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影帝、影后的你们:,面对人生这场无剧本的大戏,先别着急慌张,有朋小姐带领你们往前蹚。非科班出身又怎样,演到最后就是最棒”

1
春晚终于被我放下了
对于一个强迫症兼重视春晚的人来说,大年三十的晚上,应该至少在19点59分之前,在电视前坐好。

减少交头接耳的讨论节目,这样会导致眼睛浪费较多时间停留在非电视上,耽误春晚在我心里的完整性。
如厕时间,尽量卡在实在不爱看的节目上。
还有什么下楼放鞭炮、烧纸一类活动,都不能去:下一趟楼,会错过多少春晚的内容啊!

就连晚上9~10点左右的包饺子,都必须将桌子搬到电视机前,无论站着、坐着包饺子,必须保证自己的眼睛,可以自由切换电视画面和手中的饺子。
在本山大叔还出演春晚的岁月里,只要到了11点以后,那就必须一步不离的盯着电视,等着本山大叔的压轴大戏。
钟声敲响,正式步入农历新年,但这时的节目往往都不是很吸引我,那也要盯着春晚,在心里感慨:又一年,怎么春晚过的这么快!
待到初一早上,从早餐啃着饺子开始,我的乐趣又来了:看一天重播N遍的春晚。
更大的惊喜就是:几乎每个频道,好像都在重播春晚。

近几年,三十晚上,我可以很自如的走开电视机,去做其他事情:
抢红包、群聊、吃东西、与家人say you say me、在屋内蹦蹦跶跶......
去年三十的春晚,我几乎没看。
不是节目不好看,是,我的“口味”变了吧~
电视只要在那里播放着,我知道它在,就足够了,
因为我好像已经“放下”它了。
2
过年,家不再是唯一的奔头
在没有离开故乡去他乡的岁月中,我自己不需要在过年时“往家奔”。
只是每年到了过年的前夕,盼望着在外地的亲戚可以赶快回家团聚。
因此,春运的“大军”没混过,春运过程中的急切心情,更没体会过。

直到大学第一个学期放假,飞机在沈阳的上空准备降落的时候,坐在座位上的我,激动的在那里跺脚......
这就是归心似箭吧~
再过几年,“异乡生活”不再只是年轻人的代名词:父母等长辈,或为了子女,或为了自己,手边逐渐多了来往各地的登机牌和动车票。
于是,“家人在哪,哪就是家”,不用挤着人山人海的回“家乡”了。
在外面再多待一阵子,撒野的心变得更浪:旅行过年!

前年大年二十九,我们还在担心过年期间,景点会不会休息?
可是看着人潮涌动、密不透风的劲头,“孤陋寡闻”的我们知道,照常营业:
立即带上爸妈,游厦门。
其实当时居住的地方,离厦门十分近,所以对于我来讲,感觉是在“家门口转悠”,
所以当时看着其他玩劲十足的游客们,我不禁在心里询问:“大过年的,你们都不回家么?”

不回了,过年,更多追求的不就是一份团圆?和亲人在一起,去哪都可以团圆、快乐。
就是嘛,来来来,我们讨论一下,明年过年,去哪里旅行呢?
3
不是没年味,是变了口味
和长辈聊起过年,听得最多的就是:年纪一大,就不爱过年了,不像你们小孩子。
我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小孩子,我觉得过年谈不上喜不喜欢:
过年就像是“刚需”,到了这个时间节点,就会自然想要去做的事情。
不“过年”,不会“缺斤少两”,但总是差点事儿。

从前的“年”,在一切都匮乏的环境中,自然显得尤为突出闪耀,极容易就可以刺激到人们的各种感官神经。
现在的我们,快成了过去人的科幻电影主角,接收到的太多、散发出的也多,几乎快要对“任何把戏”都免疫了。
对单一“年味”的习惯,加上升级迭代出的更多“口味”,过年仿佛“过气了”?
不,每年这个时间段,我们都会年复一年的“重复上演一段戏”:过年。

如果这段戏“过气了”,还会每年都拿出来上演么?
正因为这段戏是经典,所以我们才会不厌其烦的每年都演!
2019,农历新年,期待ing......
文 | 朋小姐
图 | 朋小姐+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