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奇葩说》带给议论文写作的启示之五—拥有跨界思维,呈现专业度

《奇葩说》带给议论文写作的启示之五—拥有跨界思维,呈现专业度

作者: 幽龙随想 | 来源:发表于2020-04-28 08:51 被阅读0次

    创新的灵感往往是从其它专业领域获得的:小草的锯齿催生了锯,蝙蝠催生了雷达,鸟类催生了飞机,蜂巢启发了建筑。在学科日益交叉、融合的今天,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否拥有跨界思维,是一个企业能否存活的重要因素。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在通讯费用上打得不可开交时,他们不会想到真正的竞争对手不是彼此,而是跨界的腾讯;方便面行业巨头康师傅不会想到,其销量严重下滑,不是源于同行业对手的竞争,而是受到了跨界的冲击——外卖;移动支付冲击了银行业,会拍照的手机吹响了柯达的丧钟……所以有人说,这是一个跨界打劫的时代。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的最后一条是“有创新,见解新颖独到”。要想见解新颖,就得有看待问题的独到视角,其背后实质是你的知识视野在起作用,其它专业的知识理论往往可以成为我们分析问题的秘密武器。可以说,跨界思维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创新思维,这需要我们多涉猎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呈现出有别于同龄人的专业度。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拥有跨界思维,寻求全新视角

    百度百科说:所谓跨界思维,就是大世界大眼光,多角度,多视野地看待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各位如果把《奇葩说》完整地看过去,就会发现,无论什么话题——“能否要求伴侣房本加上自己名字”“生二胎是否需要征得老大的同意”“老板要求我996,我该886吗”“博物馆着火,救画还是救猫”……——薛兆丰都会带上经济学家的视角和眼光,给我们极其新颖的启发:

    “要求伴侣房本上加自己名字,这事挺重要的。结婚就是办企业,就是签合同,办的是家庭企业,签的是一张终身批发的期货合同。双方一起拿自己的资源出来办企业,男女双方给出来的资源包是不一样的,有身体,有生育能力,有容颜,有家庭关系,有自己未来增长的潜力。每个人给出的资源不一样,他们发挥作用的时间就不一样,有的人早一点,有的人晚一点。

    通常意义上,女性付出要早一点——生育、抚养家庭,男性比较晚——大器晚成,30岁40岁以后他的作用才起来,这个时候,后面的那个人就比较容易敲前面那个人的竹杠。这是古往今来的一个规律。所以双方进入这个关系时,女方如果要问男方给一点抵押,表示一下,为未来的风险做一点垫底,做一点保护,这有错吗?这没错!”(《该不该要求伴侣房本加上自己的名字》)

    “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讨论这个没意义。经济学里面说,总量、平均量、存量不重要,重要的是边际量。人本善本恶,这是一个总量和存量的概念,讨论这个没意义。讨论边际量有意义,什么叫边际量?边际是新增带来的新增。它是说,如果你鼓励他多一点,人会朝善的部分多走多少;如果诱惑大一点,人会朝着恶的方向走多少。”(《伴侣是咸鱼,该不该鞭策》)

    亚当斯密对人性说过三句话:第一,人是自私的,如果一个人不自私、自暴自弃的话,没有人会看得起他;第二,人也是有同情心的,他会把别人的快乐当成自己快乐的一部分,把别人的痛苦感受为自己痛苦的一部分,这叫共情的能力;第三,这种共情的能力会随着人与人距离的拉远而迅速下降,当人与人之间心理的距离够远的时候,我们讲的是理性,是效率,是算计;但当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足够近的时候,我们讲的是同情、共鸣和恻隐之心。”(博物馆着火,救画还是救猫)

    “我们头脑里的过时观念要比生活中的过时商品多得多……人的想法是千奇百怪的,但人的行为是高度一致的。为什么?因为各种各样的想法放在你的脑子里,你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但你做出了一个错误的行动,可能就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所以呢,思想和行动其实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是两个并行的世界。”(父母固执己见,该争论还是该闭嘴)

    “知识共享”一期也是如此,正是他的经济学专业视角,才将话题引入另一全新的维度——专利。站在庸常的道德立场看,“垄断”这么一个带有资本主义剥削压迫色彩的词语怎么会是好事?

    可是,薛兆丰却从经济学角度出发,从专利制度的产生逻辑看待知识共享,我们发现,原来我们站在道德立场上对知识垄断进行的攻击是有些肤浅和俗套的,我们的固有认知被薛兆丰刷新了,此为“见解新颖”。而新颖的背后,是经济学理论跨界应用到爱情、亲情、工作等领域造成的。

    又比如,新冠病毒爆发之初,口罩脱销。有商家肆意提价,被社会舆论谴责“发国难财”。看似是一个关乎道德的问题,但如果抛开道德和法律的审判,从纯粹的经济学视角来审视,“发国难财”的行为却是符合市场规律的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因为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增加紧缺物资的供给,维持供需平衡:商家提价,口罩价格飞涨,从商家角度看,它会刺激厂家开足马力投入生产;对于老百姓而言,它会自然减少顾客购买的数量(因为买不起),迫使他节约使用,甚至可能会刺激某些人拿出私有品投入市场,赚取利润。

    这样的结果就是通过市场规律自然调节供求关系,而当供求平衡之后,价格自然会跌回正常水平。试想一下,如果口罩在紧缺时期还维持正常价格,本来五只口罩就够用的人,可能一口气买了一百个,这就会导致本就紧缺的口罩雪上加霜。

    上学期的作文课,我们还探讨过,没有对错的事故该怎么判?早期火车运行和铁轨擦出的火花烧了临近的麦田,孰是孰非?女孩的头发在拥挤的人流中被绞进快速运行的电梯,捷运公司该赔偿吗?本是法律问题,本无法裁定孰是孰非,惯常的观点只能采取道德立场,同情弱者的心态开始作祟:谁弱谁有理。

    此时,如果引入经济学视角,立场就不同了——如何判决,要取决于哪种判决会带来更加经济、更加积极的结果。是麦田挪远一米成本高,还是在铁轨边造围栏成本高?如果判决捷运公司赔偿,造成的后果可能是电梯运行速度变慢,整个社会效率降低。

    我们发现,比起传统上对对错的争执,在法律的领域引入经济学视角,使得疑难案件的判决有了方向。而这种以经济效益来衡量判决合理与否的观念,催生出了一门交叉学科,就是“法律经济学”,这就是跨界思维作用的结果。

    《奇葩说》倡导多元价值观,其嘉宾和辩手专业背景多样,除经济学教授薛兆丰,还有以情商见长的蔡康永、有着丰富西方阅历的歌手诗人高晓松、在知识付费领域风生水起的罗振宇、法学博士詹青云、传播学教师陈铭等等,不同知识背景的思维碰撞让节目具有了别样的魅力,也让观众体会到了跨界的巨大威力。

    二、跨界思维的极致化是打破专业壁垒,消除“界”的心魔

    跨界思维,局限来看,是跨了界,往大了说,其实是一种“大世界”“大眼光”。写作,其实就是针对社会问题发表看法,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素养。社会问题本就是混沌的综合体,本就不应也不能被界定在某个专业之内。比如,以经济学解读婚姻似乎跨界,但经济可是婚姻的一大基础呢!

    在播放视频的课上,我一直在关注同学们的弹幕。其中有两条很醒目:“文、理科生之争!”“理科生太难了!”我想提醒各位,时至今日,社会上已经出现了许多交叉学科,以传统的学科观念去评判一件事的行为某种程度上是狭隘的,而社会对人才的期许也有了“斜杠青年”“T型人才”(横代表涉猎的宽度,纵代表专业的深度)这样的呼声。

    不同的学科背景会自然带上观察问题的不同角度和立场,正如梁文道所说:“经济学家看某些东西很重要,社会学家则会看到一些经济学家觉得不重要的东西。”此时,我们如果能跳出自己的专业局限,尽可能地多接触专业以外的知识、视角和眼光,一定会有另一番天地,这也就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的“有创新”。“一个不想当厨子的裁缝绝不是好司机”,这话放到今天也许已经不再是笑话了。

    所以,文科生适当接触理科的东西,理科生适当涉猎文科领域,是有益无害的。甚至,我们不必提到学科、专业的高度,每个同学如果都能拥有一个个性化的阅读兴趣、阅读视野,把它运用到思考问题和写作中,那也是大有裨益的,哪怕你喜欢的是武侠、科幻、玄幻,电竞。网络写手六神磊磊的每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不是都以金庸武侠为底色吗?当然,这需要一个前提,你要足够自律,要告别看热闹式的肤浅阅读。

    如何培养跨界意识?日常的学习生活就可以实践——学科内部各知识板块小跨界,学科之间大跨界。什么是学科内部知识板块的跨界?

    以语文为例,如果按题型分界,其知识板块有成语、病句、得体、仿写、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等,我们背了那么多古诗文,学了那么多名家名篇,接触了那么多现代文,到了写作时,这些全都忘掉了,派不上用场。这是很愚蠢的,平时要多利用课内资源积累素材。学科之间的跨界比如,写作时能否借用政治、历史甚至生物学知识、物理学知识……

    三、打造“观念工具箱”,提升专业度

    要想将跨界思维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你需要动手打造自己的“观念工具箱”(黄执中语)。就像你做数学题,脑中会准备许多公式来应对不同的习题一样,不同的观念工具可以帮助你在观察现象、面对人生问题的时候,找出不同的理解方式。

    这里的“观念”是指专业领域的经典术语、核心观念,是一个专业领域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发展过程中思想精华的结晶体,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中的那“一席话”、甚至“一句话”“一个词”,是我们思考问题的高效工具。

    你要无意或有意地接触、学习并将它们记下,汇聚成百宝箱,写作时就可以从中提取出来,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了。此为“观念工具箱”。它可以让我们角度更新颖,看问题更深,显得更专业。

    举个例子,在《TA真的很努力,是一句好话吗?》一期中,大家的发言基本还是停留在感性层面,而陈铭的发言一下子将话题提升到了传播学的专业高度上:

    “你们缺一个传播学的老师,我来告诉你,这句话引起的歧义,到底是听者心态的问题,还是表达本身的问题?——后者才是答案,是表达本身的问题。为什么这是一句不好的话?

    在传播学上,这是一句噪声很大的话。一首歌如果噪声很大,不是好歌,因为它影响旋律的表达;一句话如果噪声很大,不是好语言,因为它会影响意思的表达。这句话噪声大在哪里?就大在你根本没有弄明白说话的人到底想说什么。

    这句话中‘真的’这个词,是在强调,它就像一束追光灯,噌,就亮了。现在它要在你身上寻找一个特点来对你进行评价和描述,然后这个光就在你身上找到了‘努力’这一点。这个过程中你知道发生了什么问题吗?

    给大家一个日常沟通的小贴士——当你想要赞美一个人时,形容结果,而不要形容过程。因为形容过程本身会迅速地引发歧义。

    举个例子,‘在那段爱情中,他很幸福’,这是一句好话;现在我要形容他的过程,大家感受一下,‘在那段爱情中,他很勇敢…他很坚韧’——哇,他女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很努力’——有没有一下子觉得他开始卑微了?他开始艰难了?这个词不仅仅在形容他,同时还在描述环境,同时还在不断地延展信息,噪声的力量感受到了吗?”

    对方所有感性的、煽情的、细腻的理由都被陈铭一句“在传播学上,这是一句噪声很大的话”给抹杀了,这就是“专业”的巨大威力。即便同样的意思,使用专业术语和使用大白话造成的效果也可能是云泥之别。比如,将“竞争”“双赢”表述成“零和游戏”“正和游戏”,将“放弃的机会”表述成“机会成本”,将“人的生物性本能”表述成“本我”,将“从众”和“趋同”表述成“沉默的螺旋”……

    所以,你要尽可能地积累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传播学等各种领域的专业术语,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个专业词汇就动手查一查,记一记。比如,高考作文题中你学到了“幸存者偏差”,阅读《乡土中国》第四章时,你接触了“劣币驱逐良币”,你会不会动动手,把它们收纳到你的工具箱中呢?比如听到“沉没成本”“边际效用”等专业术语,你会不会动手查一查拓宽自己的知识边界呢?

    写在最后:

    高中生所学知识相同,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相同,生活经历和心智体验相似,想要有独到见解,绝非易事。生活处处皆语文,遇到专业术语要动手查阅,深入思考,打造“观念工具箱”。最后要谨记“守正出新”四个大字,“出新”要“守正”为底线,不要为创新而创新,误入歧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奇葩说》带给议论文写作的启示之五—拥有跨界思维,呈现专业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pmm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