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孔子的教师观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孔子的教师观

作者: 暖儿_8833 | 来源:发表于2020-07-22 22:39 被阅读0次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孔子的教师观

    夏紫玉 湖湘语文

    “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中对于孔子的评价简明而有力。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穷其一生周游列国,拥有弟子三千,不仅是为了宣扬自己的思想,更是为了培养圣人贤才与当世“君子”。

    何为“君子”?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提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名合格的君子,可结合文采与质朴,并使二者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从书面上的文献知识逐步累积,待到学有所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之后便成为了“文采”,君子是有“才”之人;“质”,先天的质朴,若不加以后天的教育和修养便会流于粗野,而君子的“质”更像是“德”,是内在修养的集成与提炼。

    要想培养出“君子”,作为教师,相应地应该具有“君子”的才学与品质。

    由此我们可以从“文”与“质”,亦可以说是“才”与“德”两方面出发,来探讨、解析孔子的教师观。

    一、 以“文”为始:教师的基本要求

    说到教师,人们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传授知识”。成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经年累月的知识积累,而这个积累过程一般是长时间延续的——从教师由学生转化为教师的这一过程乃至成为教师后的教学活动,知识积累从未间断。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成为合格教师的基本条件,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基本要求。

    孔子本人就是一个及其博学的人,他十分强调博学的作用,这一点从《论语》中的部分论述可以窥得:如“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路》);“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等。文献的阅读、见识的广博都是扩大知识储备的途径。然而要成为一名“君子”,成为一名教师,无休止地、机械地吸取知识显然并不合理,也并不奏效。唯有建立自身的知识体系,才能自如地运用知识、有条理地传授知识。于是便有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读出几点信息:一是“温故”,学习的道路中不可一昧横冲直撞,盲目向前的,有时我们应该停下来去温习从前的知识,将他们消化、整理、集合、转化,让它们真正成为自身知识体系构架中的一部分;二是“知新”,若想达成这一点,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反复琢磨我们既得的知识,并且能够有足够的洞察力和创造精神去支持我们从旧知识中概括提炼出新的理解。“温故而知新”恰巧说明了孔子在文识方面的教师观之一:教师需要有“知识反刍”的习惯、钻研心和创造力。事实上“温故而知新”不仅仅是一种教师技能,也是一种收效良好的学习方法,这似乎是一脉相承的。

    一、 以“质”为衡:求学的理念态度

    “文胜质则史”,文采超越了质朴就难免流于虚浮。就学有所成者来说,有才无德是一个于自身于社会都颇有隐患的情况。失去了美好质朴的人格作铺垫,再精致完美的文饰终究只是一块玻璃,反射不出“人性”的影子。

    在《论语》之中,我们可以看见孔子对于为学者的要求,这反映出了他对保持质朴、修养自身一些期望。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十条干肉”,作为求学的见面礼是当时最为菲薄的一种。这句话体现的并不是孔子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而是孔子“有教无类”思想下的一种对于学生的筛选与希求,是孔子重视“礼”的表现。“十条干肉”可以反映了学生的求学态度,求学的真心与诚意。在孔子的教师观中,作为道德束缚的“礼”贯穿于师生关系之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现实生活中,良师益友可以靠自己去寻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体现的正是寻得身旁良师的条件:谦虚的态度、好学的心理。“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则反映出一种更高的要求:批判的眼光、明辨是非的能力。为学者的优良品质不外乎就是这几点,而往往在求学过程中有所建树、有所心得的人,才更可能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教师,身体力行,用自己的优良品质去感染、教育学生。

    一、 文质兼美:“君子”的形成与传承

    优秀的教师用知识丰富学生,用人格打动学生。“君子”之风往往在教学过程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形。“文质彬彬”者,是真君子,也是好老师。

    从“文”与“质”的交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更高层次的教师观、对于教学更高水准的要求。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而识之”,将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不虚浮、不卖弄,这是知识的积累,也是平静的修学态度的展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永远保有对学习的兴趣,保有教书育人的热情,这是教师承担教育责任、不断提升自我的自然表现。“文”“质”在此结合,是“君子”的形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这句话说明孔子对于启发式教学的经验心得,还有对学生求学态度、资质的考察。

    以“质”指导“文”的教学,是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献知识、行为规范、忠诚勤勉、言而有信,由“文”向“质”的推进,从外在学识到内在修养双方兼顾,是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是“君子”的培养与传承。

    “文质”的结合与平衡,君子的塑造与传承,孔子的教学观千百年来影响着无数教育人,这一深远的智慧在未来也会继续给予我们无限的指导与启示。

      (作者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19级1班学生)

    附:师德修养与专业发展之小论文题目

    以下句子都出自《论语》,请据此写一篇小论文,论述孔子的教师观,字数控制在2000字左右,题目自拟。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篇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篇

    3.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述而篇

    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篇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篇

    6.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孔子的教师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psxl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