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可能已经不是任何一种方法所能胜任的,那就需要大脑的灵感了。可是大多人都认为灵感是可遇不可求的,根本是没有可操作性的。但就我的经验来看,灵感的出现是有规律的,我们可以按照它出现的规律进行操作,让灵感出现的概率更大。
灵感机制介绍增大灵感出现几率的方法之前,需要先跟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灵感产生原理。灵感就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瞬间出现的解决办法。在我们大脑里,对知识的记忆是成网络状的,具体生物学机制还不知道,但神经网络的形象告诉我们这一判断应该没有问题,现代科学领域的知识工程、知识图谱等领域也是这么来处理知识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有些知识可以连到一起,有些知识不能连到一起,在大脑里就形成了很多知识碎片,或者知识岛屿。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与已知关联在一起的知识我们表达为上图左边的知识网络,与未知连在一起的知识我们用右边的网络来表示。如果左右两个网络本来就是连在一起的,我们就非常容易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上边提到的“手脑眼并用法”就是从已知的知识网络出发,通过推演,让知识网络进一步扩大,扩大的过程中,可能就与未知的知识网络联系起来了,就解决了问题。对于一直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是这两个网络始终联系不到一起。大脑通常还有一个毛病,就是越想什么知识,这些知识就越会加强,同时导致其他知识被忽略和淡忘。也就是这已知和未知的两个知识网络你越想就会越突出,甚至导致其他不相关的知识就被淡化了。当对问题想到这种地步的时候,两个知识网络在头脑中闪闪放光,清晰得很,可就是连不起来。这时候,需要的是其他知识浮现出来,将两个知识孤岛给连接起来。这时候,就需要灵感,而不是继续思考了。可能越思考,问题就越不能解决。这就是到了科学家那种茶不思、饭不想的状态,甚至外人看来就像傻子一样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两个知识网络活跃度很高,随时准备着连在一起,但其他知识都很弱,甚至消失了。到了这种地步,需要的不是继续思考,而是停止思考。走出去,或者去做别的事,什么事都行,反正就是别再思考这个问题了。散步,逛公园,购物,做饭,聊天等等,都可以。其实,这时候即使强迫自己不思考,大脑仍然不会完全放弃思考这个问题。但这是要求你去做别的事,是因为当你做别的事的时候,其他知识才会慢慢浮现出来。如果这时候,浮现出来的知识网络有某些内容能跟已知和未知的网络连接起来,灵感就来了。也可能你在听别人说话时,一句话所透漏的信息将你大脑中两个网络联系起来,你就来了灵感。这就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恰好别人的话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也可能是别人的话勾起了自己相关的知识网络。灵感出现的过程就是这样。
明白了灵感的原理,就知道怎么操作了。下面跟大家分享“灵感催生法”。第一步,聚焦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分析清楚解决问题的已知条件和目标;第二步,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它,需要的话,可以查阅大量的资料;第三步,不停地、连续地去思考这个没有解决的问题,达到茶不思,饭不想的地步会更好,就这样持续一段时间;第四步,想到让人感觉绝望的时候,就别想了,放松一下吧,去干点别的。经历了简单的这几个阶短之后,相信你会得到上帝送来的礼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