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中国古代教育传统
一、古代学校萌芽和“六艺”教育的形成
朝代 | 学校类别 | 目的 | 内容 |
---|---|---|---|
五帝时代 | 成均 | ||
虞舜时代 | 上庠、下庠 | 《礼记·王制》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 |
夏 | 中央:东序;地方:西序,校 | 把贵族成员及后代培养为武士 | 军事训练(主要),宗教教育,人伦道德教育 |
商 | 中央:右学,大学,瞽宗;地方:左学,序,乡学 | 培养尊神、重孝、勇敢善战的未来统治者 | 思想政治教育,军事教育,礼乐教育,书数教育 |
庠 | 虞舜时期教养机构名称的承袭,利用养老活动有推行孝悌教育的效果。 | ||
瞽宗 | 当时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大学。 |
西周官学
“学在官府”: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师不分,官吏既是教育行政官员,也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学校的教师。
教育目的:维护贵族专政,把贵族子弟培养成具有贵族政治道德思想和军事技能的未来统治者。
官学内容:礼、乐、射、御、书、数等所谓“六艺”的专门训练
特色:文武兼备,知能兼求,教有所别。
类别 | 内容 | 目标 | 主管 | 备注 |
---|---|---|---|---|
国学 | 政治道德思想和军事技能 | 专为奴隶主阶级的子弟而设立 | 大司乐 | 分为小学和大学在郊 |
大学 | 学大艺,履大节。祭祀学习礼乐,为重;从戎学习射御,次之 | 培养有德有仪、能征善战的未来统治者 | 大司乐 | 分科教学,有五学 |
小学 | 贵族子弟8岁入小学,业小道,履小节。德行艺仪 | 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基本训练 | 王宫守卫长官和保氏 |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 |
乡学 | 以德、行、艺为纲,基本要求和国学一致, | 定期的考察和推荐,把贤能者送至国学 | 大司徒 | 按行政区分为闾塾、党庠、州序、乡校等 |
六艺教育
课程 | 层次 | 内容 | 地位 |
---|---|---|---|
礼乐 | 大艺,大学 | 礼的内容极广:政治、伦理、道德、礼仪、历史、宗教、社会、风俗等.乐教包括诗歌、音乐、舞蹈、田猎及各种娱乐 | 六艺教育的核心 |
射御 | 大艺,大学 | 射御实施的是军事训练。射指射箭的技术训练,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以造就“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战士。 | |
书数 | 小艺,小学 | 书数之教是基础文化课。书指书写文字,西周的书写工具是刀笔、竹木,字体为大篆。数指计算、算法。 | 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
历史影响:一种理想教育模式(培养“完人”“全人”),后世儒家学者认可的教育改革范本。 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六艺教育传统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 官学衰落与私学兴起
- 春秋时期官学衰落,原因:
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贵族统治力量的衰落;
王室、诸侯忙于战争,社会动乱,无暇顾及学校教育。 - 兴起于春秋中叶,繁荣于春秋战国之交,大盛于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主要原因:
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典章文物与官师流落民间。
士阶层的兴起。社会上不少人为了在政治、经济上谋求发展,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识 。
2. 各家私学
私学的首创者是包括孔子在内的孔子时代的一批教育家,而孔子则是最早创办私学的群体中的杰出代表。《史记·孔子世家》说及孔子弟子之数,“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私学。
学派 | 分派、代表人物、介绍 | 理念 |
---|---|---|
儒家 | 孟子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以荀子为代表的“孙氏之儒” | 继承和发展孔子学说 |
墨家 | 创始人墨子,儒家私学抗衡。墨子死后墨家私学也形成分派。儒、墨两家在战国时并称为“显学”。 | 生产技术 |
道家 | 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教学活动 的规模不如儒墨,有些派别能适应现实政治,表现或儒或法的倾向,教育活动也颇活跃。 | 反社会和避世倾向,无己无功无名无情 |
法家 | 法家代表李悝、吴起是儒家子夏的学生,商鞅是李悝的学生。战国末法家李斯、韩非都是荀子的学生。 | 主张愚民政策,不许以知识开发民智 |
-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少时“贫且贱”,15岁立志求学,“学无常师”,据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通过私人传授,博习诗书礼乐。30岁开始私人讲学,50岁任鲁国中都宰,继升司寇。不久去职,率弟子周游列国,共14年。68岁返鲁,专力从事讲学与著述,整理古代文献。
- 孟子,名轲,战国中叶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子思之门,后世称思孟学派。孟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孟子》七篇是研究其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
- 墨子,出身贫贱,精于手工机械,具有丰富的科技知识。从事私学活动,广泛宣传其思想学说,弟子众多。墨家学派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弟子都必须服从首领(钜子)的命令。墨子死后,墨学分为三派,即相里氏、相夫氏、邓陵氏。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学竟成绝学。至清代,墨家的精神又始复兴。现存《墨子》53篇,是研究墨家教育思想的基本资料。
- 老子,道家的创始人,姓李,名耳,春秋楚国苦县人。做过周朝守藏史,掌管王室典籍文献,故闻见广博,熟谙史典。晚年隐居,著道德经五千言即《老子》。
- 庄子,名周,宋国蒙人。出身贫寒,曾做过蒙地的漆园吏,不久离职隐居,且终身不仕。今传《庄子》33篇。
- 法家是一个以论述社会政治观点为主的学派,在学术渊源上与儒家有关。法家的代表李斯、韩非都是荀子的学生,又和儒家彻底决裂。韩非可称战国法家的集大成者,著有《孤愤》、《五蠹》、《内外储》、《说难》、《显学》等,使法家学说系统化。李斯则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施法家政策的倡导者。
教育思想:
理论 | 孔子 | 孟子荀子 | 墨子 | 道家 | 法家 |
---|---|---|---|---|---|
教育作用论 | “庶富教”的主张和“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 | 得民心,求放心。化性起伪 | 通过“上说下教”,实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 对抗名和知 | 使民众的私利朝着公利转化 |
教育目标论 | 养德才兼备的贤能之士。志道、弘道;有一定的才能,能处理实际政务 | “明人伦”。从士到圣人的各种治术人才 | “贤士”,“兼爱”,“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 破名利、齐生死 | 使民众喜战乐耕 |
教育内容论 | 六艺、文(《诗》、《书》、《礼》、《乐》)、道德(行、忠、信) | 《诗》、《书》、《礼》、《乐》、《春秋》 | 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思维方法,论辩能力 | 以法为教,法律法令 | |
教学方法论 | 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 深造自得,盈科而进,专心有恒,教亦多术。“外铄”,侧重于“学” | 主动创造强力而行 | 致虚,怀疑,观双 | 以吏为师和信赏必罚两种方式 |
德行修养论 | 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 | 持志养气,反求诸己,动心忍性,存心养性 | |||
教师教育论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后生可畏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 |
(六)《学记》
《学记》是《礼记》49篇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对先秦时期的教育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
- 教育作用与目的
- 教育的作用在于服务政治。统治者要想感化人民,使百姓遵守社会秩序,必须通过教育;而要建设国家、统治人民,也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
- 教育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具有“建国君民”能力的统治者;二是要“化民成俗”,把人民教化成“安分守己”的顺民。
- 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 《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 管理方面,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 教育教学原则
- 教学相长
- 尊师重道
- 藏息相辅
- 豫时孙摩
- 启发诱导
- 长善救失
三、独尊儒术与读经做官模式的形成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一)隋唐的教育体系
1.国子监的建立
为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隋朝设立国子寺后改称国子监,设祭酒一人总管学校,首次设立了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和首长。唐代国子监统辖属下各学校,对学校的领导和管理加强,以经学教育为主体的学校发展形成高潮。
2.学校教育体制的完备
地方府州与县按两级行政办学,府州设经学与医学校,县设经学校;中央官学形成国子监和政府部门附属两个学校系统。国子监下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实施经学教育)和律学、书学和算学(实施专门教育),是唐代学校的主干。政府部门根据其专门人才需要设立学校,如太医署的医学、太乐署的乐舞学、门下省的弘文馆等。
(二)科举制度建立
科举考试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是一种通过设立不同的考试科目、考生自愿报名、以各种文化考试为主、依据考试成绩选拔官员的制度,保障了“学而优则仕”原则的落实。
(三)韩愈与《师说》
五、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官学改革
1.北宋三次兴学
北宋实行崇文政策,重视通过科举考试网罗士人。学校教育因之大受冲击,国家甚感实用人才匮乏,遂兴起三次兴学运动,意在改革科举,强化学校教育。
2.苏湖教法
“苏湖教法”是教育家胡瑗在苏州郡学、湖州州学任教时形成的一种新的教法。庆历兴学时被推行于太学改革中。
3.“三舍法”
“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的简称,是王安石在熙宁兴学中改革太学教学管理的主要措施。规定: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层次不同、依次递升的部分;学生入学后成为外舍生,须经平时考试和升舍考试,考在一二等者参酌平时德行和学业表现,予以依次升入内舍乃至上舍;上舍生平时德艺与学业考试在上等者直接授官,中等者免礼部考试而可直接参加殿试,下等者直接参加礼部考试。
(二)书院的发展
1.书院沿革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真正讲学授徒的书院起源于唐后期,最初为私人办学性质,后发展为聚集大量图书,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从唐末五代到清末,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2.书院特色
书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书院的创建者或主持人,多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或是某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每个书院往往就是某一学派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基地,教学活动和学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书院允许不同学派的学者莅院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争辩,特别是南宋以后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成为书院重要的教学形式。
书院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书院教学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书院内的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间的感情相当深厚。书院的名师不仅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的品德气节感染学生。
书院的机构比较简单、切实、有效。书院经费多以自筹为主,有较大的自主权,其形式常以设置院田为来源,院田或私人捐赠,或由官方划拨。学生来院听讲,由院方供膳食,教材书籍,亦由私人捐赠或官方颁发。
(四)朱熹与理学教育思想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祖籍婺源,出生在福建尤溪。19岁中进士,先后任知南康军、知漳州、知潭州等职。一生绝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和学术活动,长期在福建武夷山讲学,在江西和湖南任内先后兴复白鹿洞书和岳麓书院。著作等身,代表作《四书章句集注》,宋以后成为学校教学和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朱熹是理学教育的集大成者。
朱子读书法
- 循序渐进
“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首先“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不可躐等。其次“以一书言之,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再次,以个人实际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而言,要求“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反对超越自己的水平,作不切实际的非分之想。 - 熟读精思
读书时必须多读、记住、背熟。
“读书之法,先要熟读,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覆玩味。”“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 读书要有三到: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 虚心涵泳
读书时必须有虚心态度,万不可穿凿附会。
“读书须是虚心,方得圣贤说一字是一字。自家只平着心去秤停他,都使不得一毫杜撰。”“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看一段有下落了,然后又看一段;须如人受词讼,听其说尽,然后方可决断。” - 切己体察
读书时必须切己体察。
“学者读书,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将自个己身入那个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与己为一”。 - 着紧用力
读书要抓紧,有发愤忘食的精神。要“宽着期限,紧着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读书时“直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 居敬持志
读书做事,均须收敛此心,“敬以自持”,“应事时,敬于应事;读书时,敬于读书,便自然该贯动静,心无不在。”“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审,如此方是有本领。。”
第二讲中国近代教育变革
一、洋务教育的兴办与近代教育的起步
(一)洋务学堂的兴办
1.洋务学堂概况
洋务运动中创建的新式学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方言学堂,也就是外国语学堂;第二类是军事学堂;第三类是技术学堂。
2.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是最早的新式学校,在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学生都是从满族亲贵中选取的十三四岁的少年。初创时只有英文馆,学生10人。1863年增加法文馆和俄文馆。1866年在奕䜣的建议下,增加算学馆,1872年设德文馆,1896年设东文馆。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停办。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京师同文馆四十年间尽管不断遭到守旧派反对,但由于洋务派首领力争,终于发展成为一所以培养外语人才为主,兼及科技人才的近代化专门学校。从办学目的看,它以培养“通事”、“译员”等洋务人才为主旨,并确实培养了一批有名的外语人才和外交官;从课程设置看,它以教学“西文”、“西艺”为主,而没有列入“四书”、“五经”、“词章帖括”之类的传统科目;从教学组织形式看,它实施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度。所以,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改革封建传统教育的首次尝试和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二)留学教育的肇始
(三)“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
1.“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
19世纪60年代初,冯桂芬目睹“欧风美雨”东来,认为采西学、制洋器已无可回避,于是在其名作《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了对应之策:“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从而最早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的思想。
2.张之洞与《劝学篇》
张之洞(1837~1909),直隶南皮(今河北交河),是后期洋务派的代表。1863年考中探花,自1882年起历任山西巡抚及两广、湖广、两江总督和军机大臣,先后创办多所新式学堂。之后又参与主持拟定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国家法定学制。在维新变法高潮之际著成《劝学篇》,系统阐述“中体西用”思想,迎合了保守势力扼杀维新变法的需要,经朝廷倡导,广为传播。
二、普及教育思想的提出与近代学制的建立
1.颁布学制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颁布,新学制为“壬寅学制”。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新学制为“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把整个教育系统从纵向划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有蒙养院、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三级,共13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仅有中学堂一级,共5年;第三段为高等教育,有高等学堂、分科大学堂和通儒院三级,共11年。从横向划分来看,除了直系各学堂之外,另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
癸卯学制是第一个正式版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学制。
(五)1922年“新学制”
1922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专门召开了学制会议,会议对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所提出的学制系统改革案稍作修改,又交同年10月在济南召开的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征询意见,最终于11月1日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这就是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由于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
“新学制”的标准为:①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②发扬平民教育精神;③谋个性之发展;④注意国民经济力;⑤注意生活教育;⑥使教育易于普及;⑦多留各地伸缩余地。这7项标准正式取代了民初的教育宗旨,其体现出来的主流是新文化运动以来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尤其是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对其后民国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学制”大致以儿童身心发展为依据,采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标准,将整个学程分为三段,故“新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从纵向看,小学6年,初小和高小4-2分段;中学6年,初中和高中各3年;大学4~6年。小学之下有幼稚园,大学之上有大学院。从横向看,与中学校平行的有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
第三讲中国现代教育探索
1927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中国教育呈现三条发展线索,即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实践、民主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时间 | 改革 | 意义 |
---|---|---|
1904年 | 癸卯学制 | 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
民国初年 | 教育改革 | |
1922年 | 新学制颁布 | 中国现代教育体制基本形成 |
1924年 | 党化教育 | 蒋介石意图建立“一个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的专制教育 |
1927年 | ||
1929年4月 |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 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
1937年8月 | “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 颁布了“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的《总动员时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领》,强调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 |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二、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实践
三、民主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一)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探索
黄炎培(1878-1965),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早年考中秀才、举人,后考入南洋公学特班,受业于蔡元培。曾创办川沙第一所新学堂。民国初年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规划了全省的学校教育。二三十年代曾参与乡村建设实验,筹办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民建中央领导职务。
1913年他就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
为适应中国教育改造和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需要,中国在20世纪20年代曾形成职业教育思潮,其倡导者和代表人物是黄炎培。早在1913年他就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1917年发起中华职业教育社,又创办中华职业学校,探索职业教育,逐渐形成其完整的职业教育思想。
1.职业教育的作用
职业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人获得生活能力,其价值在于“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使学校培养之人无不可用,社会从业者无不受良好训练,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社会国家得以立基。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以达到为个人谋生、为社会服务、促进实业发展、增长社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2.职业教育的实施
如何办职业教育?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即:“(一)只从职业学校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二)只从教育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三)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办学宗旨、培养目标、教学组织、办学方式等方面均需社会化,即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须适合社会生产与合作,学校专业、课程、教学、年限的规定均需考虑社会需要、可能和学生、家长的意愿,办学需充分联络社会力量。
(二)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
晏阳初(1890-1990),出生于四川巴中。早年就学于成都和香港的教会学校,后入美国耶鲁大学,1918年毕业,即赴法国为欧洲战场上的华工服务,开展华工教育。后又返美获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硕士。回国后投身于平民教育,1923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成立,任总干事,后将工作转向农村,并长期坚持。1950年后从事国际平民教育,曾任国际平民教育委员会主席。
“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中国以农立国。文盲集中在农村,要普及平民教育就必须到农村去。1926年晏阳初主持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开始河北定县乡村教育实验,在此基础上形成教育和社会改造的方案,即“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他认为中国农村的问题可概括为愚、穷、弱、私四个字。愚指大多数人不仅缺乏知识,简直就是目不识丁;穷指大多数农民生活十分贫困;弱指大多数人是“无庸讳变的病夫”;私指大多数人不能团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和公民训练。
解决这四大问题必须借助于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四者以公民教育最为根本。推行四大教育要依靠三大方式:学校式教育,主要以青少年为对象,包括初级平民学校(初步的识字、读、写、说教育)、高级平民学校(培养村长和干部)和生计巡回学校(传授生产技术);社会式教育,主要以一般群众为对象,通过读书会、演讲比赛、演剧、写稿投稿、成立自助社和合作社、办农业展览等形式;家庭教育,家庭成员间开展公民道德、卫生习惯、儿童保护、家庭预算、家庭管理、妇女保健、生育节制等方面的教育和训练。
(三)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梁漱溟(1893-1988),原籍广西桂林,出生于北京。早年出入于西洋哲学、印度宗教和中国先秦宋明诸子,后加入同盟会,又曾沉迷于社会主义。一度归心佛法,研读佛经,被蔡元培聘为北大哲学系讲师。1929年在河南辉县创办河南村治学院,1931年在山东邹平主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1941年参与创建中国民主同盟,又以民盟秘书长身份参与调停国共和谈,为和平奔走。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常委。
(四)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陈鹤琴(1892-1982),浙江省上虞人。毕业于清华大学,1914考取公费(“庚款”)留学美国,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1923年创办鼓楼幼儿园,是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建国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
2.“活教育”思想体系
- “活教育”的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人”是“活教育”最一般意义上的目的,是人区别于动物所在;而人又是生活在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中的,因此要做“中国人”,“做中国人”体现了“活教育”的民族特征;进一步提出“做现代的中国人”,则使“活教育”目的进而体现时代精神,更为具体。他赋予“现代中国人”五方面要求:有健全身体,有建设能力,有创造能力,要能够合作,要有服务精神。
- “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的教材”。“活教育课程就是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这一主张直接针对以书本为主的传统而发。所谓“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即让儿童在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知识,让自然、社会、儿童生活和学校教育内容形成一个有机联系整体。
- “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认为“做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活教育’教学论的出发点”,他强调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在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取。他还提出“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即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批评研讨。四个步骤是教学过程的一般程序,不是机械、割裂的,体现了以“做”为基础的学生主动学习。
(五)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睿,后改为知行、行知,安徽歙县人。1914年自金陵大学毕业赴美留学,初入伊利诺大学获政治学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得杜威、孟禄等赏识。
1917年回国后任南京高师教务主任、教育科主任。后参与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学校,希望通过培养乡村教师、开展乡村教育改造乡村。30年代在上海创办山海工学团,探索普及教育的途径。抗战中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收容难童,培养文艺人才。抗战胜利后,为争取和平民主奔走呼号,病逝于上海。被周恩来称为“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中国教育改造》,提出生活教育理论 。
提倡平民教育。“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乡村教师必须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
2.“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
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教育” 理论,集中反映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在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思想影响下,充分考虑中国的教育国情,提出了这一理论。
(1)“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内涵为:①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从生活横向展开看,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在受什么样的教育;从生活的纵向看,生活伴随人始终,教育也伴随人始终。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要根据生活需要。③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都是为生活所决定。而教育通过改造人发挥其改造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功能。“生活教育”反对的是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其内涵为:①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以社会为学校。一方面,传统教育与社会隔绝,是“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学校即社会”虽使社会生活进入学校,但仍嫌不够。不如拆去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让学校延伸到社会与自然。另一方面,劳动人民难以进入学校课程,社会就是“大众唯一的学校”。②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一方面运用社会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运用学校的力量使社会进步。“学校即社会”反对的是将学校与社会生活隔绝的教育。
(3)“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其内涵为:①“在劳力上劳心”,破除传统教育下劳心与劳力的分离现象,教劳心者劳力——读书的人做工,教劳力者劳心——做工的人读书,使人人都“首脑双挥”。②“行是知之始”,破除只从读书、听讲求知识的教育,从做入手求知识、求创造。③有教先学,有学有教。④反对注入式教学,教服从于学,教、学又服从于做。“教学做合一”反对的是不顾学的教,不顾做的教、学。
生活教育理论是对学校与社会隔绝、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动,提倡的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和创造的教育。
第四讲外国古代教育演进
一、外国古代教育
三、古希腊教育
原始氏族社会解体后,古代希腊出现了许多规模不大的奴隶制国家(亦称为“城邦”。)在这些城邦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斯巴达和雅典。
(一)斯巴达教育
斯巴达形成了以体育和军事训练为特征的教育制度。其目的是培养体格强壮、富有勇武精神和爱国精神、善于战斗并有持久斗志的武士。
整个斯巴达教育的实施过程分成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实行严格的新生儿体格检查制度。公民子女出生后,由长老代表国家检查新生儿的体质。只有体质健康的新生儿,才被允许抚养。身体孱弱或残疾的新生儿则被弃之荒野。
- 第二阶段是受国家严格监督的家庭教育。儿童在7岁前,由父母代替国家抚养,并在自己家里接受教育,具体由母亲负责。
- 第三阶段是公共教育。又可分为7-18岁和18-20岁两个时期。7-18岁,儿童进入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始军营生活。从18岁起,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
(二)雅典教育
以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和谐发展为特征的教育制度。其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文化修养、道德高尚、能言善辩的公民和商人,即“身心既美且善”的人。
整个雅典的教育实施过程分成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家庭教育。公民子女出生后,也要进行体格检查,是由父亲负责进行的。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7岁以后,女孩继续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
第二阶段是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教育。男孩7岁后进入弦琴学校和文法学校学习。弦琴学校教授音乐、唱歌、朗诵等。文法学校,教授读、写、算等知识。这类学校是私立、收费的。儿童上学、放学均有“教仆”陪同。教仆大多为有一定知识的奴隶。
第三阶段是体操学校教育。13岁左右,进入体操学校,接受各种体育训练:游泳、舞蹈、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投标枪,其目的在于使公民子弟具有健全的体魄和顽强、坚韧的品质。15岁左右完成体操学校的学习后,大部分儿童的教育就中止了。
第四阶段是体育馆训练。到15、16岁,大多数公民子弟不再继续上学,而开始从事各种职业,少数显贵子弟则进入国立体育馆,接受体育、智育(三艺:文法、修辞、逻辑)和审美教育。
第五阶段是军事训练团教育。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到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
二、外国古代教育思想
(4)“苏格拉底法”(产婆术)
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一切错误和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我不是授人以知识,乃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
产婆术的运用包括讥讽、助产、归纳、定义四个步骤。讥讽就是不断地向对方提出问题,迫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而无法应答,最终承认自己无知;助产就是帮助对方从对话中大的问题的正确认识;归纳就是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和本质;定义就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
(四)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35-96),古罗马帝国时期的雄辩家、教育家,出生于西班牙(当时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少年时期赴罗马学习雄辩术。公元70年,受命主持罗马第一所国立拉丁语雄辩术学校,成为罗马历史上第一位公职教师。公元90年退休后,主要从事著书立说,主要著作为《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
五、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三)中世纪大学
中世纪大学是世界范围内现代大学的直接渊源。修道院及其组织、近代城市的兴起与城市自治联盟的出现、古典翻译运动与文化传播、文化复兴和知识氛围的日益浓厚等都是当时的中世纪西欧所特有的,而且构成了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必要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但就每一所大学的建立而言,又各有其特殊和具体的原因。
大学(University)一词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意为“总和”、“联合”,即学生组织之间或学生组织与教师组织之间的联合团体。
中世纪大学最初是由一些学生和教师按照行会形式自愿结合成的“组合”,旨在某一学科的学习与研究。最早的中世纪大学是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以医学著称)波洛尼亚大学(以法学著称)和法国的巴黎大学(以神学著称)。
第五讲 外国近代教育发展
一、外国近代教育思想
1.文艺复兴运动及其教育特征
2.人文主义者的教育活动
1422年,维多里诺(1378-1446)应孟都亚公爵的邀请去那里创办一所学校,故称孟都亚学校。维多里诺在学校里亲自执教23年,在一些方面为学生作出表率。
孟都亚学校被誉为“第一所新式学校”,维多里诺称之为“快乐之家”。
3.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由人文主义者所倡导的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弗吉尼奥(1349-1420)、维多利诺、尼德兰的伊拉斯谟(1466-1536)以及法国的拉伯雷(1495-1553)、蒙田(1553-1592)等。其中,弗吉尼奥是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家。
三、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1592年3月28日夸美纽斯出生于捷克一个磨坊主家庭。在兄弟会的资助下受完了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从1614年起,在担任兄弟会牧师的同时,主持一所兄弟会学校的工作,开始献身于教育事业。尽管后来与兄弟会成员一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夸美纽斯始终如一地进行教育科学和教育理论著述活动,对创建一种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科学和教学理论作出了贡献。1670年11月15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去世。代表作是《大教学论》(1632)。
四、卢梭的教育思想
1712年6月28日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他自小喜欢在大自然中游玩活动。由于生活贫困,12岁辍学,并开始了长期的流浪生活。但是,卢梭通过自学获得了广博的知识。在参加《百科全书》的编写过程中,深受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的影响,积极批判封建制度和教会统治。1778年7月2日在巴黎去世。代表作《爱弥儿》(1762)
(一)自然教育原则
强调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促进儿童的自由发展。在卢梭看来,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受之于自然、受之于人为和受之于事物的教育。
五、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1746年1月12日裴斯泰洛齐出生于瑞士一个医生家庭。受到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想通过教育来改善农民的贫困生活。先后主持过新庄孤儿院(1774-1780)、斯坦玆孤儿院(1799)以及布格多夫和伊甫东学院(1800-1825)三次教育实验。1827年2月17日去世。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1787)。
(一)论人的和谐发展与教育
人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自然人、社会人和道德人。国家的改革在于人的变革,只有人产生了力量和德行,社会环境才能变化,良好的国家始于良好的公民。
裴斯泰洛齐提出了体育、劳动教育、德育和智育的和谐教育思想。教育的任务就是和谐地发展一个人的各种能力。
(二)论教育心理学化
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教育心理学化的含义是把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在教育实践中以心理学为依据来促使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
(三)论要素教育
要素教育就是依据儿童先天能力的最初表现,寻求教学内容的最简单要素进行教学的方法体系。最复杂的感觉印象是建立在儿童对周围物体的简单要素之上的,当你把简单的要素完全搞清楚了,最复杂的感觉印象也变得简单了。裴斯泰洛齐坚信,最基本的最简单的要素,是各种教育不可缺少的基础。
六、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1776年5月4日出生于德国一个律师家庭。大学读书时,放弃法律而专攻哲学。后中断学业到瑞士一个贵族家庭任家庭教师。1800年返回德国后于1802年通过哥廷根大学的博士学位考试,开始大学教学生涯。1809年赴哥尼斯堡大学任哲学和教育学讲座教授。1841年8月11日去世。代表作《普通教育学》(1806)。
赫尔巴特将教育理论建立在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试图揭示教育、教学的规律,深化了教育学研究的内容。他主张教育学应当成为科学的思想和“教育性教学”的思想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在西方,他是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教育理论体系的人,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
(一)教育目的论
- 可能的目的:是与一个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相关的,它是一个人根据自由选择给自己提出的目的,它可以通过教育提供职业训练,获得一定的技能来实现;
- 必要的目的:是与人的一生发展有决定性作用的道德目的相关的,它是一个人在任何活动中都必须追求的目的,它关系到做人的责任和道德品质的养成。
赫尔巴特指出:必要的目的是教育的主要任务、根本目的,教育工作的总结是道德。
(二)管理论
管理是教育过程的第一阶段,管理的目的在于建立和维持现有的教育的外部秩序,为实现教学和训练创造条件。
在管理方法上,赫尔巴特主张:首先利用惩罚性的威胁管理儿童。其次监督、监视儿童的行为。第三是命令和禁止,使儿童绝对服从。第四是体罚等惩罚。
(三)教学论
1.教育性教学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儿童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使之成为完善的人。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原则:任何教学过程都必须具有教育作用,没有教学也就没有教育。
2.兴趣与课程
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广泛学习知识的课程论思想,主张应根据多方面兴趣设置多方面课程。
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有两大类,六个方面。
关于自然知识方面的兴趣有三个方面:①经验的兴趣,即了解事物是什么;②思辩的兴趣,即回答和思考;③审美的兴趣,即对美好事物进行评价
关于社会交往方面的兴趣也有三个方面:①同情的兴趣,即个人对同伴或他人;②社会的兴趣,即广泛与人交往;③宗教的兴趣
3.教学阶段
赫尔巴特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分成一些阶段的。根据人的心理活动中的专注和审思两个阶段以及静态和动态两种状态,教学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明了。学生的观念活动状态处于静态的钻研,需要集中注意了解新知识。教师的任务是把新知识分成许多部分,并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比较,教学主要采用讲述法,清楚明白讲清教材。
②联想。学生的观念活动处于动态的钻研,需要集中精力进行思考,把上一阶段所获得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新知识。
③系统。学生的观念活动处于静态的理解阶段,要使新旧观念进行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系统。教师要采用综合的方法和抽出要点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所学的材料,最后作出概括和得出结论。
④方法。学生的观念活动处于动态的理解阶段,要把形成的概念或结论独立地运用到个别情况中去。教师应要求学生自己做作业,并检查学生对概念或结论理解得是否正确,能否应用这些概念。
二、外国近代教育改革
(一)17-19世纪的英国教育
(5)1870年《初等教育法》
1870年,英国教育署长福斯特提出了“初等教育法”,获得了议会的通过。故称“福斯特法案”。法案旨在完善现有的宗教和慈善团体兴办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公立的初等教育制度,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制定,奠定了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基础。
(二)17-19世纪的法国教育
4.《基佐法案》与《费里法案》
19世纪初,法国的初等教育发展比较缓慢。 1831年,法国索邦大学教授库新在考察德国教育后,提出报告建议学习德国的教育。1833年,法国教育部长基佐接受了这一思想,颁布了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法案,规定在每一乡镇设立一所初等小学,在5000人以上的市镇设立一所高等小学,在每一省设立一所师范学校。同时规定教师必须经过培训,持有能力证书,才能到校任课,国家保证教师获得最低限度的工资。
19世纪70年代,法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国民教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普及初等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点。1881年和1882年,法国教育部长费里两次颁布有关初等义务教育的法令,史称费里法案。法令规定,儿童6-13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实行免费;教师任教须获得国家颁发的证书;学校不得饰有宗教标识,不得开设宗教课,但允许假日在校外接受家长所希望的宗教教育。
费里教育法案体现了法国教育义务、免费和世俗性三原则,为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17-19世纪的德国教育
1.强迫义务教育
德国是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德、意、法)以后形成的封建制国家。长期以来,德国国家内部城邦林立,处于封建割据的状态。
16世纪末,受宗教改革运动兴办学校的影响,以及为了恢复小“邦国”的经济实力,德国各邦国十分重视初等教育的普及工作。从16世纪末到18世纪初,各邦国陆续颁布强迫义务教育法令,把学校由教会管理改为由国家管理,开始了初等教育世俗化的过程。1559年和1580年,威登堡和萨克森先后颁布了强迫义务教育的法令。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竞相颁布了同样的法令。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也是最早从教会手中夺得教育权的国家。
4.洪堡德教育改革
在教育领域里,领导改革的是当时的新人文主义代表洪堡德(1767-1835)。1808年建立了领导和管理全普鲁士各级学校的公共教育部,洪堡德担任部长。着手对各级学校进行整顿和重建。
在初等教育方面,洪堡德特别重视提高师资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努力改进培训工作。
在中等教育方面,洪堡德重视文科中学的改革。削减古典学科内容,扩大普通基础学科的内容,使文科中学的办学方向更接近于实际生活。
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重视新大学的建设工作。1810年,建立柏林大学,不仅重视教学,更强调专门知识的探索和科学水平的提高。该校设立了讲座制,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教授的演讲以及与学生之间的探讨。柏林大学的建立开创了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两大任务并重的新局面,成为各高校学习的榜样。
(四)17-19世纪的美国教育
(2)公立学校运动
从19世纪20年代起,美国工人阶级掀起了为设立免费公立学校运动的斗争。1825年,伊利诺州首先制定教育法,提出国家有义务办理公共教育增进公民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智力。此后,许多州也纷纷制定法律,规定通过地方税收来举办由政府管理的公立教育,美国公立学校迅速发展起来。1834年,宾夕法尼亚州建立第一所公立小学。1843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教育厅长贺拉斯·曼积极倡导由州政府举办公立学校,进一步推动了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发展。贺拉斯·曼被称为美国公立学校运动之父。
(一)欧洲新教育运动
欧洲新教育运动始于英国教育家雷迪于1889年创办的阿博茨霍姆学校。之后,在欧洲其他国家也相继开办了同样类型的新学校,其中著名的有:德国利茨1898年开办的乡村教育之家,比利时德可乐利1907年开办的隐修学校,意大利蒙台梭利1907年开办的儿童之家,英国尼尔1924年开办的萨默希尔学校等。
阿博茨霍姆学校
学生每天的生活分为三部分:上午是学术活动;下午是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傍晚是娱乐和艺术活动。
学校的课程包括五个部分:一是体育活动和手工劳动;二是艺术方面的课程;三是文学和智力方面的课程;四是社会教育;五是道德和宗教教育。
第六讲 外国现代教育改革
一、20世纪欧美的教育改革
1.美国的教育改革
在美国,第二次改革以1958年9月颁布的《国防教育法》为起始,包括60年代的课程改革。
《国防教育法》的中心内容是由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来迅速提高美国的教育质量。它规定从1959年至1962年的四年时间内,拨款8亿多美元
二、20世纪欧美教育思想
五、杜威的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杜威在20世纪初创立的。杜威1859年10月20日出生于佛特蒙特州一个杂货商家庭。1884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任教于密执安大学,萌发了在教育实验中把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结合起来研究的兴趣。1894年,应聘任芝加哥大学教育系主任。期间,创办了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杜威学校)。1952年6月1日在纽约去世。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
(一)经验论
杜威教育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经验”。“经验”是人的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的主动的尝试行为与环境的反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结合。“经验”既包括了人的情感、意志等主观方面,又包括了事物的客观方面的“统一整体”,或者说,“经验”是一个主客体兼收并蓄的统一体,由于经验者与经验对象的“相互作用”才产生了“经验”。而“经验”是能动的,正是因为有了人的经验,世界才能被说明,才有意义。
提出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杜威指出,受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儿童不断地取得个人的直接经验,是经验不断改组或改造的过程。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和水平,顾及儿童兴趣,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外部条件。
(二)教育本质论
- 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基本内容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心理机能的不断发展和生长的过程,教育就是起促进本能生长的作用。
“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 - 教育即生活
儿童本能的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生活即是发展;发展,生长,即是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说:教育即是生活。”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学校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不是依靠文理教科书。 - 学校即社会
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
(三)教学论
- 从做中学
杜威认为人有四种本能:制作、交际、表现和探索。在这四种本能中,制作与探索尤为突出。因此,“做中学”是符合人的本能要求的。
“人们最初的知识,最能永久令人不忘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为此,教师就应当遵循儿童获取知识的“自然途径”,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杜威把“做中学”的方法又称做“教儿童生活”的方法。 - 课程与教材
杜威认为教授以知识为中心的教材和由各种教材为基础所组成的学科课程,是传统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杜威批评这种“早已准备好了的教材”强加给儿童,是“违反儿童的天性”的做法,它会阻碍儿童的生长。杜威认为教材的源泉应该是儿童自己的活动所形成的直接经验,应当从“儿童当前的直接经验中寻找一些东西”。因此,他提出,课程的中心是各种形式的工作活动,如木工、铁工、烹调及各种服务性的活动。所以,最理想的教育形式是职业教育。 - 思维与教学
杜威认为,学校的教学活动应能唤起儿童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所谓思维就是指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问题解答。据此提出了著名的五步教学法: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第三,占有必须的知识和材料,进行必要的观察;第四,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方法;第五,对方法进行检验。
(四)儿童与教师
杜威批判对儿童实行强迫教育和教师实行“武断性”的主导作用。提出了“儿童中心”的主张。传统“学校的重心是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在其他你所高兴的地方,惟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活动和活动之中”。他主张应把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儿童身上。
“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
杜威强调指出,教育过程是儿童和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和教师双方都是作为平等者和学习者来参与的。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为儿童提出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使之引起他们的探究兴趣。教师应给儿童提供生长的适当机会和条件,并了解哪些事物有利于儿童的生长。
(六)结构主义教育
结构主义教育是以任知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教育思想。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其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1896-1980)、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1915-2016)。代表作有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布鲁纳认为,受当今科技大发展与知识量猛增的现实所决定,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智育的新目标应是教育改革的着重点。应该关注“我们将教些什么?什么时候教?怎样教?”的问题,并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 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
知识量的大大增加和知识量发展速度之快,要求必须教给儿童以学科知识的结构,即要教给儿童各门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原则。通过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整个学科,而且能促进知识迁移的能力。
“学科的观念越是基本,几乎归结为定义,则它对新问题的适用性就越广。” - 教学要重视学生智能的发展
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促使学生智慧的发展。
布鲁纳认为只要使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与儿童认识的基本结构发展水平相适应,教学就应该成为促进儿童智能发展的过程。 - 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
从发生认识论心理学原理出发,结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儿童从一出生便有一定的认识能力的存在并日益发展,因此,必须注重对儿童的早期教育,从儿童极幼小的年龄开始,就要注意智力开发的工作,这不仅是培养现代人才所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任何学科都能够以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 提倡发现学习法
学习过程类似于人类探求知识的过程,因此,学生应该从发现中学习,亲自去发现应该学习的学科的基本结构或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科学家的发现与小学生的发现两者都属于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行为,都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其差别仅仅在程度上而不在性质上。
(九)终身教育思想
在20世纪欧美教育思想中,终身教育是被作为未来教育战略的一种教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法国,代表人物是朗格朗。
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中,朗格朗(1910-)的《终身教育引论》(1970年)是一个里程碑。之后,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1972年)使得终身教育与创建“学习化社会”结合了起来。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1996年)则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论述终身教育,提出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三、苏联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思想
复习指导
小题知识点
- 提出“庶富教"思想的教育家是孔子
- 学记主张教育的作用是建国君民、
- 主张培养“兼士”的学派是墨家
- 朱喜的代表性著作是四书章句集注
- 明代以“讽议朝政、故量人物”著称的书院是东林书院
- 我国最早的文艺专门学校是鸿都门学
- 系统阐述“中体西用”教育宗旨的著作是张之洞的《劝学篇》
- 我国第一个正式版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学制是癸卯学制
- 立足于“伦理本位“来思考中国乡村改造和乡村教育的是梁漱溟
- 创办晓庄乡村师范学校的教育家是陶行知
-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教学理论著作是《大教学论》
- 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文主义教自思想的教育家是弗吉尼奥
- 卢梭的教育代表作是爱弥儿
- 美国公立学校发展时期,被称为“美国公立学校运动之父”的是贺拉斯・曼
- 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 在洪堡德的倡议下,1810年创办的大学是柏林大学
- 1881-1882年,法国颁布的旨在实现教育义务、免费和世俗三原则的教育法案是费里法案
- 欧洲新教育运动始于1889年创办的阿博茨霍如学校,这所学校的创办者是雷迪
- 卢梭反对儿童在12岁以前读书和学习,因为这一时期是儿童理智的睡眠期
- 美国第二次教育改革的的起始是 《国防教育法》的颁布
- 在人性与教育作用关系的问题上,王夫之提出“性日生日成”和“习与性成”的观点,旨在强调人性具有生成变化性
- 随着书院发展而出现的教学方式是讲论讲会
- 蔡元培对大学精神的解释是“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 为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明确规定中小学校课程中必须废止读经课
- 集中体现我国新文化运动民主追求的教育思潮是平民教育思潮
- 在古代斯巴达,城邦为满18岁的公民子弟接受正规军事训练而设立的教育机构是埃弗比
- 在西方古代教育史上,提出教育目的在于实现个人的“灵魂转向”,主张“寓学习于游戏”、“学习即回忆”的教育家是柏拉图
-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具有较强群众性和普及性特点的教育是新教教育
- 贯穿在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指导性原则是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 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帕克赫斯特所提出的个别教学制度被称为道尔顿制
- 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孰优孰劣问题上,认为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优越的西方教育家是洛克
- 在进步教育运动中,美国教育家克伯屈的主要贡献在于创立了设计教学法
- 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的形式,向社会中下层及女子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史称大学推广运动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促进教育机会均等,英国工党政府将文法学校、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合并组建成新型中学。这种中学是综合中学
- 1862年,美国林肯总统批准了《莫雷尔法》,要求各州开办或资助农业和机械工艺类学院。这类学院被称为赠地学院
- 国子学创设于西晋
- 尼采米亚大学初建是一所专科学校。
- 富兰克林创办了美国的第一所文实中学。
- 卢梭所谓的消极教育就是成人对儿童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遵循其天性发展。
- 赫尔巴特指出,统觉的条件,主要指兴趣。
- 福禄培尔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尤其是母亲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作用。
- 拜占廷和阿拉伯国家在教育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发展和文艺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20世纪前期各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扩大中等教育的范围,加强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的联系,加强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构成了各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一、单向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我国私学的首创者是(A)。
A.孔子B.老子C墨子D.庄子
2.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C)。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 D.《孟子》
3.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的教育家是(C)。
A.孔子B.子思 C.孟子D.荀子
4.主张培养“兼士”的学派是(B)。
A.儒家B.墨家 C.道家D.法家
5.“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正确的概括了教师的职责,这种解释的提出者是(C)。
A.孔子B.孟子 C.韩愈D.朱熹
6.中国近代教育建立的起点是(A)。
A. 京师同文馆的建立B.福州船政学堂的建立
C. 京师大学堂的建立D.学部的建立
7.系统阐述“中体西用”教育宗旨的著作是(A)。
A.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B.郑观应的《盛世危言》
C.张之洞的《劝学篇》D.康有为的《大同书》
8.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学制是(B)。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
9.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是(B)。
A. 黄炎培B.陈鹤琴 C.晏阳初D.梁漱溟
10.创办晓庄乡村师范学校,并提出“乡村教师必须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教育家是(D)。
A.晏阳初B.黄炎培 C.梁漱溟D. 陶行知
11.古希腊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C)。
A.演说家B.智者C.军人和武士D.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12.被誉为“第一所新式学校”的孟都亚学校的创办者是(A) 。
A. 维多里诺B.蒙田 C.夸美纽斯D.蒙台梭利
13.系统阐述班级授课制的著作是(C)。
A. 柏拉图的《理想国》 B.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D.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和葛笃德》
14.自然教育思想的提出者和主要代表是(B)。
A. 夸美纽斯B.卢梭 C.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
15.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家是(C)。
A. 夸美纽斯B.卢梭 C.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
16. 奠定了英国近代教育制度基础的法案是(A)。
A. 福斯特法案 B.费里法案 C.巴特勒教育法D.国防教育法
17.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也是最早从教会手中夺得教育权的国家是(C)。
A. 英国B.法国 C.德国D.美国
18.欧洲新教育运动始于1889年创办的阿博茨霍姆学校,这所学校的创办者是(A)。
A. 雷迪 B.利茨 C.尼尔D. 蒙台梭利
19. 终身教育是被作为未来教育战略的一种教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是(A)。
A. 布鲁纳 B.郎格朗 C.杜威 D.苏霍姆林斯基
20.美国第二次教育改革的的起始是(B)。
A. 公立学校运动 B.《国防教育法》的颁布
C.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D.《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颁布
- 外国教育史上最古老的学校是(A)的宫廷学校。
A.古代埃及 B.两河流域 C.古代印度 D.古代希腊 - 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着重(D)。A.文雅教育 B.职官教育 C.书吏教育 D.科学教育
- 雅典的初等学校全由(A)办理。A.私人 B.企业 C.国家 D.私人和国家共同
- 柏拉图在公元前387年建立(A)。
A.阿卡德米学园B.吕克昂学园C.雅典大学D.亚历山大大学 - 中世纪最典型的教会教育机构是(B) A.教堂 B.修道院 C.学院 D.学校
- 弗吉里奥是率先阐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学者,其思想大大受益于古罗马的一位教育家,这位教育家是(A) A. 昆体良 B.奥古斯丁 C.西塞罗 D.格里诺
- 教育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是(C)
A.《大教学论》B.《世界图解》C.《母育学校》D.《论天赋才能的培养》 - 16世纪之后,英国初等教育由(D)掌管。
A.天主教教堂 B国家政府 C 罗马教堂 D 国教会 - 培根以提倡(B)和科学教育而著名。A.普及教育 B.自然科学 C.要素教育D.古典教育
- 裴斯泰洛齐认为初等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B)
A.道德教育B.要素教育C.自然教育D.智育教育 - 教育史上,首创“没有书本的学校”,被人们誉为“幼儿园之父”的教育家为(A)
A.福禄培尔B.夸美纽斯C.裴斯泰洛奇D.杜威 - 费希特的教育思想主要是(B)A.师范教育B.国民教育 C.幼儿教育 D.自然主义教育
- 罗素明确提出了(C)的教育目的 A.社会本位B.道德培养C.个人本位D.理智培养
- 蒙台梭利感官教育以(D)为主。 A.视觉训练 B.听觉训练C.嗅觉训练 D.触觉训练
- 杜威的经验主义也称(C) A.科学主义 B.现实主义 C.实验主义 D.理性主义
二、辨祈题
1.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核心。√
六艺教育的核心是礼乐教育
2.京师同文馆是我国第一所近代学校。√
洋务派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在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3.晏阳初提出职业教育目的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黄炎培
4.苏格拉底提出培养哲学王的教育目的。×柏拉图
苏格拉底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
5.中世纪大学最初是由学生和教师按照行会形式自愿组合而成的。√
中世纪大学最初是由一些学生和教师按照行会形式自愿组合而成的,旨在某一学科的学习和研究。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 “三舍法”:
“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的简称,是王安石在熙宁兴学中改革太学教学管理的主要措施。规定: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层次;学生入学后成为外舍生,须经考试优者升舍;上舍生直接授官,中等者免礼部考试而可直接参加殿试,下等者按规定参加礼部考试。
2. 洋务学堂:
洋务运动中创建的新式学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方言学堂,也就是外国语学堂;第二类是军事学堂;第三类是技术学堂。
3. 中世纪大学:
在中世纪文化传播、文化复兴和知识氛围的日益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学生组织之间或学生组织与教师组织之间的联合团体。 中世纪大学是世界范围内现代大学的直接渊源。
4. 要素教育:
依据儿童先天能力的最初表现,寻求教学内容的最简单要素进行教学。最复杂的感觉印象建立在儿童对周围物体的简单要素上,把简单的要素完全搞清楚,最复杂的感觉印象也变得简单了。
5. 国防教育法:
《国防教育法》1958年9月颁布,是美国第二次教育改革的起始。中心内容是由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资助多个项目,来迅速提高美国的教育质量。
6. 科举制是什么?
科举考试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是一种通过设立不同的考试科目、考生自愿报名、以各种文化考试为主、依据考试成绩选拔官员的制度,保障了“学而优则仕”原则的落实。
7. 什么是苏格拉底法?
就是产婆术: 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一切错误和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产婆术的运用包括讥讽、助产、归纳、定义四个步骤。
8. 朱子读书法的内容有哪些?
- 循序渐进包含有容读书的“量力性原则”,
- 熟读精思包括有读书的“巩固性”原则,
- 虚心涵泳包含有读书的“客观性”原则,
- 切己体察包含有读书的“结合实际”原则,
- 着紧用力包含有读书的“积极性”原则,
- 居敬持志包含有读书的“目的性”原则。
9. 简述新学制的内容。
“新学制”以儿童身心发展为依据,采用美国式标准将整个学程分为三段,又称“六三三学制”。
- 小学之下有幼稚园,小学6年,初小和高小4-2分段;
- 中学6年,初中和高中各3年, 与中学校平行的有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
- 大学4~6年。大学之上有大学院。
10. 学记教育教学原则
- 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
- 尊师重道
- 藏息相辅: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
- 豫时孙摩:“豫”是预防性原则,“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摩”指学习观摩原则
- 启发诱导
- 长善救失
11. 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体系
“活教育”的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的教材”。
“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中国古代书院的办学特色是什么?
- 书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书院的创建者或主持人,多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或是某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每个书院往往就是某一学派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基地,教学活动和学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 书院允许不同学派的学者莅院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争辩,特别是南宋以后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成为书院重要的教学形式。
- 书院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书院教学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 书院内的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间的感情相当深厚。书院的名师不仅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的品德气节感染学生。
- 书院的机构比较简单、切实、有效。书院经费多以自筹为主,有较大的自主权,其形式常以设置院田为来源,院田或私人捐赠,或由官方划拨。学生来院听讲,由院方供膳食,教材书籍,亦由私人捐赠或官方颁发。
2. 试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1)“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内涵为:①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从生活横向展开看,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在受什么样的教育;从生活的纵向看,生活伴随人始终,教育也伴随人始终。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要根据生活需要。③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都是为生活所决定。而教育通过改造人发挥其改造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功能。“生活教育”反对的是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
- (2)“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其内涵为:①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以社会为学校。一方面,传统教育与社会隔绝,是“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学校即社会”虽使社会生活进入学校,但仍嫌不够。不如拆去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让学校延伸到社会与自然。另一方面,劳动人民难以进入学校课程,社会就是“大众唯一的学校”。②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一方面运用社会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运用学校的力量使社会进步。“学校即社会”反对的是将学校与社会生活隔绝的教育。
- (3)“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其内涵为:①“在劳力上劳心”,破除传统教育下劳心与劳力的分离现象,教劳心者劳力——读书的人做工,教劳力者劳心——做工的人读书,使人人都“首脑双挥”。②“行是知之始”,破除只从读书、听讲求知识的教育,从做入手求知识、求创造。③有教先学,有学有教。④反对注入式教学,教服从于学,教、学又服从于做。“教学做合一”反对的是不顾学的教,不顾做的教、学。
生活教育理论是对学校与社会隔绝、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动,提倡的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和创造的教育。
3.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1.职业教育的作用
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人获得生活能力,其价值在于“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使学校培养之人无不可用,社会从业者无不受良好训练,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社会国家得以立基。
2.职业教育的目的
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以达到为个人谋生、为社会服务、促进实业发展、增长社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3.职业教育的实施
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即从三个方面做功夫:“(一)职业学校(二)教育界(三)农工商职业界”。职业教育在办学宗旨、培养目标、教学组织、办学方式等方面均需社会化,即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须适合社会生产与合作,学校专业、课程、教学、年限的规定均需考虑社会需要、可能和学生、家长的意愿,办学需充分联络社会力量。
4. 雅典教育的目的与实施过程
(如果是简答题就只写标题)
雅典教育是以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和谐发展为特征的教育制度。其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文化修养、道德高尚、能言善辩的公民和商人,即“身心既美且善”的人。
- 第一阶段是家庭教育。
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7岁以后,女孩继续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 - 第二阶段是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教育。
男孩7岁后进入弦琴学校和文法学校学习。弦琴学校教授音乐、唱歌、朗诵等。文法学校,教授读、写、算等知识。这类学校是私立、收费的。儿童上学、放学均有“教仆”陪同。教仆大多为有一定知识的奴隶。 - 第三阶段是体操学校教育。
13岁左右,进入体操学校,接受各种体育训练:游泳、舞蹈、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投标枪,其目的在于使公民子弟具有健全的体魄和顽强、坚韧的品质。15岁左右完成体操学校的学习后,大部分儿童的教育就中止了。 - 第四阶段是体育馆训练。
到15、16岁,大多数公民子弟不再继续上学,而开始从事各种职业,少数显贵子弟则进入国立体育馆,接受体育、智育(三艺:文法、修辞、逻辑)和审美教育。 - 第五阶段是军事训练团教育。
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到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
5. “活教育”思想体系
- “活教育”的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 “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的教材”。
- “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6.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和影响
(一)教育目的论
教育的目的可以分为两部分:
- 可能的目的:是与一个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相关的,它是一个人根据自由选择给自己提出的目的,它可以通过教育提供职业训练,获得一定的技能来实现;
- 必要的目的:是与人的一生发展有决定性作用的道德目的相关的,它是一个人在任何活动中都必须追求的目的,它关系到做人的责任和道德品质的养成。
赫尔巴特指出:必要的目的是教育的主要任务、根本目的,教育工作的总结是道德。
(二)管理论
管理是教育过程的第一阶段,管理的目的在于建立和维持现有的教育的外部秩序,为实现教学和训练创造条件。
在管理方法上,赫尔巴特主张:首先利用惩罚性的威胁管理儿童。其次监督、监视儿童的行为。第三是命令和禁止,使儿童绝对服从。第四是体罚等惩罚。
(三)教学论
1.教育性教学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儿童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使之成为完善的人。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原则:任何教学过程都必须具有教育作用,没有教学也就没有教育。
2.兴趣与课程
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广泛学习知识的课程论思想,主张应根据多方面兴趣设置多方面课程。
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有两大类,六个方面。
关于自然知识方面的兴趣有三个方面:①经验的兴趣,即了解事物是什么;②思辩的兴趣,即回答和思考;③审美的兴趣,即对美好事物进行评价
关于社会交往方面的兴趣也有三个方面:①同情的兴趣,即个人对同伴或他人;②社会的兴趣,即广泛与人交往;③宗教的兴趣
3.教学阶段
赫尔巴特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分成一些阶段的。根据人的心理活动中的专注和审思两个阶段以及静态和动态两种状态,教学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明了。学生的观念活动状态处于静态的钻研,需要集中注意了解新知识。
②联想。学生的观念活动处于动态的钻研,需要集中精力进行思考。
③系统。学生的观念活动处于静态的理解阶段,要使新旧观念进行联系。
④方法。学生的观念活动处于动态的理解阶段,要把形成的概念或结论独立地运用到个别情况中去。
影响:赫尔巴特将教育理论建立在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试图揭示教育、教学的规律,深化了教育学研究的内容。他主张教育学应当成为科学的思想和“教育性教学”的思想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在西方,他是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教育理论体系的人,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
7.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经验论
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儿童直接经验的不断改组。要顾及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兴趣,提高儿童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利于儿童发展的条件
(二)教育本质论
- 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基本内容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心理机能的不断发展和生长的过程,教育就是起促进本能生长的作用。 - 教育即生活
儿童本能的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学校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 - 学校即社会
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
(三)教学论 - 从做中学
杜威认为人有四种本能:制作、交际、表现和探索。在这四种本能中,制作与探索尤为突出。因此,“做中学”是符合人的本能要求的。
教师就应当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杜威把“做中学”的方法又称做“教儿童生活”的方法。 - 课程与教材
教材的源泉应该是儿童自己的活动所形成的直接经验。因此,课程的中心是各种形式的工作活动,如木工、铁工、烹调及各种服务性的活动。 - 思维与教学
学校的教学活动应能唤起儿童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据此提出了著名的五步教学法:
- 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
- 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
- 第三,占有必须的知识和材料,进行必要的观察;
- 第四,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方法;
- 第五,对方法进行检验。
(四)儿童与教师
主张应把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儿童身上。教育过程是儿童和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和教师双方都是作为平等者和学习者来参与的。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了解哪些事物有利于儿童的生长;准备生长的适当机会和条件;为儿童提出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引导他们的探究兴趣。
8. 布鲁纳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有哪些内容?
(如果是简答题就只写标题)
- 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
知识量的大大增加和知识量发展速度之快,要求必须教给儿童以学科知识的结构,即要教给儿童各门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原则。通过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整个学科,而且能促进知识迁移的能力。
“学科的观念越是基本,几乎归结为定义,则它对新问题的适用性就越广。” - 教学要重视学生智能的发展
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促使学生智慧的发展。
布鲁纳认为只要使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与儿童认识的基本结构发展水平相适应,教学就应该成为促进儿童智能发展的过程。 - 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
从发生认识论心理学原理出发,结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儿童从一出生便有一定的认识能力的存在并日益发展,因此,必须注重对儿童的早期教育,从儿童极幼小的年龄开始,就要注意智力开发的工作,这不仅是培养现代人才所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任何学科都能够以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 提倡发现学习法
学习过程类似于人类探求知识的过程,因此,学生应该从发现中学习,亲自去发现应该学习的学科的基本结构或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科学家的发现与小学生的发现两者都属于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行为,都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其差别仅仅在程度上而不在性质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