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归纳?
“从一些既定的局部性和凌乱的资讯,联想到综合的(或包含的)整体情况。”(杜威)
什么是演绎?
“从这一整体(一定的内涵、外延的意义,一种看法)回过来思索那些具体的事实使它们互相连接,而且与留心联想到的事实相连接。”(杜威)
读到这两个概念,我首先想起今天所讲的议论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文章开头明确提出的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以及文末的重申,是不是就算“归纳”呢?或者说这篇文章的全称命题?总之,是围绕这么个意思写的。
所以,即使只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六年级学生也能对作者所持的信念有大概的了解。
中间的内容(三个事例)就不用读了吗?
“不行的。中间所举的三个科学家的事例,有效的论证了核心观点。”学生们纷纷说。
所谓有效,该怎么衡量?
我的想法:
①.举出事例首先当是作者叶永烈的演绎性运动,用真实存在过的情况检验所提出的基本信念,检验它能不能统一解释诸事本原性的分隔。
②.在叙述事例的表达中与归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彼此参照的,排除不相关的意义,比如本文没有展开写任何语言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
昨日,同事提出教课思路:读完每一个事例,可回过去读第一二段的内容,我表示很赞同,却没找到合适的词汇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今天再琢磨,大概也算得上“归纳”与“演绎”的思维双向运动体现吧。
如果演绎代表着具体的事例,但哪有那么多凑巧的事儿和现象,正好被你知道或看到,还就符合你要论证的内容呢?
“正确合适”的例证极少有可能自发性出现。(杜威)我们必须去搜索,进行专题阅读,或者制造创设一定的情形。
课堂上学生,被许多定理规律和定义,所充斥。大部分是“见树不见林”的“跟屁虫”,不明白它们所代表的具体情形,所能解决地主要问题是什么的。
首先,有经验的教师,会提供一些事实事物,来演绎逻辑顺序关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联想甚至猜测下一步是什么?该怎么表达?自己的表达对还是错?
这似乎是有思考发生的,而实际上好像又确实只是学生的自发反应。整节课,师生赶着去往目的地,去抱一捆横七竖八规律定义。“剜到篮子里都是菜”,至于明不明白,有没有得到可运用的实际意义,大家不关心的。
问题在于,“联想和阐释的功能受到了激发,却没有得到指导和训练。归纳受到了兴奋,却没有推进到推力完成的阶段。”
也就是演绎阶段,不仅被孤立,还可能被忽略不计。
我们常见的两种情形:课一开始,就提出定义、原理、规律,再用课本中的事例翻一翻,很没诚意;或者是推理到最后并没有再用新的事例来论证和检测推理的结果,很没心意。
在推理过程中,自己的演绎性思维运用,归纳出原则(知识),并融合掌握新的情况,自己再举出经验(来源于阅读、生活的、创想等)中的例子,还能写成句子,大概就是语文课上的演绎的要义。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77699/d8eb3f6ad3a8668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