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忌

作者: 将蓝 | 来源:发表于2019-07-14 11:47 被阅读0次

    双骄

    东吴这边我觉得最精华和最吸引人的是两个点:其中一个就是孙策和周瑜的绝代双骄。江东双骄的一切都很完美,是个人都会心有向慕,如果让我想象,我觉得那些教友们所描绘的天堂般生活也不过如此吧,然而世事总有缺憾,很难十全十美,有道是“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孙策就是这样。很可惜,但没办法,被刺这件事情确实发生了。而这个事件的发生,从人物上来看导致五个人的命运产生了重大的改变。

    从天下之争的宏观国势来看,孙策在生前就和周瑜密谋趁曹操和袁绍大战的时候偷袭许昌。此计若成,官渡之战的结局就会改写,曹操很可能就会在那个时间覆灭,而袁绍在占据司隶和兖州后,挟四世三公之名成为霸主,孙策得到豫州、徐州后成为仅次于袁绍的势力,汉末的诸侯力量重新洗牌。。。

    从小家来看,作为妾身且无子嗣的大乔处境变得十分尴尬,无异于从云端跌入了尘土。她失去了孙策的萌护后很难在家中立足。而如果投奔小乔,又会让周瑜不好做人,有损孙策和周瑜之名。再嫁也不太可能,毕竟国母不是随便有人敢染指的。唯一的一条路就是出家,与青灯、佛经为伴了。。。

    而对于孙权,则从席下的手足之臣变成了案后的君主,这个怎么说呢,孙策留给他的这个摊子要说好是真好,要说不好也真的不好。好的方面是他接手的是一个非常牛逼的团队,对外有周瑜、太史慈、吕蒙这样的超级巨星,还有程普、黄盖、韩当、蒋钦、陈武、周泰、甘宁等十二虎臣的基本雏形,治内有张昭、张纮两位托孤之臣、和后来成为吴国首任丞相的顾雍等一大批肱股之臣。这个团队核心成员的牌面实力甚至可以说并不逊色于曹爷和刘备建国时的团队阵容。这里我想说几句废话——张昭、张纮你们觉得这两个名字是不是很有意思,我告诉你们张昭字子布、张纮字子纲,这有没有感觉这和小说里面取得名字一样?什么胖头陀、瘦头陀、顺风耳、千里眼之类的,但是,人家真叫这个名字,哈哈哈,而且还非常牛逼!!!

    最后是周瑜,孙策死后,等于美周郎失去了欣赏他的兄弟和默契的基友,你要知道,在茫茫人海中碰到一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都这样高度契合的人是多么难,而且还他么的相性相吸、趣味相投。另外他们还是儿时的玩伴,那个典故怎么说来着——“总角之好”。你看为了形容他们断金般的关系,居然还有一个专属的成语,就这尼玛多好的一个人说没就没了,让人上哪哭去啊?

    这还只算是情感方面的打击,工作和生活方面影响就更大了,孙策在时,周瑜要么自己单独带兵,要么在后面出主意,不用协调那些方方面面的破事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有什么主意告诉孙策一声,他自会出面安排下去。眼到手到、剑及履及。现在不一样了,周瑜要主持军政工作,本来以前下班可以去弹琴听曲的,现在倒好,什么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曲有误,周郎顾之类的就别想了。天天加班不算,还要耐得住手下程普那些二百五的烦,而且那些货动不动还甩脸子。这尼玛是为了大局明明知道对方是傻逼还要忍他。每天回到家气都气饱了,哪还有闲情逸致去陶冶情操。特么的说句实话,我觉得这种情况如果是张飞的话,一般早就当场把仇报了——直接绑起来吊到树上打。程普这二货一点脸不要,占完便宜还和别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现在知道我们周瑜的好了?你特么早干嘛去了?当时别那么嚣张啊!​回过头来看,那些还说周瑜没气量的人我怕是有病吧?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事情,我来帮周瑜说一下吧,十年前孙策住他家舒县城南大宅子的房租钱是不是要不回来了?

    四都督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庐江舒县人 。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年仅36岁。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建安二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大战后,鲁肃被任命为赞军校尉。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纳周瑜生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四千人,因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孙权根据当时政治军事形势需要,又任命鲁肃为汉昌太守,授偏将军;鲁肃随从孙权破皖城后,被授为横江将军,守陆口。此后鲁肃为索取荆州而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然而却无功而返。建安二十二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

    吕蒙,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奋勇抵抗张辽军追袭,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然而"蒙疾发",享年四十二岁。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章武二年(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火烧连营击败刘备,一战成名。章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后卷入立嗣之争。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谥昭侯。

    东吴的另一个亮点就是他这四大都督,孙权是命好,自古江东多才俊,别人是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手下这些牛逼的柱国之臣、社稷心膂却一个接着一个的涌现,不光有而且还很多,多到让他还能够挑挑拣拣。话说,对于这四人,孙权曾经当着陆逊的面进行过点评。“公瑾雄列.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于孤,孤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

    字太多了,我来翻译一下吧,大概的意思就是周瑜牛逼,陆逊你和周瑜差不多也很牛逼,鲁肃是个人才,有两件大功深得我心,不过劝我借荆州给刘备很不靠谱,但我不怪他,人无完人,瑕不掩瑜。吕蒙开始没有文化,我当他是个莽夫,没想到后面开窍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当然和周瑜比的话还是差一截,然而就凭他搞定了关羽,这还是要比鲁肃牛逼的。

    我写上面那段话的目的是得到一个结论——比牛逼的话,周瑜>=陆逊>吕蒙>鲁肃。这个结论先摆在这里,后面会用到。

    江东共治

    前面说过,孙权接手的这个摊子好的一面是团队和人才非常牛逼,现在这个部分就重点写不好的一面——东吴和蜀、魏政权有一个很大的不同,蜀魏虽然内部也存在党派和豪族,但是总体而言,君权是非常权威的,是专制性质的政权。而东吴政权内部大族的势力太大,可以说是与君权不相上下,甚至还占据上风,在这里简单点可以把东吴理解为是一个民主制的政权。与这个在当时显得异类的政体配套的是东吴的私兵制,这是在孙策被刺之后、孙权、张昭和周瑜这个新的核心团队,迫不得已与江东豪族达成的政治妥协。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孙策在时激昂霸气的行事风格,造成了两个影响,第一、就是东吴这个军政机器是完全被他用鲜明的个性风格和个人魅力凝聚起来的中心化连接。他就是节点和中心,机器内部所有的跨链连接都要通过他,除了他谁来都不好使,平级之间谁也不服谁,就算是周瑜,想要离开孙策这个节点下达跨链指令,也很难执行。第二就是由于他对于豪族势力采取的是强势弹压的政策,引起了豪族的不满,这也是他会被刺的原因之一。

    那么凡事皆有因果,这两个影响叠加起来就是,东吴这个机器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强健,但是实际上却是个纸老虎,十分脆弱,孙策一死,局面立即失控。团队内部失去了主心骨变成一盘散沙,团队外部则是压抑已久的豪族们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面对这个危机,孙权、张昭和周瑜没有能力和办法像孙策那样继续对豪族实行高压政策。所以,上策做不到,那就取中策,也就只能选择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通过对外,向豪族让渡一部分权益,换来给危如累卵的东吴政权喘息的时间,而孙权、张昭和周瑜要在这个宝贵的时间内,完成对散沙一般团队的整合。

    这个策略在当时是最合理的决定,但是这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问题就是世家豪族的势力快速膨胀。他们有私兵、不纳税,反过来又向政权渗透自己的势力,参政议政。比如以张温、顾雍、陆绩、朱恒为代表的张、顾、陆、朱四大士族。慢慢占据了东吴政权中的重要官位。这个问题暂不展开,先说到这里。(这里先帮张昭和张纮澄清一下,他们虽然姓张,但是没有结党,吴之四姓中的张是张温)

    联盟

    就在孙权、张昭和周瑜对团队整合初见成效的时候。曹操给孙权写了一封信——“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就是这封信,让东吴的朝堂炸开了锅。连张昭一起的大臣们都在劝孙权投降,而这个时候鲁肃来到了人生中的闪光时刻,他和孙权说,东吴的所有人都可以降曹,唯独你不可以,比如,我如果降曹的话,他会给我一个官当,凭我的能力只要好好干,升官发财都不是问题。你就不一样了,投降后顶多给你封个侯,一匹马、一辆车,再给你配几个随从,你的一生也就这样了。哪还会有机会实现你的抱负?就是这段话,让孙权下定决心抗曹,但是怎么去说服众人呢?这时候诸葛亮要出场了。

    这里有个细节很重要,诸葛亮来了东吴之后,按说应该是先见孙权,但是孙权却不见他,安排第二天聚文武于帐下,让诸葛亮先去与群臣舌战,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前面说的东吴这个特别的政体形式,孙权虽然作为君主,但权力有限,无法做到朝纲独断,况且本来应该是铁板一块的张昭这次都不支持他。所以,在公开场合他不能先表态。我们这里可以做一个简单的量化假设,孙权在后面的赤壁之战前只给了周瑜3w兵,而后面与魏国的濡须之战他发动的军力是10w+,加上留守的军队少说也有万把人吧,那么,东吴的全部军队应该是在12w+,而他能实际控制的是3w,大概占25%左右。将这个比例还原到朝堂的影响力上去,也就是说孙权掌握25%的投票权,剩下的75%不是他说了算的。我们再把这个形势进行极端的推演,如果只有孙权主张抗曹,其他的人都反对,那么结果很可能孙权连降曹都做不到,他会被推翻,如果有心狠手辣的乱臣,很可能直接就杀了孙权去投降。所以虽然孙权想和曹操打,也要有前提条件,条件就是,降曹和抗曹的支持比例不能太悬殊,至少不能超过25%,所以他让诸葛亮先去和群臣舌战,评估一下局势,再做表态。

    而诸葛亮比孙权更加高明,他非常清楚孙权的打算,而且在这个基础上,他对群臣和豪族等利益相关方的考虑也有透彻的洞悉。三国演义中把舌战群儒这个过程写得十分华丽,让我觉得不切实际,实际的情况,诸葛亮可能只是抓住了两个关键点——为什么不能降,和能不能打得过。孙权不能降的道理不能拿来这里说,对于豪族来说怎么保留住他们的既得利益不受损失是最重要的,他们降曹的出发点是如果抵抗反而被曹操打败,那么结局肯定十分凄惨,不要说家财保不保得住,连身家性命都堪忧。降曹最多损失一些特权和利益,虽有损伤,但不致死。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这个逻辑的起点却并不牢靠,首先,曹操在这个节点没有对此作出明确的承诺,只是在信中跟孙权说,同分土地,永结盟好。但这句话,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客套话,试问天下有谁能与曹操同分土地?况且说的是孙权,和豪族一点关系都没有。其次,三国势力中,对豪族最不友好的政权,曹魏肯定是其中之一,曹操从刚入仕的时候开始,就一直是个强硬的法家,通过严令峻法,强势的打压豪族特权,所以对于豪族来说,如果能够选择,降曹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另外,就是能不能打得过的问题了,诸葛亮给出的答复是“豫州虽新败,然关云长犹率精兵万人;刘琦领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势耳,非本心也。”这个答案虽然有点牵强,但至少给东吴传递出曹操并非是不可战胜的信心。通过这番辩论,这时候,东吴内部对于降曹和抗曹出现了分歧,至少不再是一边倒的形势了,这也是孙权和诸葛亮所希望看到的。

    就在两派僵持无法定论的时候,周瑜从鄱阳湖回来了。。。

    鲁肃最心急直接去路上接着周瑜,把整个事情和周瑜细说了一遍,周瑜告诉他不要担心,先喊诸葛亮来见我。

    然后周瑜刚到家,张昭、顾雍、张纮、步骘四个人就来了,跟周瑜说你知道江东现在的危险吗?周瑜装傻说不知道,张昭说,我们本来劝孙权投降,以避免江东之祸,没想到鲁肃这厮把诸葛亮请来了,诸葛亮巧舌如簧蒙蔽主公,都督可要劝说主公啊,周瑜说我也早就想投降了,你们先回去,明天见到主公,自有定论。

    他们几个刚走,程普、黄盖、韩当等一班战将又来了,跟周瑜说你知道江东马上就要是别人的了吗?周瑜装傻说不知道,程普说,我们跟着孙策打了几百仗,才有了六郡之地,现在那帮谋士贪生怕死,可耻之极。都督要劝说主公万不能降啊!周瑜说,降什么降?一句话就是干,你们先回去,明天见到主公,自有定论。

    没一会,诸葛瑾、吕范等一班儿文官也来了,诸葛瑾说,我老弟过来说刘备想要和主公结盟,共同抵抗曹操,因为是我老弟,我不方便说话,但我觉得降者易安,战者难保。周瑜笑了笑说,我知道了,明天一起到主公那里说明吧。

    突然,又报吕蒙、甘宁等一伙人来了,周瑜心里暗想,特么的还有完没有,能不能让人休息了?这伙人也是奇葩,前面的几拨人至少一拨里面意见是统一的,而这伙人直接跑来周瑜家里面吵起来了,有的要降有的要战。周瑜头都大完了,别说了,我困了想睡觉,你们先回去,明天一起到主公那里讨论吧。

    终于鲁肃带诸葛亮来了,周瑜刺探完群臣的意见后,还想刺探刘备的实力,故意和鲁肃说要投降,诸葛亮这时候的应对就十分巧妙了,他知道周瑜对天下的见识和谋略不在他之下,想要用道理和周瑜辩论是不可能的。除非是拿出干货——提供刘备集团的核心数据情报,显示赤诚之心。但是这也是有风险的,毕竟在他看来周瑜的态度还不明朗,贸然提供核心机密,万一仍无法打动周瑜岂不是偷鸡不成白撒米?还好他早有准备,直接顺着周瑜的话说,打是打不过的,不如投降,把大乔小乔送过去,曹操肯定就退兵回家快活去了。周瑜强压住心头的怒火,凭什么送大乔小乔过去他就会退兵,你讲话有什么依据吗?诸葛亮说,《铜雀台赋》啊,“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特么的,老贼欺人太甚!周瑜勃然大怒,这次轮到诸葛亮装傻了,怎么了?不就是两个女人吗,大汉连公主都能和亲,民间的两个女子算什么?周瑜说,大乔是孙策的女人,小乔是我老婆。是可忍孰不可忍,曹操这个老匹夫,我想干他很久了,你要帮我,共破曹贼。明天我就去见主公,商议起兵的事情。

    次日清晨,孙权升堂。左边文官张昭、顾雍等三十余人;右边武官程普、黄盖等三十余人:衣冠济济,剑佩锵锵,分班侍立。少顷,周瑜入见。礼毕,孙权问慰罢,瑜曰:“近闻曹操引兵屯汉上,驰书至此,主公尊意若何?”权即取檄文与周瑜看。瑜看毕,笑曰:“老贼以我江东无人,敢如此相侮耶!”权曰:“君之意若何?”瑜曰:“主公曾与众文武商议否?”权曰:“连日议此事:有劝我降者,有劝我战者。吾意未定,故请公瑾一决。”瑜曰:“谁劝主公降?”权曰:“张子布等皆主其意。”瑜即问张昭曰:“愿闻先生所以主降之意。”昭曰:“曹操挟天子而征四方,动以朝廷为名;近又得荆州,威势越大。吾江东可以拒操者,长江耳。今操艨艟战舰,何止千百?水陆并进,何可当之?不如且降,更图后计。”瑜曰:“此迂儒之论也!江东自开国以来,今历三世,安忍一旦废弃?”权曰:“若此,计将安出?”瑜曰:“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将军以神武雄才,仗父兄余业,据有江东,兵精粮足,正当横行天下,为国家除残去暴,奈何降贼耶?且操今此来,多犯兵家之忌:北土未平,马腾、韩遂为其后患,而操久于南征,一忌也;北军不熟水战,操舍鞍马,仗舟楫,与东吴争衡,二忌也;又时值隆冬盛寒,马无藁草,三忌也;驱中国士卒,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四忌也。操兵犯此数忌,虽多必败。将军擒操,正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屯夏口,为将军破之!”

    话说到这里足够了,周瑜已经出面帮孙权把投降派敲打完了,现在孙权可以表态了。“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所惧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誓不两立!卿言当伐,甚合孤意。此天以卿授我也。”

    周瑜说:“臣为将军决一血战,万死不辞。只恐将军狐疑不定。”

    孙权拔佩剑砍面前奏案一角说:“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言罢,便将此剑赐周瑜,即封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如文武官将有不听号令者,即以此剑诛之。

    晚上周瑜去见孙权,周瑜说:“明天调拨军马,您还有什么疑虑吗?”孙权说“就是担心曹操兵多,寡不敌众。”周瑜笑着说:“我就是为这个事情来的。曹操说他有水陆大军百万。但根据我的推测:他自己原来的兵,不过十五六万,而且东征西战已经非常疲劳了;袁绍的降兵也就是七八万,而且还没完全降服,虽然数量看起来多,但不足畏也。给我五万兵,我就打败他们。你别担心了。”孙权说:“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我先给你三万精兵和粮草。你去干他,如果打不过就回来,我亲自去和曹操决战。”

    从这里其实是可以看得出孙权的窘态的,周瑜问他要的5w兵,肯定不是狮子大开口,这是确实需要的,就算周瑜再怎么轻描淡写,曹操的军队都不在30w之下。用3w去打30w除了周瑜,其他人肯定都不会接受这种任务,直接就撂挑子了,心想——卧槽,你特么是不是要搞我,实力相差这么大这不是去送死吗?但周瑜不一样,他理解孙权的苦衷,他明白现在的局势——那些掌握私兵的豪族,能同意孙权向曹操开战已经很不错了,想要调动他们的军队根本不可能,所以只能靠自己,而且孙权说的什么回来,他去亲自与曹操决战之类的话就更不能指望了,只要周瑜一败,这些豪族就会立即反水。孙权和周瑜都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还好最终上天还是偏爱长得好看的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打出逆天发挥,计谋百出,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吴忌

    通过前面四个章节的铺垫,在这里重新强调几个前提,然后我将根据这些前提,对吴国的政治生态进行推演和还原。

    首先,东吴的四大都督都不算是善终,三国志说周瑜是病死的,三国演义传言是被诸葛亮气死;鲁肃是病死;吕蒙更加离奇,三国演义里居然是被关羽的冤魂附身,七窍流血而死;陆逊则是在晚期卷入东宫之争,备受孙权的责难,郁愤而死。

    其次,前面说过,东吴的政权非常独特,豪族的势力不逊色于君权。而豪族的利益和君主的利益有分歧。

    第三,我们再来看看四大都督的出身,周瑜是从外边来的官N代、鲁肃是外边来的富N代、吕蒙是草根逆袭、陆逊就是江东四豪族的陆家子弟。

    好,现在把这几个前提拼起来看。

    先说周瑜,赤壁之战后个人声望达到顶峰,又攻克南郡,接下来向孙权提出二分天下之计,让其领兵谋取巴蜀,这个提案和诸葛亮的三分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在当时的吴国却会有非常大的阻力,首先,豪族们不支持,豪族的利益在江东,让他们出钱出兵去扫清江东附近的威胁是可以谈的,毕竟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但是要他们派兵去打十万八千里之外的益州,就是强人所难了,一方面,就算能顺利打下益州,那也是孙权的,东吴政权不会再让尾大不掉的豪族势力再在巴蜀蔓延,成为第二个共治的江东。所以,就算打得下来,豪族也捞不到什么好处。另一方面,路程实在太远,军队容易失去控制,不管打不打得下来,派出去的兵都会是肉包子打狗,被政府吸收,不要再想要回来了。所以,对于豪族来说,打巴蜀没有有什么好处,反而会削弱自己的实力。对于孙权来说,这个战略也难以接受,在孙权看来赤壁之战已让周瑜得尽人心,如果让周瑜继续谋蜀成功,其名望权势将膨胀到何种地步,再想让他做孙氏的纯臣,断不可能了,轻则周瑜挟荆州、益州之地自立为王,严重的话搞不好连江东之地都要姓周。那周瑜不行,派其他的将领可不可以?在当时的答案是也不行,举个例子,在前面周瑜打南郡的时候,甘宁分兵攻打彝陵被曹仁围困,周瑜本想亲自带兵去救,但是南郡方面的军队就没有人能统帅了,最后问了一圈只有凌统挺身而出,说十天之内我可以代你统率南郡的军队,十日之外,我就不能胜任了。这还只是交战区在吴国周边的集团军。就难以有人能替代周瑜的统率。那么,千里之遥的巴蜀,战局更加瞬息万变,东吴要从内部挑选出一个又有能力又比周瑜忠心还能独当一面的主帅又谈何容易!周瑜也想到了孙权的顾虑,所以特别提出让孙权派他的堂兄孙瑜和他一起伐蜀,自愿受其节制,以表明其忠心。但是周瑜没想到的是,孙权连孙瑜也信不过,你周瑜不称王,那孙瑜称王如之奈何?

    从这个角度来看,周瑜的二分天下之计太过于理想化了。虽然是从东吴的整体利益出发,但却连犯东吴君主和豪族两大实权势力之忌。所以,在周瑜强势主张伐蜀的情况下,其英年早逝也是可以说得通的了——不管他的真实死因是什么,孙权和豪族都难逃干系。

    然后是鲁肃,鲁肃这个人很特别,他的格局是超越时代的,他出仕前的榻上对给孙权的战略就是夺取荆州,把长江上游完全掌握在手中,然后凭借长江天险建国,以观天下之变。出仕后根据形势的变化,极力促成孙刘的同盟,并对他原来的战略进行了修正。荆州不一定非要掌握在自己手中,但一定至少要在可靠的盟友手中,所以,在他掌权时期,东吴可以说基本放弃了周瑜时期对荆州的强硬政治主张,孙权上表让刘备领荆州牧,这也是借荆州的由来。这里我还是写得再详细一些吧,周瑜时期,东吴是要把荆州占为己有的,所以周瑜一方面要和曹仁大战争夺地盘,一方面也要和刘备制造在可控范围内的摩擦,不能让刘备这个搭便车的,浑水摸鱼占太多便宜。对刘备的态度是你爱去哪去哪,不关我的事,荆州是我的,给我一边去。鲁肃时期就不一样了,作为孙刘联盟的发起者,他的格局在周瑜之上,他始终把曹魏作为第一对手,而刘备是来帮忙的。那么,从联盟的角度来看,与曹魏的争夺是零和博弈,联盟内部孙刘之间的冲突就是负和博弈,负和博弈就算一方能占据上风,但博弈双方整体利益是减少的。所以,这样的话那还和刘备争什么,荆州给你又怎么样,只要你能守得住,不危害到长江一线的安全。我把资源和精力放在内部发展和东线的合肥上岂不更好?这个战略定位既符合江东豪族的利益,也是孙权原来顾忌周瑜谋蜀之策的解决方案。因此,在鲁肃时期,蜀汉和东吴迎来了一段黄金般的发展时代——刘备取了西川和东川,而孙权迁都建业,在前线修建濡须坞作为据点,攻取皖城,控制了江淮南部。

    但是在鲁肃的后期,刘备和孙权都因为打了几场胜仗,开始膨胀了,互不把对方放在眼里。加上借荆州这个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吴蜀矛盾逐渐升级,此时,鲁肃为孙刘联盟再做出了最后一次努力,请来关羽单刀赴会,然而会上双方仍未能达成一致,吴蜀联盟风雨飘摇。随后可能鲁肃仍在积极斡旋,但不久他便因病去世。虽然很可惜,但至少在他有生之年,孙吴联盟并未破裂。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总体来看,鲁肃前期的执政环境是非常好的,孙权和豪族都给予足够的支持。但是后期,由于形势的变化,孙权对鲁肃还是有看法的,虽然表面上孙权说鲁肃“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但他实际是怎么想的,又有谁知道呢。

    接下来吕蒙。吕蒙是草根出身,是被孙权一手提拔上来的。早年因为果敢有胆,而被孙权赏识,但是也有个缺点就是不好读书,东吴这边的将领大多都是有文化的,周瑜、鲁肃、程普那些就不说了,连黄盖和朱然都被举过孝廉,所以孙权就叫告诉他人丑要多读书。但吕蒙不信并不觉得自己长得丑,于是推脱说军务繁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又不是喊你读成学者大家!你就随便看看,知道些历史就行。你讲你事务繁忙,我就问你,是你忙还是老子忙?我都能读,你还不能读?”然后吕蒙就醒悟了,一边打仗,一边读书,日积月累,果然学问精进。后面连鲁肃都赞叹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非吴下阿蒙矣”。这里孙权对吕蒙是有铸造之恩的。

    在鲁肃死之前,吕蒙就对鲁肃的孙刘联盟持有相反的意见,他私下和孙权说:“让孙皎据守南郡,潘璋进驻白帝,蒋钦带1w兵沿江巡察,我帮你打下襄阳,这样的安排,根本不用担心曹操,还要关羽来干嘛,再说刘备、关羽小人也,狡诈无常,怎么能向他们推心置腹!现在关羽之所以没有向东侵犯我们,就是因为您无比圣明,我们这些将领还在。如果不趁现在我们还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攻打他们,一旦我们死了,后继无人,要想再讨回荆州,还可能吗?”孙权听了他的话之后,觉得,卧槽,阿蒙你真的长大了,不是小学生了,居然会讲道理了!那你再和我讲一下你对徐州的看法,吕蒙说:“如今曹操在黄河以北,安抚平定了幽州、冀州,没有空暇顾及东面,徐州空虚,只要去进攻,自然可以攻克。然而徐州的地势,只通陆路,是骁勇骑兵驰骋的地方,如果我们打下徐州,十天内曹操就会来争夺,虽说用七八万人应该可以守得住,但还是划不来。不如攻取关羽,占据全部长江流域,形势更为有利。”孙权听完吕蒙的话,觉得很有道理。

    然后鲁肃就死了,孙权让吕蒙代替鲁肃统率陆口一带的吴国军队,后面的事情就是吕蒙白衣渡江,擒获关羽,孙权杀了关羽,摆酒庆功,孙权就在宴会上说吕蒙比周瑜和鲁肃牛逼多了“今子明设计定谋,立取荆州,胜子敬、周郎多矣!”然后亲自给吕蒙倒酒,吕蒙刚接过酒,就七窍流血而死了。接着张昭从建业赶来问孙权为什么要杀关羽,这不是给江东招祸吗?刘备肯定会起兵报仇的。被他这样一说,孙权慌了,那怎么办?张昭说只能让曹操背锅了,把关羽的头送给曹操吧。然后,孙权赶紧把关羽的首级送了过去。曹操一看,卧槽,关羽死了,我终于可以睡个放心觉了。司马懿说小心,这是东吴的嫁祸之计。曹操说,那怎么办?按王侯之礼下葬吧,这样刘备就知道孙权还是罪魁祸首了。

    这里我想说的是,吕蒙是个良将,如果是在君主专权的国家,凭此功绩,他的待遇至少不在周瑜之下,这从孙权的态度上可以看得出来,而且,他比周瑜更有优势的地方是他能得到孙权的绝对信任,周瑜却不一样,孙权依靠他,却也敬畏和猜忌他。但是东吴说了算的不仅只有孙权,他们还有众豪族。张昭从建业赶来,应该就是为了向孙权通风报信反映豪族的异动,提醒孙权不要采取过激的行为和决策。毕竟,对于豪族来说,稳定的外部环境最能符合他们的利益。

    最后是陆逊,陆逊的身世比较曲折,本是江东大族,但少年丧父,投奔从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后来袁术派孙策攻打陆康,陆康坚守两年后,城破病逝,在这之前,让陆逊带着陆康的儿子陆绩前往吴郡避祸。也就是说陆家和孙策是有仇的,孙策死后,孙权对豪族进行了大幅妥协,开始与豪族全面合作,陆逊也就入孙权幕府,成为孙权的幕僚。后面通过救灾和讨伐山越立下大功,取得孙权的信任和认可,然后孙权将孙策的长女许配给陆逊以修复之前陆家与孙策的关系。并经常和他一起商讨治国大策。后陆逊向孙权进言整治吴国内部的山越土匪。孙权就让他都督会稽、鄱阳、丹阳三郡,很快陆逊就将山越击破,勒令各山区越族居民迁徙到平原地区,编入户籍,种田纳赋,并从中挑选强壮者从军,得到精兵万余人。

    后面陆逊和吕蒙一起攻下荆州,在吕蒙死后,刘备率大军攻打东吴,陆逊临危受命,在夷陵和猇亭一线火烧连营,大破刘备,重创蜀汉国力。五年之后,又通过周鲂对曹休的诈降,在石亭与朱桓、全琮一起大败魏军。一年之后孙权为赞赏陆逊的功绩,在大将军之上又设置上大将军,地位高于三公。陆逊被拜为上大将军、右都护。同年孙权东巡建业,留太子孙登、皇子及尚书九官等在武昌,征召陆逊到武昌辅佐太子,统领留守武昌的宫府事宜。并掌管荆州及扬州豫章等三郡事务,主持吴军国大事。十五年后,孙权在前任丞相顾雍死后,任命陆逊为丞相。下诏让陆逊总管三公职事,训导群臣百官,并保留原来担任的荆州牧、右都护兼武昌留守等职。此时的陆逊,也成为三国史上唯一一个出将入相的人。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他的为官之路,首先,他出仕的机遇在于孙策孙权之间权力交替带来的政治开放,而他也凭借自身的能力,一步一步取得孙权的认可和拉拢、重用。但他的出身却始终是豪族,所以,在这四大都督里面,出现了一个不同的情况,前三个都督基本上是接管了前任的工作,但陆逊不是,吕蒙死后接管工作的是朱然。而陆逊是在刘备起兵伐吴后,才掌握实权的。也就是说是临危才受命。这里我们擅加揣测一下孙权的心理——吕蒙的死,十分蹊跷,不管这件事是否直接和豪族有关,至少制衡豪族的力量被大大削弱了。所以无论怎么说,起码从政治安全的角度上来看,是不能让豪族势力继续膨胀了的。所以,宁愿用能力差一些的朱然掌权,也不能再把权力送给豪族子弟。而到刘备真正发兵,孙权对局势也有了全新的研判,此时的吴国在接连失去三大都督之后,已经没有人能像当年的周瑜那样可以凭借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了。为了抵抗来势汹汹的刘备,他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用陆逊一方面是确实能力摆在那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笼络豪族势力,能让他们看到继续向朝堂渗透的希望,从而全力以赴与东吴政权共存亡。所以夷陵之战最大的胜利者不是孙权,而是江东的豪族,如果说夷陵之战前孙权对君主专制还有着执念的话,那么夷陵之战后,孙权就知道豪族势力登堂入室全面接管东吴的朝堂已经不可阻挡了。我们再看看后面对魏国的石亭之战,统领三路兵马的陆逊、朱桓、全琮全是豪族背景。至此,孙权已经基本放弃了对豪族的防范和约束,东吴以陆逊为首相的君主立宪式政权特征已经越来越明显。。。

    然而,看似权力将要稳定过渡的东吴政权又平生波澜,赤乌四年(241年)五月,由陆逊辅佐的深得民望的储君孙登逝世,时年三十三岁。孙权获悉震惊悲惋,悲痛不能抑制,赤乌五年(242年),孙和被立为太子。随后孙和与鲁王孙霸之间发起两宫之争,朝中大臣亦分为两派,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其中,陆逊、顾谭、吾粲、朱据、诸葛恪等都支持太子,而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和孙弘等都支持鲁王。这里我们先把上面几个人的背景交代一下,支持太子的陆逊、顾谭、朱据是豪族代表,吾粲是陆逊老乡,诸葛恪是避祸江东的侨居大族。而支持鲁王孙霸的步骘、吕岱、吕据同样也都是来江东避祸的,全琮娶了孙鲁班(孙权长女)算是皇亲国戚、孙弘我查了一下,没查到,不知道他是从哪里来的。

    我觉得在孙登死之前,孙权其实基本上已经看开了,一方面多年的政治斗争已经使他心生倦意,另一方面也确实是管不住了。加上太子贤明,素有人望。另外陆逊和太子孙登又对脾气,而且陆逊还是太子师,于情于理料想陆逊都难有不臣之心,所以就由他去吧,儿孙自有儿孙福,将来朝堂的事就留给年轻人去解决吧。然而,孙登这一死,彻底打乱了他的考量。虽然另立的太子孙和为人处世的方法和性格都近似于孙登,但是他没有孙登那么高的人望,连皇族内部的孙霸和孙鲁班都不服他。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他和陆逊不亲,这点是最要命的,此时的陆逊于民为豪族领袖,于军战功卓绝,于官出将入相,于王为皇亲国戚。无论在哪个阶层陆逊都有恐怖的影响力。所以不是迫不得已的话陆逊是随便动不得的,那么对于将来的嗣主,如果和陆逊合不来,是存在取而代之的可能性的。所以,对于孙权来说,最好的形势是储君能和陆逊产生更多的羁绊,这样于情于理陆逊都难有异心,安心效周公之力,孙登若不死,可能东吴会留下另一个明君贤相的佳话。但现在不一样了,陆逊和豪族虽然支持孙和,但是出发点是为了符合祖制,废长立幼是取乱之道,而并不是因为真的对太子有感情。陆逊和新太子之间只有冷冰冰的君臣关系。那么孙权要做别的打算了。所以,他没有在孙和、孙霸出现敌对的苗头之时就采取措施化解,而是有意无意纵容和挑起两宫之争。他要在去日无多的时日里,完成最后的壮举,干一件他想了一辈子,但一直不敢干的事——剪除豪族党羽,把原来已经让出去的朝权重新收回来,留给孙氏子孙一个可以放心施展拳脚的舞台。而这次陆逊的格局比孙权低了一个档次,他并没有猜到孙权的心思,只是认为孙权是老糊涂了,所以不断的向孙权写信进言,陈述利弊,甚至还想赶回来和孙权面谈,当面说服孙权。孙权当然不会见他,反而多次派人责问陆逊,你不老老实实在荆州为国驻守,跑来管我的家事,你算是个什么东西?帝王家事是你能过问的吗?你特么把自己当什么了?责问的结果便是陆逊“愤恚而卒”,时年赤乌八年(245年)。

    连功标青史的陆逊都是这样的下场,其他的豪族子弟就更加了,顾谭、顾承被流放,朱据被中书令孙弘矫诏处死,张纯、吾粲被处死。张休因中书令孙弘陷害,流放后被处死。这里有点讽刺的是正始十年正月(公元249年),与陆逊各方面都有些相似的魏国太傅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全面接管曹魏政权。

    赤乌十三年(250年),孙和的太子之位被废黜,后改封南阳王。同年八月,孙霸因图谋害死孙和而被赐死,其党羽全寄等被诛杀。十月,孙权改立孙亮为太子。但挑选的首辅,却是诸葛恪。。。

    看到这里可能你会理解孙权的焦虑和苦心了,这场政治风波很难评说对错,在孙权的立场如果他不采取行动,陆逊很可能就是另一个司马懿。而在陆逊的角度,他抛弃家仇,全力辅佐孙家,深自韬晦,力挽狂澜,鞠躬尽瘁,忠诚耿直,竟换来如此屈辱的结局,我觉得孙家亏欠陆逊实在是太多太多太多。。。

    但是史官却没有刻薄他,在陈寿所编著的《三国志》中,给了他和诸葛亮君王般的待遇——单独立传。

    最后

    最后了,我不想再多费唇舌了,这篇文章写得太长了,篇幅大大超出我的预计,太费力气了。所以,总结我就不码字了,直接一张图表带过吧。

                                                                                                            推荐阅读 相关旧作

                                                                                                             三国三部曲之蜀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吴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plu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