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一朋友在群里晒出她所在的另外一个家长微信群里有关教师节送礼的聊天截图。
大致内容是有家长发出以下一段征求意见通知:
亲爱的各家委会成员,我国的礼仪文5化源远流长,遇节气送礼已成习惯,为减轻各位家长遇重大节日送礼的烦恼,同时也避免我班内部攀比风气的滋生。我建议,凡遇重大节日均由家委会统一采购礼品,并代表本班全体学生赠送。以上建议,请各自明确意见。
这通知原本也没什么问题,尴尬就在于那个班的班主任也在该群。
据说从头至尾他一言不发。当然,换作我,也会假装什么也没看见。劝阻?显得太矫情;鼓励?就更说不过去了。但他心里会对视他如无物的这位家长如何看,那就不得而知了。
以至于我们这个群里有人用戏谑的三连问来揣测这位家长的“胆大妄为”:
给老师下马威?
已递交了移民申请?
爸爸海外博士在读,很快就毕业回国,可以全城择校?
我们聊天那个群里,三个单身,还有其余两个为人父者,孩子都还未到适学年龄,但大家也都积极为截图那位家长献计献策。
总体意见还是觉得,即使该家长群达成统一送礼的共识,但估计家长们还是会纷纷私下送礼。因为“统一送礼,就等于大家都没送。”其后的话题就转到了该私下送什么好?此处暂且不表。
送礼给老师,这种行为完全无可厚非。即使伟大如孔子,也曾云“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束脩就是干肉。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意思是只要学生主动给我一点见面薄礼,我从没有不教诲的。
孔子强调“诲人不倦”,但“诲人”的前提是学生懂得基本的礼节,表现出对老师起码的尊敬,即要讲“礼”。
所以,尽管我读书那个年代,还远未形成普遍送礼的风气——印象中我只在初中时主动写过贺卡送给一位地理老师,仅此而已;高中时更有一位英语老师完全义务利用课余时间给差生们补习——然而我也认可有偿服务的道理,就好像我从来不觉得我应该免费帮人写商业文案一样。
只要老师真心教,学生就应该表达一定的诚意和谢意。
我出身在一个教师家庭,有四五位曾经或正在从事教育事业的亲人。我自己大学也是读的师范专业,如非中途辍学,可能现在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是教师队伍中的一员。
由小到大,时常遇到父亲的旧日学生们来探望,送礼的当然不少,但大多是自家的土特产,蔬菜、鸡蛋、粮食之类,或是一些外购但礼轻情意重的小物件。但他们对父亲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尊重,我是体会颇深的。
因此在我心中,老师一直是份很神圣的职业,师生之间的关系,也绝对和利益无关。
送礼不是一件坏事,但如掺杂了太多目的性,这份心意也就无形中变质了。
送的人出发点不单纯,也很难指责收的人会越来越功利。
我的一位老同学,曾在闲聊中谈及他的女儿从小学到初中,均是老师们最重视的一位学生,因为我那位同学总是非常热心地为班上置办各种物品,私下送礼更是频出大手笔。
站在家长的立场,可以理解。毕竟谁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在学校更受老师关照呢?
但换个角度,如果人人都抱有这种想法,那么老师喜欢学生的程度是否也就应该以礼物的轻重,而非心性和成绩来区分高下了呢?
更严重的是,家长送礼成习惯,老师越来越坦然。
长此以往,不仅对师道的尊重不再是因为对知识本身的敬畏,更会影响下一代的价值观。
试想,如果从小就觉得在班上的地位是与自家的权位和财力成正比的,那长大后是否还会对曾经的老师持有感恩之心,甚至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还能保留多少真诚,可想而知。
《师道》里有一句话应该大家都很熟悉:
师者,君子也,莫以利而教,莫以教谋利,苟以利教,苟以谋利,则失道亦。
接下来那句话,没那么出名,却更切合当今的现实:
然师亦为人,人必计利,而教育之业,乃久利大利之业,所以师者,应以天下之久利大利而利。大利则大善,必有大庆。
教师节送礼,贵乎真诚,而非套路;礼物本身,更多的应是表达一份心意,而非攀比和拉拢的道具。
“尊师重教”这四个字在任何时代都应该被推崇。但教师们洁身自好、为人师表的同时,家长们是否也该从自身做起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