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传习录》三:出世法门的化繁为简

《传习录》三:出世法门的化繁为简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3-06-27 15:04 被阅读0次

《传习录》三:出世法门的化繁为简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亦须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凊,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一边是有限的生命,一边是无限的“知”;一边是无限的内心欲念,一边是有限的物质世界。如何以有限的生命去穷究无限的“知”,如何以有限的物质世界来圆满无限的内心?

所有的智者,无不在尝试着回应这一问题。

儒家讲“无以为而为”。子路追随孔子出游时,有一次落了单,住在石门。早上守城门的人问:“从哪儿来的?”子路告诉他自己为追随孔子而来。守城门的人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就是那个出了名的明知不可为还偏偏要坚持做的人吗?

孔子所为,之所以被贩夫走卒看作是“无以为”的,是因为人们看不到他“修己安人”的发心。人生在世,是一定要做事的。做事时一定会有得失。常人计较得失,计较的是自己的“得少失多”。所谓“趋利避害,人之常情”就是这个意思。孔子讲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以经常做一些在常人看来是“得少失多”的事,因为他坚信,唯有如此才是“修己安人”——通过自己的改变与付出让天下人得以安。后来,孟子干脆把自己舍了,讲“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猛是猛了些,毕竟是一条“出世”的路子,没有出世再入世的这一遭,是很难获得内心的圆满的。

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不是不为,而是要去掉自以为是的“人为”,不断去除人为的造作,才能回到自然之道上来。通过去除人为的造作,来完成出世,进而求得内心的圆满。

佛家干脆讲做事就是消业,人人带无边业来,唯有做事能消业。只是,做事时千万不能有心,一旦有心,就是在造新的业。先把各种心空掉,然后老老实实消业,才能求得内心的大解脱、大圆满。

王阳明深入佛、道,认定了佛、道虽能得自在,却不符合自己人人可“学为圣贤”的理想。认真沿着头顶的二程、朱熹的方法,去做格物致知的功夫,结果一株竹子格得吐血,也无所获。继续向上追溯,由孟子而孔子,终于丢开朱熹的“性即理”,找到“心即理”这样一个法门。

就“心即理”,徐爱一口气问了三个问题:一是“止于至善”的理想只求诸于心,会不会有所偏颇、遗漏?二是已存的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这些理,不能因为“心即理”都抛之脑后吧?三是“心即理”了,像“事父”之类的事本已形成的冬温、夏凊、晨省、昏定常规还要不要贯彻?针对这三个问题,王阳明一一作了回应。

一、“心即理”——天下无心外之事,无心外之理

二、“心即理”——没有在其他外物上求的道理

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假定无须在心上求,还能向哪里求?先天求还是向父、君、友、民去求?很显然,没有向其他心外之物、人上求的道理。

向“正心”上求这个天理,就是去除内心私欲的蔽障,这件事,也是无法求诸于外物和他人的。这个功夫的本质就是面对自心的“去人欲,存天理”。

坚信不在其他外物上求的道理,才能在“去人欲,存天理”的诚意、正心上下功夫,此心便是天理之时,自然于天地自然无违,自然能得圆满自在。

三、“心即理”——发自内心地讲求外显的“礼”

“心即理”并不是不讲求已经有的“礼”,比如“事父母”所讲求的“冬温、夏凊、晨省、昏定”,还是要认真落实的。只是不是因为有这么个“礼”的规矩要“我”落实,“我”被动地去实践和落实。而是内心里“去人欲”后存定的天理,驱动“我”自然而然地去落实。发自内心地讲求外显的“礼”,内心才是自然、舒展的。

《礼记》讲“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概括起来讲,就是内修“心即理”,外行“理即心”,才会内外谐和、自然舒展。

世界是世界的,心是自个儿的。以世界来成全此心,定然是各种拧巴。以此心来包容和成全世界,一句话:“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全无违和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三:出世法门的化繁为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pln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