂缺少争论,这是毋庸置疑的。这由教育体制决定,却被教师自身所影响。

    “教育毕竟是英雄的事业。”只有冷静客观的教师才能带领学生们走向真理,只有在走向真理的路途上,才会出现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争论。

    有的时候不该把一切错误都推到体制的身上,而是应该考虑自己是否已经站在高于体制的角度上。

    我下课时很开心地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听着每一处人头聚集处的热烈讨论甚至是将要急眼的争论,又看着讲台上围了一圈人围住老师不顾下一节课讨论。

    我原来以为除我般以文为命的人外,所有人对于语文最大的需求是应试,没想到他们对于时事也会如此关注。这是我未曾想也不敢想的。

    我有了一丝当老师的欲望,因为我喜欢这种争论。

    质疑与行动间的过渡是争论。只有这样的争论才会带领我们走向未来。


    我一直在想,时评这种文学形式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因为一切时事都会过去,我今天回想沈阳事件时甚至忘了自杀的女学生叫高岩。事情在我们脑子里更新与忘却的速度比想象的快的多。

    而时评存在的价值大概就是让自己对整件事情有一个完整的梳理,带领更多人走向事实和真相。

    是求真的欲望让我能提笔写时评。“勇于直面,勇于质疑,勇于行动”是我希望自己所能保持的态度,也是这件事情对我最大的启发。

    我在这篇时评里无数次提到了未来。有质疑才有未来,有宽恕才有未来,有争论才有未来。而一切的出发点,则都是“求真”。

    无论此刻如何,我对未来抱有永远乐观的态度。正如李大钊先生所言“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

    愿我们都以求真的态度,走向未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时评·谈“求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pjt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