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准备研究生考试,正在加紧复习中国教育史。中国的教育史是从夏朝开始记录的,当然这并不代表夏朝之前的原始部落没有教育,只是说在夏朝之前,文字还没有大量形成之前,原始部落的人还没有真正形成“教育”这一理念。五帝时期的乐教机构成均、养老机构庠都属于独立于生产劳动之外的专门从事教与学的机构。成均是当时主要教授祭祀礼仪的机构,庠是当时的养老机构,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孝道的民族,所以年轻人在看望老人的时候会咨询生活经验,所以当时的教育只是一种萌芽时期,是生产生活经验的简单传递。与我们现在系统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生活技能还不一样。
到了夏朝之后,中国的奴隶制国家形成,于是产生了近代学校的雏形——序和校,这两个场所都是进行军事训练的场所,因为当时的社会因为争夺土地,需要自己的国民是一些能征善战的勇士,他们的教育目的也是培养这样的人才,同时当时的部落还比较重视宗教信仰,这方面也是他们学习的内容。
从出土的甲骨文的卜辞中我们知道了到商朝时期发展成了正轨学校。经历夏商时期的发展,到了西周时期有了以“六艺”为学习内容的教育,而当时的教育特点是“学在官府”,奴隶主贵族为了统治的需要,制定法纪规章,用文字记载,汇集成书,由当官者来掌握。这种现象历史上称之为“学术官守”,形成这种局面的客观原因是“惟管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当时的没有纸张,而学习的器具又很贵重,所以当时的平民百姓没有条件学习,也没有专门的机构让他们上学。当时的奴隶主贵族垄断着教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局限着人民受教育的权利。
当时的六艺教育为:礼、乐,射、御、书、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礼乐的教育,凡是政治、道德、伦理、礼仪都包括在内。西周时期的礼仪教育不仅在于养成社会礼仪规范,而且具有深刻的政治作用,通过礼制表面尊卑、上下的关系,强化宗法制度和君臣等级制度。乐包括诗歌、舞蹈和音乐,是当时的艺术教育,包含了德智体美四种教育。乐教的作用是为了陶冶人的情感,是强制性的礼转化为人们内在的情感和精神的需求。不得不说当时的统治者的统治手段很高明,外施以礼,内缚以乐,从外而内的将当时的人统治得很服帖。而射、御、书、数也从各个方面培养人的技能,既重视思想道德,又重视文化知识;既重视传统文化,又重视实用科技;既重视文事,又重视武备;既要求符合礼仪规范,又要求内心情感修养,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不得不说我们中华文明早期发展很辉煌。
可惜当时的教育仅限于奴隶主贵族,至于他们才有受教育的权利,平民阶层只能进行初等教育,而那些奴隶连人格都没有,生来就是奴隶,他们的后代也只能是奴隶,没有自由,没有人格,没有希望,没有尽头,生生世世都是奴隶。好在春秋战国时期慢慢改变了这样的局面,但也只是给平民阶级上升的机会,奴隶仍然没有人格,更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就连孔子这样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也因为受时代的局限性,认为奴隶不算人,没有人格。所以文明的发展一定是要靠一代一代人的努力慢慢才能发展起来的,而每发展一步都会经历社会的大变革。文化学术发展最鼎盛的时期也是国家政权最动荡的时期。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和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这两个文化发展时期就可以看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