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散文简友广场
《昆虫记》的阅读感悟

《昆虫记》的阅读感悟

作者: 笨蜗牛 | 来源:发表于2022-08-15 07:20 被阅读0次

    最近在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既是工作需要,育儿需要,也是自己的爱好需要。

    如果我不读《昆虫记》,怎么把《昆虫记》的美给学生给孩子讲清楚呢。

    第一次读《昆虫记》,还是几年前在区图书馆借的书,很厚的一本,我只读了前头一部分,大概就是《论祖传》和《喜欢昆虫的孩子》两节吧,我就觉得法布尔说兴趣这个东西,很有意思,什么是兴趣,兴趣就是,喜欢就去做,坚持做。其次,一个孩子居然这么喜欢昆虫,我总觉得他上辈子是不是个什么虫虫,不然,他怎么会如此懂如此爱这些虫虫呢?当然,这是个人胡思乱想而已。

    既然《昆虫记》这么有趣,工作需要,我的孩子也需要。我给孩子买了一套改编的《昆虫记》,它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高苏珊娜编著,金成荣绘图,李明淑翻译的。封面漂亮,质地优良,图文并茂感觉很不错。书中对动物习性的要点,和原著很符合,只不过这套童书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而已,读者是孩子嘛,我觉得改得很好。

    现在,我在读原版《昆虫记》,为了带动8岁的儿子也读,我常给儿子说:“今天妈妈读粪金龟了,你呢。”一般情况下,我都要和儿子保持同步,甚至要找些话题来刺激他。

    今天我读的是《红蚂蚁》,读完后,我给儿子说:“这个红蚂蚁有点可恶,专门去抓黑蚂蚁来侍候它,给它养孩子,给它打扫卫生,喂它吃饭等等。不过,掠夺红蚂蚁的路途,还是很辛苦的,比如,要过河,要翻越树叶,要翻越报纸……不过,你猜,儿子,这些障碍是法布尔制造的,你信不信?”

    儿子瞪大眼睛,很惊讶,赶紧找书证实,他指着书说:“妈妈你看嘛,不是法布尔制造的,报纸是‘一阵风吹来的’。”

    “你这个书是经过改编的,妈妈给你看我这书上是怎么写的。”我把书拿给儿子看,用手指着:“我用一把大扫帚把红蚂蚁……我把一些报纸横铺在……”

    儿子看到两者的对比,眉头轻皱。我补充说:“这是法布尔在做实验,他想知道红蚂蚁是靠什么来找路的?”

    儿子听后,笑得很开心,这就像两条不同路在一瞬间通在一处的高兴,这也许就是读书的快乐。

    故事结束,童书上说,红蚂蚁是靠尾部分泌的一种特殊物质——指路荷尔蒙——来指路的,这个嗅觉器官就是头上的触角。

    如果我只看童书的话,我就肯定当真了。

    但是法布尔实验证明却不是这个结论。他说,红蚂蚁靠视觉和记忆力找路的,只不过,视觉范围非常狭隘,要靠记忆力来补充,而记忆力呢,又对环境要求高,如果环境变化大,记忆力没发挥的余地。

    这个结论,是法布尔做了很多实验证明的。

    第一次,用大扫帚把红蚂蚁经过的路扫出一米左右,红蚂蚁回来经过时,很犹豫,但还是走过了。这个实验似乎可以说明嗅觉起到了作用,但法布尔又想,可能扫帚没有把蚂蚁的气味扫出彻底。于是又做第二次实验。

    这一次,法布尔用大量的水冲刷它们走过的路面,冲掉了所有可能留下的气味,在红蚂蚁回来时,路上还有流动的水,以保持时刻冲刷气味。红蚂蚁抢掠回来时,也很犹豫,但还是过了。这个实验证明,气味似乎不会对红蚂蚁有什么帮助。

    第三次,法布尔用气味来干扰红蚂蚁,在它经过的路面擦上薄荷叶,然后把薄荷叶盖在距擦过的路面稍微远点,结果,红蚂蚁回来时,一点都不犹豫就过了。

    第二次和第三次实验从正反两方面来证明气味对红蚂蚁识路没什么帮助。

    接下来,法布尔又做了两次实验,前三次都从气味上入手,这两次都改变路上的环境入手,一是放报纸,二是铺黄沙。红蚂蚁回来时,虽然犹豫了很长一段时间,但还是顺利通过了。

    通过这五次实验,法布尔证明了红蚂蚁是通过视觉和记忆力来识别路的结论。

    为此,他还做过这样的实验。在红蚂蚁回来的路上,用一片树叶把爬在上面的红蚂蚁带走,距离它熟悉的路两三步路远而已,结果,这只可怜的红蚂蚁迷路了找了半个小时都没有找到回家的路。

    由此来看,红蚂蚁找路,就是通过不好的视力和环境不变记忆力来完成的。

    两本书针对红蚂蚁识路这个问题,结论差异有点大。儿子看不出来,但我想知道,我在网上搜了一下,也没看到让我满意的结论。

    这本童书首发于2014年,法布尔的《昆虫记》发布于19世纪末期,两者之间差了一百多年。不过,我很敬佩法布尔的研究精神,他还如此详细有趣地记录了下来,这难道不是这本书给我们的最好启示吗?这种精神难道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昆虫记》的阅读感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plk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