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
这句话是道德经第二章的第二句话,但是理解却并不简单。 很多人只注意到了这里指出来的相对的一面,但如果仅仅只是相对,何必还要提及'生,成,形、倾、和、随'?很多人可能都和我当初一样理解这句话,通俗的讲便是:有与无的区别在于有是否生了出来,难与易的区别是在成不成,长与短的区别是在于形状,高与下的区别是比较起来哪个更高,音与声的区别在于是否相和,先与后的区别在于谁跟着谁。
按作者所言:这些相对的概念,之所以相对,是因为它们有一个核心的区别,而这些区别可以用来辨识它们,并且这些区别是构成它们成为一个系统的核心,这个就叫作玄。如果用哲学上的话来说,便是:任何事物中均存在有矛盾,而矛盾本身,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道德经》中并没有提出来一个理论,直接告诉你它们是对立而统一的,而是通过举例子来告诉你,让你去感悟。为什么不提出来理论?因为一旦提出来一个理论,从此便定下来了规则,再也无法变化了。只有留下可写性的文字才能引发人的思考,对错远远没有这个全新的思考的过程。中国人喜好的留白也是大体从此处出来。
从这句话中还能发现什么?比如以长与短为例,长与短总是相对的,而所谓的长,而在遇到另一个更长的东西时,它就变成了短。这个更长的东西,再遇到更更长的东西呢?于是它又变成短。如此环环相扣,不断推演下去,便是玄之又玄。妙处在哪里?尽管长短的概念在不断地相对变化着,然而分辨长短的方式,却是统一的,即它们形状,这就是万物概念背后统一的东西。永远是变中存在不变,不变又依托各种变化来展示自身。
大多数人能够轻易地理解“相对”,但是却不能很好地理解到“统一”上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