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要把自己的心境融入到那段历史当中去,看问题一定要融入这个问题所处的环境,不然你们这么多课都白学了。
一、大部分朝九晚五的普通家庭。
现在堵车是常态,小城市还好可能5点下班6点多能到家,大城市就不要指望了,还有很大一批上晚班的父母,小生意人,经常加班的白领,他们回家的时间就更不好说了。
这样的家庭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接送孩子放学,不要说爷爷奶奶没办法带着孩子玩那种边玩边学的游戏,我有时候会到外面去吃个饭聚个会,你就看隔壁的这些80后父母们,他们当中有很多会把手机给孩子了,让孩子在那打游戏或者看动画。
父母双方经济条件能够支撑其中一个全职在家带孩子的,通常这样的家庭已经算高收入中产家庭了,或者是爷爷奶奶条件比较好,经常给点补贴。从80后开始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已经非常重视下一代教育了,他们即会给孩子素质教育去鼓励教育和乐趣教育,也会注重奠定孩子的基本功,甚至还有一些家长周末带着孩子去爬山只带水不带干粮,让孩子从小学会吃苦挨饿的。
这个比例有多高呢?
当时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针对的是什么样的人群讲的?
以前能考上清华北大人大的那些学生里面会有一半的书呆子,现在在看考上清华北大的这些学生,个个都不得了,除了成绩好,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特长都让我们生出一身冷汗。
所以我那天说那个提议要把全国优秀的教育课程都排成视频分享给全国的孩子的那个教育会长,这个意见太好了,这不就是去中心化么。
现在中国拼了命的在发展智能制造,以后什么概念啊,大部分人都不参与一线工作的,你看中国有多少人,到时候后有几亿人怎么办,都闲着会闲出病来的,不像以前还有个地方旅游,现在已经是到哪旅游哪里都人挤人了。肯定要发展文化产业,第三产业当中最有前景、最能吸纳剩余劳动力的就是这个产业了。
到时候一个画家后面跟着一个团队,一个作家后面跟着一个团队,一个不知名的运动员、小明星什么的后面都会跟着几十个人负责他的饮食起居什么的。不要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定会发展成这样子。
这就是历史趋势,数理化学的好的去做科学家、医生,情商高的就多培养他们的特长,我一再和家长们讲,多关注一下孩子的天赋,不要别人学什么你就送去学什么,好多家长送孩子去学钢琴的,学钢琴首先这孩子形象气质不能差,然后身高也不能太低,父母加起来平均身高1米6多,你说你孩子将来手指不够细长,弹钢琴也不好看。
多观察,多发现,少问孩子你喜不喜欢这个,喜不喜欢那个。你带着他们到处去走,到处去试课,总有一门事物可以让他们拔不动脚的。
然后再从他们拔不动脚的这些里面找他天赋最高的,定位这不就出来了。(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天赋,是上天对每个新生儿的厚爱。这一世能为人,上辈子也必须是努力拼搏过来的,回报就刻在人的基因和血液里。只有认命信命的人,才有资格获得内心灵明的指引,它即是来帮助你顺风顺水的完成此生使命,也是来帮助你见证真理,觉悟人生的终极意义。 (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帮别人寻找天性也只是妄想,成长本就是探索自我的孤独之路。父母能做的是鼓励孩子不要畏惧孤独,鼓励他们形成内在对话的力量,永远保持质疑精神,最后才能形成对立思考的能力。(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评论 <a href="http://www.tianya.cn/n/禅海商道">禅海商道</a>:我孩子选兴趣班,当时就是大面积撒网,都去试试,然后保留了一样他最喜欢的,不吃饭也要去画画,觉得画画不累,很兴奋。当然老师也很重要,多找专业人士打听一下,培训机构层次不起,选不好,耽误事。(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