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群里G提醒家长勿随意给孩子贴标签,一位知性女士看到后就家庭教育问题与G沟通(兰字体为该女士的原话,括号里的黑字体为作者的议论):
G老师,我们两口子对孩子也好犯评判性的批评错误,如何才能改掉坏毛病(对自己也不接纳),我认为很难(先给自己预设结果。这点事儿你成人都解决不好,如何要求孩子?看来孩子达不到要求也在情理之中。),我平常爱急躁,天天想着慢下性子来,但有时还是控制不住就爱发火,咋办呢?
比如孩子明天就要考试,周末基本上没复习什么,我看他没计划就想急,说话的语气就不好听,孩子很敏感,说我象变了个人,但自己心急,虽控制,但还是达不到效果.
没复习的原因是客观性的,家里来了客人,呵呵,孩子见大人玩,肯定也不愿意学习,今天下午没事看孩子也无动于衷,并且孩子说昨天来客我们很忽略他,他不舒服……
现在的教育体制让人很困惑,昨天同学来又谈到了孩子的入学问题(家长们没话可说时,拿孩子说事儿,显示自己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成就,顺便推销自己所为的教育经验和真知灼见。其实有些话在家,孩子未必买账,于是到外边来继续推销。),说是考不到前100名,上不了XX一中,需要要租房上XX二中,在我们县也同样,想让孩子全面发展,不复习又怕考不好,唉,纠结困惑有时就让人发急。
孩子目前小六,就要上初一啦,主动性还是没大有,很喜欢玩,这个过程让我时不时跨不过去,爱急。感觉是我们没把控好,一是没把控好孩子的自觉性,二是把控不好自己的脾气。
我平常是一点也不干涉孩子学习的,从一年级我们就大撒手,他能自己上学放学,但偶尔看一下作业写的太差时,或者考试不大好时就开始数落了(“平常是一点也不干涉孩子学习”考试不好却又数落,自相矛盾!),我也开始内疚于没帮孩子养成好习惯 。
后来参加了一个育儿沙龙,陪孩子读书、外出等,慢慢的能好点,孩子成绩一直中等偏上,不拔尖,五年级期末时英语很差,一年的功夫,英语得到了平衡发展,现在不偏科,只是孩子还是不大会合理安排学习,不大把学习放在心上,玩心特重(永远能找到孩子的“不足”,永远不能满足的欲望,让孩子看不到可以歇歇的希望。),一有空就想上网或者上手机玩玩游戏(家长希望孩子闲暇时干什么呢?有空就学习,还是干什么前先请示?)。
平常有空可以玩的,但快考试了,还是想着玩(战场上战前还专门安排文艺演出给战士解压呢。),呵呵,也许玩是天性,大人缺乏对孩子的理解和包容吧。还是家长放不开,易受外界议论的感染,最近高考中考成绩一出,周围都在讨论这些东西,本已安静的心跟着又躁了起来(别人家孩子中榜,为何不想象总有一天自己的孩子也金榜题名,开心分享幸福的喜悦呢?只关注负面的东西,徒增烦恼!)。
唉,如何能做到心静自如,不乱方寸我感觉自己还需很好的修练。我的急性子有时也好惹急孩子的爹(结成联盟,二对一招呼孩子?),呵呵,不说我不舒服,看到不顺眼的有时还是控制不住想说,如何能修练的看啥啥顺眼就好了。……”
这位家长的叙述,引发了如下关于家庭教育的思考。
一、不是所有沟通都是平等讨论,有些背景下的沟通(如与专业人士沟通),双方必然存在主、被动方的差异。带着自己的偏执,试图通过沟通寻找自己高明的证据,沟通的结果可能令人失望。但即使失望的沟通,依然会有作用和效果,只是有时暂时未能显现。
二、现在的父母甚至教师,习惯把教育教学的过错归罪于体制,连承担责任的勇气都没有!这其实才是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的最大问题!体制是什么,谁是体制的实践者?教育体制的运行谁在推波助澜?我们在责备这个体制时,有没有扪心自问,自己是个什么角色?
三、学习和考试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焦虑是正常的,而且适度焦虑对做好事情是有利的。家长和孩子的差异在于孩子的压力在内,家长压力在外。此时,家长给孩子的感觉,是背对背支持,还是横门冷对挑剔指责?那种方式更利于孩子发挥?
四、家长和老师有时控制不住自己对孩子发火……,觉察自己情绪变化很重要,再此基础上,搞清为何发火更重要!是为孩子成长,还是为让孩子替自己实现目标?即使是为孩子成长,发火是否有助于目的的实现?问过孩子没有:发火、让孩子不舒服的语气,给孩子传递了什么?——我在沙龙上听到孩子的回答是:分数比儿子重要!那些让孩子特别反感的家长,会让孩子产生报复心理:就是不给你学!
五、作为家长,是应该被别人的标准带走呢,还是静心关注自己的孩子。这里的关注,是陪伴、尊重、平等。如孩子遇到学习困难时,亲生父母应该知道孩子心里着急了,感同身受,陪伴孩子度过困难,而不是所谓的恨铁不成钢,对孩子的“愚笨”产生气愤情绪。而且,难道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优秀吗?如果优秀孩子身上同时具有难以接受的缺点呢?
六、孩子成长需要安全、合适的环境,学习更是那样。与其督促孩子,不如自己做出样子。与其指导孩子,不然请孩子指导家长。让孩子服从的最好办法是做朋友!“士为知己者死”,与孩子有矛盾的家长休想达到自己的“险恶”用心。
七、针对这位女士谈到的具体问题,同时谈了自己的看法:
1、“……偶尔看一下作业写的太差时,或者考试不大好时就开始数落了,我也开始内疚于没帮孩子养成好习惯。”——如果此时你特别开心,因为孩子成长中的不足暴露出来了,给孩子成长提供了机会,发现了前进道路上的“土坑”,提醒孩子只要稍稍用力一下,添补了这些“土坑”。这类小事儿就迎刃而解。
2、“玩心特重,一有空就想上网或者上手机玩玩游戏……”——玩儿是人的天性,更是孩子的天性和成长的良好途径。对上网和游戏,不制止,但必须约定时限。如一天不超过1小时,每次不超过30分钟。另,孩子玩儿的游戏建议家长参与,甚至玩儿的比他好!
3、“也许玩是天性,大人缺乏对孩子的理解和包容吧!”你自己找到答案了。不就是个小学考试吗,你要盼着他这次考不好,让他自己去总结。考不好,他自己内心会抱怨玩儿多了,没尽力。但家长如果批评,他或许会把结果“合理化”:都是家长唠叨,反正他们不让我开心,我索性不考好。他倒心理平衡了。
4、“我的急性子有时也好惹急孩子的爹”。——切忌结成批评孩子“联盟”。一个家长批评,另一个别高高在上评判或加入批斗团伙,让孩子感到被孤立。你说家长这个年龄时,什么心态呢?上学是不是很自觉,复习是不是计划性很强?如果那样,还需要上高中、大学?小学就做好人生规划了,估计许多孩子直接去竞选国家主席了。用成人貌似高深的理性思维去衡量孩子,还试图让孩子和教育体制公平,这种思维健康吗?
5、“看到不顺眼的有时还是控制不住想说,如何能修练的看啥啥顺眼就好了”。——你为何不顺眼呢?为何都要顺眼呢?有什么资格让别人都顺眼?顺眼的就一定是正确吗?现在不少地方通过网络和地面组建家庭教育讨论群,一群家长(还有教师)带着自己的观点和问题,通过“群”寻求解决方案,很像原来农村闹家庭矛盾后在邻里间诉说、听邻居大妈评判、主持公道。
家庭教育,是一群不管痛痒的人各执一词可以讨论出正确方法的吗?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一群带着孩子问题的家长,研究对付孩子的方法,自己的问题谁去解决呢?在自己没有能力帮助孩子之前,家长最要紧的功课是练闭嘴!学习倾听!每个孩子的特点,只有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才是真爱。
对孩子学习生活中存在的所谓“问题”,可以采取平等协商的办法,通过家庭会议或者真诚沟通,和孩子约定,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需要家长帮助可以提出了,但家长不是老师,不能指导你如何完成作业,只能和你一起想办法。协议最好书面化,签名,张贴。不时用示意的方式提醒——成人需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独立,平等和孩子交流沟通,遇到问题一定听孩子说完话,用心去感受孩子的感受。
爱,只有孩子感觉到了,才叫爱。自己以为是爱,被孩子拒绝的所谓关心、呵护、督促都是控制和绑架。现在的教育教学中,不止家长焦虑,老师焦虑的有时忘记自己是老师了。告状、给孩子较真、小题大做、按成人的眼光看孩子的缺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