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主要以我能从本书中获得什么?以后有哪些可以拿来用?
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
巴菲特决策:投资自己,而不是投资一套房子。
因为一个人可能需要至少十年的发展时间。另外把钱投资到职业技能,购置书籍,报考认证,参加培训,人脉积累,人脉圈子扩大,人脉需要持续活动来维持。另外,没有房贷就没有负担,自我的快速发展,也许需要通过调整职业方向的方式来实现。
我对作者不买房子,投资自己持有保留态度,一方面可以买便宜一点的房子,自己能够支付得起,另一方面买房子也是一种投资行为。
安全感
- 坚信靠自己可以活得很好
只要你内心坚定,只要你先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谁都能活下去,而且活得很好,你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 要有内在的安全感,不能把安全感寄托于外物
如果我们自己没有内在的安全感,但是内心有迫切被需要,我们只好慢慢地转向外界,寻求外部的寄托。这让我们的自信完全被摧毁,恐惧开始滋生,因为我们内心的潜意识深深知道:外物是无法完全掌控的,而我们又无比依赖这些东西。这种想法让我们活在双重的煎熬中:既不想相信自己,又随时害怕失去。我们终将被奴役,成为安全感的奴隶。 - 安全感不是拿回来的,而是给出去的。
安全感不是从别人身上要什么,而是内心深处一种被需要的感觉。支持别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安全的事情,它永远不会失败。
6招快速提升安全感
- 1.小范围地冒险
- 在不着急的时候,不用地图走一段路
- 拿购房一平米的钱,让自己旅行一次
- 做自己一直不好意思做的事
- 拿一件不准备要的衣服,随意裁剪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 换个比较拉风的发型
- 2.远离那些太容易获得的安全感,要有危机感
- 如果感觉太安全了,吃住不愁,精神充实,心情愉快,那就要小心了。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3.珍爱生命,远离恐惧
- 少看凄惨的电影、恶俗的电视剧和惨淡的杂志,少和没有安全感的人待在一起。
- 去接近一些简单快乐、乐观开朗的人,看看干净明亮的电影和书籍,做一些无缘无故的快乐事情。心情开朗有活力,不要被坏情绪内耗。
- 4.做一个恐惧保险箱
- 1)把你最恐惧的事情写在一张纸上,至少要写10条,尽可能详细,要写到挖空心思也想不出来再多为止。
- 2)找一个信任的人,或者一个很安全的地方,把这个纸放好。
- 3)告诉自己,我很担心的事情有可能发生,但是我要去做我自己的事情,所以我要先把我的恐惧安全地存放在这里!等我做完以后,我会回来取走我的恐惧。
- 4)大胆的去做你该做的事情。
- 5)拿出那张纸,看有多少担心发生了,有多少没有发生。
- 5.做成功日志,你就成为牛人
- 1)拿一个空本子或者日记本,给它取名叫“成功日记”,把你所有做成功的事情都记录进去。每天至少写5条个人成果,每天坚持做。
- 2)困难总是不断出现,你每天不间断地点去做对未来意义重大的事情。你花费不超过10分钟,但这10分钟会让一切变得不同。
- 3)从现在开始不断记录你的成功日记,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每天这么做。
- 6.面对恐惧,触底反弹
- 恐惧有三个层次:
- 1)恐惧事情的本身
- 2)害怕失去背后的价值
- 3)真正的恐惧,是你自己觉得没有能力应对这个失去
比如公众演讲,一是害怕公众演讲,二是拍讲砸,三是自己没有能力面对讲砸的状况。
恐惧 就是一个懦夫,当你触及它的底线,接受事情最坏的结果,然后开始准备和它大干一场的时候,它早就不知道躲到哪儿去了。
当你找到内心最深的恐惧,把脸转向它,准备作战,恐惧就回烟消云散。
爱的三个误会
- 把依赖当成爱
爱不是黏在一起,谁也缺不了谁,而是给对方自由,也给自己自由。“打开笼门,让鸟儿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
- 把依赖当成爱
- 把爱自己当成了爱别人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话语:我对你这么好,你必须听我的话。我这样为了你,你不能让我伤心。
- 把爱自己当成了爱别人
- 把喜欢与爱搞混
喜欢是指向行为的,爱是指向一个人的本身,不是所有行为都值得喜欢,但是所有人却都值得爱
- 把喜欢与爱搞混
自我潜力
兴趣
兴趣就是让你自己完全身在事物之中。当你真正完全投入到当下的事情中去时,不管这个事情多么简单卑微,你都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乐趣来源于全情投入,而不是投入后的结果,正是因为这样,乐趣可以是无条件的。
对于我们的投入可以这样理解:
- 尝试是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败的。
- 成功的尝试能收获到成果。
- 不成功的尝试能收获到智慧。
- 不管成功不成功,投入都能带来快乐。
当一个人为了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后的工资来做事情的时候,他往往能够把工作做到最好,也不一定会受到最多的报酬。
“有趣之人”对生活保持着极高的投入度,全力拥抱,生活也全力拥抱他。带着关爱而不是期待地投入生活,你会发现能力与乐趣接踵而来。
深层兴趣
寻找那些不能够被满足的深层兴趣,比如:爱、成长、超越自己、快乐、助人、充实、宁静、自由、智慧、帮助身边的人等等。它们会让你幸福一辈子。

心智模式
星座不靠谱,你相信哪个星座,你就不由自主地朝那个星座的特性上发展。
因为我们看到的是自己想看到的世界。我们宁愿自我欺骗,也不愿意相信自己是被欺骗的。因为我们活在自己的“思维之墙”当中。
我们按照自己过去的经验和记忆,处理我们看的的部分世界,然后在我们脑子里构建一个自己的世界,我们以为这就是世界的真是状况,但是别人构建的世界,可能与我们不一样。其实我们给自己构建了一个幻想的世界,还在现实中让这个幻想慢慢实现。
心智模式的来源
1.自然世界,我们对于外界的直接体验。
2.概念模式,我们从别人那里获得对于世界的间接体验。
3.推论和归纳,我们依靠推理形成的结论。
简单地说,我们自己的感官体验、我们从社会获得的所有信息和我们受的教育,还有我们自己思考的结果和我们过去的经历,都构成了我们自己的心智模式。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过去,我们却能改变对于我们过去的看法。
超越我们的心智模式
我们常年生活在心智模式之中,混混沌沌,不知不觉,我们需要一个机会,让自己意识到这个世界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个样子,需要看到两个世界之间细小或者巨大的差异,有了这个差异体验,才会开始慢慢对我们想象的世界有所察觉,即后知后觉。但我们这样的经历多了,就回很快意识到这样的差异,做到当知当觉。最后我们终于可以在事情发生之前,提前替换自己的固有模式,挑选更好的模式来应对,这时候我们就做到先知先觉,自我超越了。
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成功的目标:让自己成为一个能担当责任的人。
什么是你人生的真正目标?就是那些你不会随着外界环境改变而改变的目标。
你可以试着问自己一个问题,来判断你有没有找到你人生的真正目标。
“如果我今天的外界条件突然完全改变,比如我突然掉到一个荒岛上去,我是不是还会追求我现在设定的目标?”

成功的定义,可以是成为一个能担当责任的人;可以是不断奋斗、挑战自己;可以是爱与支持你的另一半;可以是保持快乐和自信。
回归我们的生命,那些让沃恩最幸福、最快乐的时刻,是不是都是来自于生命深深的底部?那些最艰辛的日子里默默地坚持,那些黑暗的日子里你的眼睛里面闪着理想的光。那是你生命中一无所有的时刻,也是你生命中走的最快的时候,而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找到热衷一生的事业
尝试总是冒险的,不尝试是最大的冒险。
错误的想法:很多人说,一旦我发现了真正想做的事情,我就会全力以赴工作,不会像现在这样吊儿郎当的。就跟确定能够中奖才去买彩票一样。
兴趣、乐趣、志趣
兴趣是让你好奇的东西,让你觉得可以尝试一下。兴趣被快乐地强化以后,就会成为乐趣。
乐趣会让你在其中获得快乐,也让你可以快乐地进入其中。
志趣会让你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让你觉得你可以投入一辈子。
还是用恋爱来打比方,恋爱有三种境界:一见钟情、两情相悦和白头偕老。你需要一见钟情很多人,两情相悦一些人,然后才会白头偕老一个人。
最好的方式是——年轻的时候你可以一见钟情,但是到了年纪你就该两情相悦一段,然后选择和一个人白头偕老。
职业也一样。年轻的时候,你应该凭着好奇尽可能多地尝试和体验一些工作,慢慢地在其中寻找到自己感到乐趣的几个,最后自己专注于投资其中一个。
三分之一原则,打破“后来”模式
在职业、爱情、购物方面,着急选择会进入后悔模式,总是等待会进入错误模式。都不可避免的让我们陷入“后来模式”,在未来为我们自己的决策后悔。
打破这种模式的最好方式就是:拿出一段时间寻找内心的基准线,然后等到目标出现,马上出手。
进入未知领域的时候,给自己一个不做选择、观察的空间和底线,在这之前,不要做选择的决定,一旦过了这个底线(比如浏览了1/3)之后,就大胆的开始选择。这是最好的“选择”模式。
比如:
旅游景点买东西,你会如何决定你的购买策略?先不要急着在第一时间购买,而是先逛过去,了解一个大概的价钱,在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时候才开始购买,这样最不容易被诳到。
购房的时候也是一样,先让自己确定大概要看几套。把前面三分之一纯做样本,往往会有很好的收益。在股票市场中,高手们很少会在最高抛出,在最低买入,就是因为他们也需要一定的“观察”样本,来保证收益最大的“选择”模式。
职业的选择也应该如此。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由于适合的职业是人与职业的匹配,所以你也需要建立关于自己与职业的基准线。有一段时间的工作经验和自我观察能帮你找到自己的“基准线”,而了解不同的职业也是帮助你找到好工作的“基准线”。
警惕职业艺术照
很多职业我们只看到了表面的光鲜,却没有看到背后的东西。
如何拆掉“职业艺术照”这堵墙?
- 别相信有完美的东西,常识:一个东西过于完美,那么一定是有问题的。
- 看看卸妆照。不管进入任何一个行业和公司,收集有点和好处之后,一定要问问自己,这个方向的问题在哪里?有什么缺点吗?
给职业的艺术照卸妆
1.做一个在职人士的职业访谈
找这个职业中间成功人士进行访谈,他们往往是这个行业内最有洞察力和体验的人。
2.尝试一个与目标职业相关的培训
3.进入一些专业职业论坛或者博客群
看论坛中的精华帖等
4.看招聘往网站和公司网站
搜索职位,看职位描述
5.找一些职业数据库
国家的数据库《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第三方公司的数据库,网友录制的职业信息等,如职场引路人(www.yinluren.org)
不递交建立也能入职的八种求职法
1.职业访谈
接触企业中的最优秀的人士去访谈,比如可以问:“对于我这样一个人,如果要进入这个职业,您会给我什么建议?什么时候我会知道我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2.给名人写信
3.混论坛
4.参加培训与学习
5.假如俱乐部
6.义务工作进入
7.成为客户
8.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
如果生命是旅途,你的眼睛就好像探照灯。你永远只能看到你所在之处的一百米处,一百米开外的地方到底怎么样你并不清楚。你能听到很多传奇和故事,但是无法做确切的计划。在你的视野范围之内,你需要精细的计划;在你听说的范围之内,你需要大方向的规划;而在那些你连听都没有听到过的地方,你需要的是相信。

什么是一个好的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就好像是打牌,首先,你永远无法完全按照你想的来出牌,但是你在开始之前,整理你的牌,对胜利大有好处。
下面是关于一个好的职业规划的几个建议:
1.应该有一个20年的梦想,尽可能大一些,尽可能抽象一点。因为你知道20年是很长的时间,可以发生任何事情,这个计划主要以你的梦想为主。
2.给自己一个不超过10年的理想,这个计划主要以培养和发展你的核心竞争力为主。
3.瞄准一个5年内能达到的目标,细分成为3年的职业计划。详细地了解你和这个职位的差距。这个计划以务必达成的执行为主,同时给自己一个PLAN B。
4.把你的规划保留下来,每隔一个月看一看,让自己保持进度。
5.每隔半年停下来回顾你的计划。
6.对新的机会和趋势永远保持警醒。
未来价值
一件事情的价值,不取决于现在你判断的价值,而取决于在未来情况中的价值,这就叫做未来价值。
今天,你准备去一个很远的地方旅行。刚走出家门,一个白衣服、白胡子的神仙突然在你面前出现。他告诉你,他可以送给你一个礼物,作为你旅途的帮助,但是你只能选择下面其中一种:
1.一匹《射雕英雄传》里面提到的汗血宝马。
2.一头被视为神物的单峰白骆驼。
3.一头强壮的大象。
你会选择哪一个当坐骑?
平台、资源、眼界、机会、好老板、失败的经验,这都是未来会升值的潜力生命股票,年轻的时候,即使牺牲点别的什么立即可得的利益,也要购买这些东西,它们会在未来的时间里面,增值百倍。
决定我们十年后成就的完全不是工作的起薪,而是工作的平台、发展机会或者是眼界平台、资源、眼界、机会、好老板、失败的经验,这都是未来会升值的潜力生命股票,年轻的时候,即使牺牲点别的什么立即可得的利益,也要购买这些东西,它们会在未来的时间里面,增值百倍。
最后做一个测试,作为“未来价值”这个心智模式的结束:
在2006年的一次职业规划师的交流会上,我问了在座所有人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手里拿着一个水杯,他下一步最好的选择是做什么?
有人说应该去装水,有人说应该分享给别人,有人说应该分析自己,用最好的方式来利用水……
你的答案是什么?
我告诉大家,一个人手里拿着水杯,他应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和水杯有什么必然关系?
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这样的水杯。我们害怕失去而死死地盯着这个杯子,限制我们的眼界,僵化我们的思维,阻碍我们看到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有人的水杯叫做“专业”,有人的叫做“感情”,还有人的杯子叫做“安逸的好工作”,你的杯子叫做什么?
无论如何,请你记住,不要为一个水杯约束你真正有价值的生命!
沉没成本和沉没成本模式
如果一份工作、专业或者感情,已经确定不是你想要的,你该怎么办?
最佳答案就是:用尽全力,用最快的方式放弃。
沉没成本其实是已经损失的成本,为了这个损失而追加成本,最后只会头破血流。
已经投入并且损失的价值,会造成我们对未来投入的判断。这就是沉没成本模式。由于害怕损失,所以继续投入,到后面损失却更大。这是我们常犯的错误,沉没成本模式。
损失从来不会让你安全,只会让害怕损失的你更加损失。
印度诗人泰戈尔(Tagore)在他的诗中写道:
If you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 you also miss the stars.
如果你为失去太阳而哭泣,你也将失去群星。
有效的做法,就是在失去太阳的时候,主动地去拥抱星星,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做一个航行者而不是漂泊者
漂泊者很多,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精力充沛、梦想远大、适应能力强和没有真正的目标。正是因为他们缺乏真正的目标,他会下意识地进入一切真或假的机会,却在真正需要坚持的时候落荒而逃。漂泊者注定一辈子在躲避些什么,而不是在追寻些什么。
我们还能看到另外的一些生涯发展者,我称之为航行者。你可以在每一个行业的顶尖人物中找到他们。航行者同样精力充沛、梦想远大、适应能力强,但是他们拥有一个真正的目标。
航行者很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这也让他敢于放弃一些机会,同时真正勇敢面对那些需要坚持的地方。
航行者一直在接近目标,漂泊者一直在逃避恐惧。

原来可以这样活
- 这个世界上还有一小部分人,他们有一个奇妙的心智转化器,他们好像没有痛苦按钮,只有快乐按钮,而且按钮在自己手上。
- 如果你愿意,你总是可以掌控些什么。你没有必要得到允许才开始学习,你也没有必要得到机会才开始努力。如果你愿意,你现在就能够为这件事情做些什么,除非你的受害者模式让你深深陷入抱怨与自怜中。
- 我们生活在一个处处不公平的世界,那么我们就总希望在另一个地方,幻想在那里有我们追求的真正公平。我们期待过富有,期待过结婚,期待过进城,期待过出国,但是这一切在你真正达到的时候,你才发现,原来你依然面对一个不公平的世界。
受害者
受害者与掌控者损益表
做一个受害者游戏和掌控着游戏,总结自己。具体参见-受害者与掌控者损益表
受害者法则
1.推卸责任、保住面子
这是这事不关我,那事不关我
2.安心做坏事,不要怪我
曾经别人也是这样对待我的
3.让我们一起分享“凄惨故事会”
还有一群与我同样凄惨的人,还有人比我过的还烂,每一个人都在别人的受害者故事中获得不少廉价的快乐。
4.用受害来轻松获得同情和帮助
5.自我伤害,绑架他人
你跟我分手,我就自杀
受害者在这个天堂获得短暂的快乐和安全,却损失了自信、自省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盼望。最可怕的是,我们失去了对自己生命的掌控。因为受害者深深坚信,自己快乐与否、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人手中。
对生命屈服有很多种,最可怕的是那种喜欢被奴役。
不公平
不管你跑到哪里,世界都是不公平的,我们既无法让这个世界永远公平,也找不到一个永远公平的地方。
life is not fair, get used to it.生活是不公平的,去适应它。
你活得越久,站得越高,看得越清,你就越会意识到,世界的本质其实就是不公平。但你可以找到一个自己能够忍受不公平的方式或者能够忍受的程度,然后快乐地待下去。
学会如何面对不公平,远远比学会如何评价不公平重要。另外,不公平是我们生命中的契机,是生命提供给我们,让自己和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领导机会。
面对不公平,无聊的人抱怨、懦弱的人受害、聪明的人跟随、清高的人躲避,而勇敢而智慧的人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改变,掌控我们这个世界。我尊敬那些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不公平的人,一个人面对不公平的态度,最能反映他的品德。

拆掉受害这堵墙
- 后知后觉:
1.找到自己的受害者情景。
问问自己,什么时候觉得自己最没有掌控感,最没有力量?那就是你的受害者模式。
2.找到受害者故事背后的模式。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只有受害的份儿?受害者模式其实来源于过去某个时刻的故事。故事的主题往往是:面对……我没有办法。
3.给自己一个新的掌控故事。
尝试把这个情况当成别人的事情,给自己写一封信关于掌控者的故事:如果这一切发生在你身上,我觉得你可以做的是…… - 当知当觉
1.尽快意识到自己的情绪。
2.让自己与这种模式待一段。
3.尝试拆掉它! - 先知先觉
观察这个情景发生的地点,提前调整好心态。 - 不知不觉
是想要达到的最佳状态,有了这个心智模式的人,会发现自己体会到了那种久违的掌控自己生命的感觉。就会成为一个自我掌控的人。
幸福是一种转换力
做你喜欢的事情
你的生命就像你的家。因为你的不坚持,却让别人进来布置。但是你不要忘了,在里面住一辈子的还是你。
只有坚持做你喜欢的事情,你才会真正地幸福起来。而父母亲会慢慢发现,他们坚持的只是让你幸福的方式,如果你真的用自己的方式找到幸福,他们也会真正地快乐。
让你的父母停止质疑的最好方式,就是尽快开始你的行动,然后用事实证明给他们看!
我们今天这个物欲横流、价值单一、家庭压过自我的世界,坚持自己的想法是一件需要勇气但是绝对值得的事情。
父母或他人不理解你的决定时:
不要抱怨,然后低成本的尝试体验想做的事情,万一你错了,你还收获到很多的经验和下一次再来的勇气。尊重他们,尝试沟通。在关于你人生的董事会上,你永远是最大的股东。
社会系统和自我系统
每个人身上都有两套系统:
- 社会系统(男人)负责满足外界要求,换回生活需要。按照社会要求的游戏规则,获得更大的利益。
- 自我系统(女人)负责满足内心需求,把这些东西转换为我们心灵需要的价值,让我们快乐。按照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工作,来获取更大的幸福感。
社会系统总去做更有用的事情,自我系统总去做更有趣的事情。
社会的你其实不喜欢成功,你喜欢的其实是比别人成功。而自我的你其实也不喜欢成功,你喜欢的是成功的过程与希望。
你可以按照社会设置好的方式去工作、设置好的方式去竞争、设置好的方式去交换,但是一定不能按照社会设置好的方式去幸福。否则,你就彻底废了。

上天不需要你成功,它只需要你尝试
- 西方人说:Waiting for life is waiting for death。等待生命就是等待死亡。生命不是用来等待,而是用来穿越的。
- 如果你在一两个行业做过10年,那你是精英;如果你在三四个行业做过10年,你是精华;如果你在五六个行业做过十年,那你是精神病——企业讨厌不断开始的人,滚石不生苔,转行不聚财。
- 如果说一个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坏的开始至少等于成功的三分之一。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我把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
《战胜拖拉》的作者尼尔·菲奥里在书中写道:“我们真正的痛苦,来自于因耽误而产生的持续的焦虑,来自于因最后时刻所完成项目质量之低劣而产生的负罪感,还来自于因为失去人生中许多机会而产生的深深的悔恨。”
Waiting for life is waiting for death.
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
如果你真的想要一个认真的开始,那一定要让自己等一等,然后再等一次,然后再等一次,最后才真正开始。如果这个开始的激情都不能推动你三次,那一定是个早夭的开始。只有那种不可抑制想开始的开始,才是有结果的开始;而那种能够等几次就没有了的开始,基本上属于冲动。
如果你没有一个好的开始,不妨试试看一个坏的开始吧。因为一个坏的开始,总比没有开始强。而完美的开始,则永远都不会来到。
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
一旦你开始用金钱来代表成就,用价格来代表爱情,用秤来称感情,生活的幸福被你毁灭,是理所当然。
-
什么是成长?那是你内心的一个尺度。你能够感觉到你的成长,你内心知道你会成长为什么样子,就好像一棵橡树籽,无须教导,也会成长为一棵挺拔的橡树。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成长为自己最好的样子,同时我们也拥有关于成长为这个样子所有的资源。
-
幸福有的时候就好像股票,只要有一两次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选择,那就赚大了。
-
价格与价值
价值来自于内在系统,价格来自于社会系统。
价值的世界是多维的,但是价格的世界却只有一维——这样的世界没有了可能性——当世界出现唯一一条坐标轴,则意味着世间所有的人和物瞬间各就各位,每一个东西都有其明确的坐标。
这个世界还有很多有脑有心的人,他们总有一天会停下脚步,走入属于自己的小道,享受与众不同的生活。那是因为,在做好标记的赛跑道上,总有人会停下来想一想:这真的是我需要的吗?我要的到底是什么?
你们一定要记住,有一些人不用社会意义上的成功,也能很好地走完职业的所有阶段,在普通的职位上面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
钱会让你幸福,钱也会让你失落。但是记住,工作不是用钱来算的。
- 幸福不是用来讲的-口是心非原则
想知道一个人缺什么,就看ta努力秀什么
经常要安静下来几分钟,问问自己想要什么?我到底希望成为什么样子?这个世界因为我,会有什么样的改变?
给残酷世界的温暖规划
- 生命是个三脚架,要做个联动三脚架
聪明的人则是更加稳固的联动三脚架,他们会这样设计它的生命:他会让职业和家庭平衡,不互相冲突,也各自有各自的位置。
生命是个三脚架,永远不要让自己断掉两条腿。 - 莫当漏斗人
做一个高脚杯,而不是漏斗人,欲度人,先度己。想要照顾别人,先照顾好自己。爱不是给出去的,而是溢出来的。只有充满自己的心灵,然后还溢出去的,才是爱。 - 在这三个时间段里减少工作
1.结婚前两年。
理清楚婚姻和恋爱的区别,明白彼此的关系、家庭脉络。总之,你需要先建立好你的二人系统,而不是着急生个孩子。
2.孩子0~3岁,14~18岁。
孩子0~3岁,是基本的性格养成的阶段。而14~18岁,则是世界观养成的时间段。
3.父母80岁以后。
对你重要的人80岁以后,每年抽出时间来陪陪他们!即使每年5天,也只需要花你一生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你会有一辈子的宁静。
最后,按照佛教说法:佛教的一个核心观念是“慈悲”,只有先“慈爱”,才能去“悲”,而所有的爱,从爱你自己开始,然后爱才会从内心满溢出来,流向那些没有爱的地方,变成对世界痛入骨髓的“悲”。
按照基督教的说法:“福杯满溢”——告诉你:先好好地爱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然后慢慢地爱更多的人。
哲学家罗素(Russell)说:“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
(三种激情,简单但非常强烈,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无可承受的悲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