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遛弯儿回来的路上,看到一个妈妈领着一个背着书包的四五岁的小男孩儿,急匆匆地快走着。小男孩儿始终落后于妈妈半步左右,一半自己走着,一半被妈妈拽着往前走,似乎有些不情愿。过了一会儿,听到小男孩儿说:我受不了了。妈妈勃然大怒,说:受不了了?你怎么受不了了?你怎么受不了了?小男孩儿不说话了。不得不被妈妈拽着继续往前走。
这位妈妈缺乏感受的能力。一方面,她缺乏对男孩儿的感受。男孩子确实受不了了、累了。或许他也有不愿意去上幼儿园的心理,只是上升不到意识层面,表达不出来,就反应在身体上。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她缺乏感受自己的能力。因为当她生气地对孩子那样说时,她的身体上一定有一股不舒服的能量在流动,但她没有感受到它,就把它扔了给孩子,认为是孩子让她生气了。正因为她感受不到自己,所以更感受不到孩子。
其实,当她感受到孩子的时候,不需要为孩子做些什么,不用抱着孩子或背着孩子。不用在现实方面上做些什么,只是共情孩子的感受。
妈妈可以这样说:你受不了了,你累了,妈妈知道,但现在时间紧,咱们必须走快点。到了幼儿园就可以好好的休息了!
这样,孩子的感受被看到、被倾听到,此时,他的感受就流淌过去,他的意识就会回到现实中,他就有能力、也愿意来处理当下的事情。当孩子的感受被妈妈的怒气憋了回去,孩子以后就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经常憋着自己,让孩子快乐不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