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宝:要真正平等地爱孩子,和蔼可亲,有人情味。第二宝,如果家长既和蔼可亲,又有大义,有大胸怀,有高尚的人格,有君子之风,浩然之气,那就会把孩子引领到大气大为的境界。第三宝,如果具备前两条,另外又博学,博学是说知识面广而精,能把知识说清楚,能把知识的意义就是对人的意义讲明白那就是大家了,这样的家长堪称最好的家长。
我们先来说第一宝。之所以说要真正平等地爱孩子,注意这里强调的是平等的爱而不是其他的爱,是因为首先从理论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生而平等,没有高下之分,即使是孩子也是一样,这个平等是说你没有指责、控制孩子的权利,只有帮助、扶持的义务。那么家长对待自己孩子就要以对待别人家的孩子以及对待别人一样的相处之道来对待。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家长处于控制地位,居高临下,对孩子采取控制或管束的方法,这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方式。而且家长对孩子的爱往往具有功利性,爸爸为了自己的威严,假正经,故意拿腔拿调不好好和孩子说话;妈妈任性,随便发脾气,迁怒于孩子。这样的话孩子往往遭受非理性的对待。其结果是在亲子互动中形成一个模式,家长的爱不能正确表达,孩子对家长的依恋无法落实,亲子关系恶化。
其次,从实用上来说,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不平等的居高临下的态度也产生不了教育效果。举个例子来说明,1526年,王阳明的几个弟子去京城参加科举,回来的路上,他们向遇到的人讲授王阳明心学。让这些弟子大感意外的是,很少人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持怀疑态度。他们大惑不解,问王阳明:“老师的良知学,直指本心,一语道破,为何还有那么多人不相信?”王阳明说:“你们是怎么讲的呢?”弟子们纷纷说了自己的讲授方法,这些方法都有个特点:居高临下,给别人灌输知识。王阳明说:“你们这是扛着个‘圣人’去给俗人讲学,俗人一见‘圣人’来了,都给吓跑了,还有谁能用心来听呢?”众弟子大为惊骇。“你们如果把自己当成圣人,那人家也是圣人,不可居高临下。你们如果把人家当成是愚夫笨妇,自己也要成为愚夫笨妇。如此才是真讲学。”即是说,人不能有凌驾于他人无论是品格、还是能力之上的傲慢,因为人人都是平等的。
还有一个故事是王阳明和朱熹关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还是“亲民”的争论上,先听听这个故事:西周初期,周公把姜太公封到齐地为王,把周公的儿子伯禽封到鲁地为王。姜太公五个月后就来报告政情。周公问:“这么快?” 姜太公答:“我简化了政府的组织,礼节都随着当地的风俗。” 三年后,伯禽姗姗而来报告政情。周公问:“如此慢?” 伯禽回答:“我改变他们的风俗,革新他们的礼节,搞得我精疲力竭,总算完成了。”周公说:“如此看来,后代各国必将臣服于齐啊!处理政事不简易,民众就不能亲近他;平易近人的执政者,民众一定归顺他。”后来,齐国成为东方强国,一度称霸诸侯;而鲁国渐渐衰弱,龟缩在山东泰山脚下,渐渐被遗忘。
姜太公和伯禽的治国方略就是“亲民”和“新民”的区别。姜太公用的是“亲民”,也就是顺着百姓的心而用心,不仅关怀他们的生计,更关怀他们的心灵,不违背他们的意志,使他们有独立精神,效果很好;而伯禽用的是“新民”,用权力按自己的意志来教化、启蒙,改造民众,使他们成为自己希望的那种人,效果很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