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素书•求人之志章(中)

素书•求人之志章(中)

作者: 5263ecfbdf8d | 来源:发表于2018-02-09 00:09 被阅读0次

    原典: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

              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

              任材使能,所以济务。

              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后续)

           

    简析: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如果说高行微言是修身之精要,恭俭谦约则是立身之根本。肃敬、俭德、谦逊、守约(信),能做到这四点,就能够自守不失了。先说“恭”字,肃敬,谦逊有礼貌之意。要正确理解“恭”,我们需要从此字的历代文化嬗变中去寻找它的本意,恭,本通“供”,甲骨文中是一龙在左,供奉在右,本意是“虔敬地供奉神龙”,金文加“兄”(祝祷),突出崇拜主题,篆文误将“兄”写成“廿”,不明就里,去了“龙”,倒也误打误撞加了“心”,不失“敬拜”主题,隶书又将“心”错成⺗,才有了今天不伦不类的“恭”,尽管有肃敬之意在,但也加上了“出恭”这样的味道,与先人之“臣服敬拜”的本意就差异甚大了。所以,此处的“恭”,不仅仅是肃敬这样的姿态,更是一种如神龙降临般,由心而发的对祖先、对天道、对万物的臣服、虔敬的气质。

    “恭”的金文变体

    “俭”的本意是“自我约束,不放纵”,《易·否象传》云, 君子以俭德避难。故此处的俭,理解为“谦和而有节制”就好了,“勤俭节约”就失去了本意,“勤俭”和“节约”放在一起其实是不搭调的,且入乡随俗好了。“谦”字,虚心,不自满,不自高自大,侧重于内心上的恭顺谨慎。《易·谦》云,谦谦君子,用涉大川。不谬。

    “约”的小篆体

    “约”,今人解释较多,小篆中隐约可以看到古人“结绳记事”的痕迹,由绳子而引申的约束、约定是符合本处意旨所在。孔子,孟子用“信”来表达这个“约”,异曲同工也。后人释义“恭敬、勤俭、谦虚、退让”,谬。“自守不失”,以事例解释,:管仲的政治谋略虽然可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但因道德的根基不深不广,使孔子惋惜不已。商鞅的计谋可以强国,但缺乏仁义;汉武帝时代的桑弘羊,能够为国家聚敛财富,但不能让老百姓富裕。二人都死于非命,不能自保,所以,算不上真正的智谋之士。

            深计远虑,所以不穷。《吕氏春秋》说:人与人智慧的差距在于眼光的长与短。《淮南子》说:大圣人的智慧固然很多,但他所坚守的却是不多的几条原则,所以他做什么都有成就。这不多的几条,“恭俭谦约”足矣。此节和上节互相呼应,以“立身”为根本。

            亲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亲近仁义之人,结交正直的朋友,所以能立足于社会而不至于跌倒。此处容易把“亲”理解为“亲人”,“友”理解为“朋友”,谬。为了方便理解后一节,我们把“亲仁友直”调整为“以仁义之人为亲,以正直之人为友”。“近恕笃行”疑原典为“近恕行笃”,这样就比较好理解了,“近以恕,行以笃”,“用恕道对待身边的人,用忠厚来指导行动”。恕,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笃,忠厚。这两个字都是对待他人的行为模式,这样做就能够亲近身边的人了(使他人亲近自己亦可)。此节宋代宰相张商英的注和清代王氏的批语只能说窥豹一斑,不得其要。以“中庸”指代“恕”,“笃”,如同以海代湖,泛泛矣。更有以孔子之“恕”,“笃行之”来理解恕和笃,谬。

          任材使能,所以济务。殚恶斥谗,所以止乱。推古验今,所以不惑。这三节属于治国的内容,本处一带而过,扼而要之。任用良才使其发挥才能,这样的话可以成就济世的功业。除恶务尽,去谗除佞,可以制止祸乱。推敲古人的经验教训,把它们用作当下治国的镜子,就可以对治国之道清晰明了。

    待续

    ——尼达

    兄弟迈特的小广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素书•求人之志章(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qgx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