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需求是不一样的,知识来自人类智慧的凝结,对知识的需求决定了你的读书初衷。
如果你为爱好读书而去读书,是个理由,但不够明晰。读书最终要从书本的思考和探索中寻求答案,弥补无知,增长知识。如果仅仅是爱好,那说明你有渴求进步的潜质,但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没有形成自己阅读的系统和知识链条。
如果你是为了挣钱去读书,目标很明晰,但没有爱好作为驱动,就会舍本逐末,最终会被功利化的实用性知识给取代。而教会一个人挣钱的往往不是一个具体的手段,也不是一个思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读书帮到你的,是这背后的文化逻辑和对社会人文历史政治经济的深刻理解。读这些东西好比修心养性,慢慢提升自己,急不得,也功利不得。
书没有好坏,只有适合你与否。
能够让你喜欢去读,去思考,能交流,有收获,变得精神强大而内心向上的,就是好书。
不要刻意为了提高而去选择自己应该读的书。这样给上学差不多,不是你的内心追求。
也不要为了一个具体的目的去选择你要读的书,这样的情况有时必不可少,但那是学习技能类的,不可当做真正的阅读去看待。比如我要学习PS、编程,就买相关的书,那不会丰富你的精神和内心,但有用。不在讨论之列。
也不要去买十分吸引你眼球的励志成功书。那是市场上的热销区,很有卖点。犹如快餐,很快让你不饿,但到底有没有营养,自己看了才知道。我买过几次,除了大一统的方法论,就是心灵鸡汤、寓言故事,感觉是愚弄。以成功学作为卖点,本身就与文化知识的去功利化相悖。
最好的阅读对象是什么呢?
我觉得还是你的内心。
如果你阅读一本喜欢的书,不管是文学小说,还是历史文化,只要能够找到一个兴奋点,自己就顺着读下去。其他的你可以略读,但要培养自己的兴趣,找到知其然、所以然,以及其背后的必然。继而再顺兴致寻求这一链条上的其他未知,找到另一个角度的解释链条,以此类推,最终你就会理解得更加透彻和全面,对文化就有了自己的独特认识和知识储备。
本人飞春读传自媒体之所以起这个名字,就是读了一些人物传记后,感觉找到了一点乐趣,一些人物成长中的逻辑链条,当时的历史和野史的由来,由此切开一个社会的纵截面,和历史的横截面,自己思考观察很有收获,就拿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在此顺便作为说明,不算广告哈。
书是商品,有商品属性。档次不一鱼龙混杂的图书有时候也会蒙蔽我们的双眼。有的徒有其表,有的空洞无物,有的就是卖个名气。所以选择书籍很见水平。
我也买过不少被骗了一下的书。但好歹给他消化了。所以再次买时就不再犯错了。我的经验是:
不买大学教授的,他们令人敬仰,但学术味道太重,不接地气。
不买畅销书,多是功利性的,华而不实。
不买易过时的,特别是结合时事比较紧的。
不买美文。那是上学时的爱好。
多买研究学者型的。我买了几次三联书店和国外作者编撰的,感觉认真、赶时、严谨,有新意,相对客观。
买国外书也要看翻译,翻译人的名字你搜索下,看他有无著作。别给你整个直译过来的文本,读来如囫囵吞枣,知其文,不知其义。
别光看目录,目录都是文章的标题,标题就是逗你玩,现在的自媒体标题啥样你也知道。
亚马逊上的试读功能也不一定好用,现在编辑都聪明,在你试读的前些章节,编得都比较精细。1/5过后,书的专注态度就露馅了。
也别唯推荐书目是从。有些公众号或专栏,专做这一类的买卖,实际上你自己喜欢的书、适合你自己阅读的书,只有一种。那些适合多数小众阅读的,不一定适合你自己。可以参考,别照搬照收,否则仅凭理想的冲动,你是吞不下去的。
大约10年前,我照着南方周末一份大学生书单买了几本书,很好,品质很高,当时自己准备好好读读专家学者推荐的宝贝,但最终收获不大。一本经济类书,分上下册,好贵,现在还在书柜里放着,没有读完。我一直视为教训。读书,一定根据自己的摸索和兴趣去探寻。
读书是跟自己内心交流,洗礼、修炼,来不得半点功利,读书是跟古人先贤、达人智者学习,来不得半点虚伪做作,把读书当做装饰,它就会停留在你的房间,把读书作为灵魂,它会洗礼你的品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