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在武汉学习时,有幸听了戴建业老师讲的诗词课。戴老师语言风趣幽默,浓重的家乡话里面带着对唐诗宋词的深刻理解。课程结束后买了戴老师的一本书《瞧,这世道。》近期一直在狂扫自己以前买过的书籍,把这本书掂了出来。看了前几页才明白,为什么此书只能在香港出版。通篇没有一篇文章是“赞扬”,而是实实在在的批评。
在看文章中,常常会哀叹自己对时事的了解,好在现在互联网太发达了,任何事情在百度上都能解释的非常清楚。所以我是在边看,边找,边思考当中看完了这本书。其他一些涉及面非常广的言论,我就不在这里多多诉说了。说一说,我认为书中能讨论的几个点。
一,我们为什么喜欢“一”。
在《奥运杂谈》中,作者讲到对于奥运会运动员回国的不同待遇,中国举重运动员吴景彪,夺得了举重银牌,却在现场失控,泣不成声,连连三四次鞠躬表示歉意获得了银牌和铜牌,是多么对不起祖国的行为。
作者的怨气主要来自于对奥运运动员归国的不同待遇,金牌得主受到当地热烈追捧,铜牌和银牌得主无人问津,黯然神伤。不记得是哪位伟人说过,人们永远只会记住第一名的名字。比如:初次登上月球的一共有三个人,但是大多数人都记住了“阿姆斯特朗”,看来大家对于“一”的执念并不仅限于中国人。
体育竞技,从某些客观的意义上来说是最公平的。每个国家选出的运动员,是从全国的万千运动员当中优选出来,能登上奥运赛场,对每一个运动员来说都是对自己付出努力的肯定。但是究竟谁会得到金牌,需要实力,还需要一些运气。
我们宣扬丛林法则,优胜略汰,这样的环境大家会越来越崇尚第一名,优等生。喜欢第一名无可厚非,但是请不要冷遇那些虽然没有取得名次,却也有艰苦努力,不断超越自己的运动员。就像傅园慧获得铜牌时的发言:我很满意!真的,即使没有获得金牌,我们对自己的努力也很满意满意。没有对不起谁的感慨,也没有愧对于任何人的羞愧,站在那个位置上的人已经拼尽全力。
二,国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作者更多的是对于大环境的探讨,对于我国的国情特定格式下的思维模式。不能忽略的是,这种思维模式的形成和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从出生到长大我们听到的一种声音太多了,以至于受教育者感到父母和老师为自己规划的未来才是自己想要的未来,关于自我和个性的思索大部分被扼杀了。
前两天在公众号上看到一篇文章,一个二十多岁的少年,从小树立自己的梦想就是成为优秀的甜点师。十四岁开始,开始专业学习甜点制品,现在已经做到非常优秀。在观念上有这样决策的父母,但觉难能可贵。
从小我们要遵从的规则很多,需要不断的减掉身上的棱角,才能融入这个群居动物的社会。不然,你可能很小就会被人贴上不一样的标签。而我们大多数人的判断,也是来源于大多数人的道德观念。但是,你真的不一样么?并不是,也许。你只是更加坚持自我。
我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言论的时候,也会无处述说。幸运的是,我国现在新时代的少年,他们会更多的表达自己,认同自己,不再把自己的未来和话语权交给别人。
三,我们怎样去全面看待一个人。
要懂得他人这么做背后的行为动机,我们之所以能接受别人传达给我们的信息,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认为对方更懂自己。当你去正向解读时,你会看到积极的一面。比如:文中提到李娜,用作者的话来说,是典型“不成熟”的运动员,表现在哪里呢?从小在训练队不是“听话”的学员,经常以反叛的精神来对待自己的不公遭遇,获得奖牌时,没有表达对于祖国和党的热爱等等。在不同的人眼里,李娜的表现会有不同的解读。看过她自传的人,会理解她“黑脸”面对迎接她归来的省委领导,并没有恶意。
所以内心强大的人,从来不会因为某些人和事来改变自己的行事风格。那我们这些小人物呢?分清生命中那些对你重要的人和事,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正确的事情,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毕竟,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戴老师说了这么多,我倒不觉得他是愤世嫉俗的“愤青”,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也不年轻了,很想两耳不闻窗外事,只用心读圣贤书。我认为,更多的是一种叨念,这种叨念有点像看到孩子缺点的父母,恨铁不成钢的絮叨。反过来想想,如果遍地都是赞扬之声,再好的孩子也是要长歪的呀!
新的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