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书上的第一篇文章是之前参加锤子科技的一个活动,写关于“日本的工匠精神”的文章。
本人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枚,所学专业是环境艺术设计,一直准备考研,准备考工业设计专业。
以前是学微电子专业的工科生,后来因为一些原因,转专业变成了艺术生了,但是没有学工业设计,只能选了环艺专业,虽然从小到大对设计一直很感兴趣,平时也一直关注设计方面的知识。
小时候学过乐器,自小学美术。小学时期就迷恋数码产品,十一年“游龄”的视频游戏玩家,ACGN独爱Game,JPOP爱好者。喜欢摄影,准备入手专业相机,投身于摄影的大坑。数码和电子产品的者是索尼,有三台PS系主机和BRAVIA电视,不知道算不算索粉的索尼粉丝,虽然只有Mac和iPhone但天还没亮就起床坐高铁花几个小时到另一个城市参加Apple Store的新店开业仪式,第一时间入手《乔布斯传》和《乔纳森传》,不知道符不符合果粉的定义?(笑)
虽然算是半路出家的设计专业学生,但是可能很小的时候都对设计感兴趣了吧,到现在还记得我小学的时候和我爸去超市路过冰箱的区域,都看中了一台外形很有设计感的冰箱——冰箱门上的把手是安装在们外侧的而不是以往内嵌在门底部的,长长的圆柱形把手是磨砂工艺的,银白色的为证件产品增加简洁感和高贵的质感。
那个时候就反复感受这款产品的外形设计、材质工艺——或许很早心中就有工设的种子了吧。而且,小的时候也经常在本子上和电脑的“画图”软件里画写产品设计图,一度有申请发明专利的想法(笑),通过观察和日常感受发现的需求来做一些小发明小创新。这可能是我和工业设计最初的结缘了。
说回锤子和罗老师。
其实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最早知道罗老师是因为............王自如.............→_→
大一的时候开始看王自如的视频,那是王自如早期的视频,和网友的互动中提到了罗永浩罗老师要做手机,到那时候才知道罗老师这个人的,后面就开始看《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系列演讲,很是喜欢,后来也买了《我的奋斗》,被罗老师的理想主义精神和坦诚的个人品质所打动,与其说是学到了很多不如说是人群中寻觅到了有共同想法的人。
做兼职去了,未完待续。。。
谈谈我对工业设计和工匠精神的理解。
老罗和锤子所宣扬的“工匠精神”深得我心,特别喜欢发布会上公布的“老罗一个人坐在工作室的桌子前,后面的墙上挂满了工具”的海报。还记得去年上半年的某一天在家,无意中看到《新闻联播》中提到了“工匠精神”,心想:老罗你被中央台选中了!万恶的《新闻联播》都认可你了!
不过,细想下来,“工匠精神”其实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在经济发展、物质生活丰富和工业产品素质提升中的必然产物。
人类社会发展至工业革命时代,煤炭等燃料的使用使得大机器生产成为了可能。但是大机器生产的运用的确提升了工业制成品的生产效率,不过由于为了降低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那些工业制成品中“没太有必要的精致”、“制作者的个人风格”和“精工细作的情感”都被去除了,留下的只有简陋和实用,因此,少部分设计师无法忍受这类简陋、毫无美感和充满廉价感的产品,于是工业设计就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简单说,工业设计就是为了一方面迎合机器生产优化外形、结构和生产步骤,一方面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为工业制成品增加美感、人性化等使用价值以外的价值,赋予产品更高的价值。
联系到之前的电视上频频谈到的“工匠精神”。大家发现了没有?最近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商家在宣扬自己产品具有工匠精神,网络上越来越多的内容提到个人定制、精工细作、返璞归真等等,你我的生活中也越来越多的被那些以前会被长辈说是“不实惠”的东西、购物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精美外包装的商品、蕴含文化内涵的工艺品、提供优雅环境和用户自服务的餐馆等等。
后来出现了一个词:消费升级
我想“工匠精神”与其说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不如说是在这种阶段下人们重新找回的一种造物的态度。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工匠”,早期的用品制造是不分设计者和制作者的,现代设计出现之前,一件产品的设计者和制作者往往是同一个人,这就意味着制作一件物品的人需要自己发现问题、寻找需求、将自己对结构外形等的想法融合进物品的制作中,并且在制作中完全凭借自己对材质的了解,制作步骤的思考、制作工艺的经验将物品从一块木头、一块石头、一块金属变成可以使用的器具。不光如此,大量的工匠不断提升制作技术,更重要的是将自己最器物的热爱置于其中,往往就会使得器物呈现出精致、繁复和充满趣味的形态,这就是造物者对于器物制作的匠心所在。
两年前曾看过一支广告《致匠心》,里面有几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世界再吵杂,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安定的。面对大自然赠予的素材,我得先成就它,它才有可能成就我、我知道手艺人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劳作,但是这些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技艺、对完美的追求...
工匠的就是一批专注于器物制造的人,内心宁静,不为外物所动,甘于隐逸,凭借自己对材料的选择、对工序的理解和对器物的热爱,将自己的心血倾注到自己着迷的器物之中。
工匠实际上就是手艺人,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着,只不过国内的制造业一直处于爬坡阶段,一直在进行工业制成品的初级基础积累。在以往国内消费者的眼中,能用又便宜的东西才是值得买的。实用价值和实用主义并没有错,但是对于造物者来说,不断创造更加好用、美观、人性化和蕴含精神文化的产品才是自己追求的目标。而近几年,国内互联网快速发展,工业体系不断健全,国内中产阶级日益壮大,随之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着转变,逐渐从实用简陋廉价的消费观念变成了追求细腻的设计、精致的做工和富有人性化关怀的产品和服务。不仅如此,中国的制造业也处于由“制造”到“创造”的阶段,“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执着、细致、安定与器物制作的责任感很大程度上是今天国内制造业,甚至是很多行业的人们所需要的。因此,“工匠精神”被人们所拾起,重新唤起各行各业的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思考,为很多商品披上精致和高品质的面纱,也逐渐成为商家宣传产品和服务的手段。这是一个追求效率和变化的时代,很多行业无法做到工匠般的专注、重复和耐心,但是“工匠精神”可以为人们所用,将匠人的优秀品质赋予自己的工作,使得普通的事物更加精细、完美和极致,焕发出不同的光芒。
说到日本,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尊崇工匠,精于制造器物的国度。看过一本书《京都手艺人》,里面收录了大量的京都当地的手艺人和他们从事的工作,有瓷器、木器、折扇还有很多我们所不怎么了解的,从器物的介绍到匠人的介绍再到匠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感悟都很详细。
去年看过网络上一档节目——《了不起的匠人》,内容也是每期讲述一位工匠,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特别是日本的,其中覆盖着轮岛涂的漆器、制作及其精美的团扇、惟妙惟肖的人偶、精致有趣的香港怀旧微缩景观、富有岁月感的铁壶和优雅华贵的旗袍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关于日本的设计、特别是平面设计、字体设计和产品设计,其重视程度和呈现出的成果就不赘述了。知乎上有关于谈论日本设计中的细节的问题,每当看到很细微不起眼,但又很重要和有意思的设计时我都会不仅感叹这个在世人眼中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近代开过历史倒车遭受过经济重创的国家竟然可以将很多方面特别是制造物品方面做得如此之好,惊叹至于也不仅思考其中的原因。
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写过一本书《设计中的设计》,里面有张图画很有意思:手绘简笔世界地图竖着放置,中国和日本在最下方。一颗小球从上方落下,经过欧洲、中东国家、在经过中国,最后通过朝鲜落到日本。图画把事物比作小球,把世界比作弹球机,小球下落的过程就是文化文明和事物从西方向东方传播的过程,而日本因其地理位置的原因是这个过程的最后一站,所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深入理解文化和器物。这个比喻非常巧妙,实际上解释了为什么日本会如此对很多事物如此专注,对其有着深度的理解。
去年年末的几期《晓松奇谈》中,高晓松也受邀前往日本感受工匠文化,和一位茶道大师也谈到了这个问题。结合节目中拜访的多个领域的大师,分享了这些匠人对所从事的事物的感悟,我对此的理解是这样的:
一个国家、社会或者是城市的外表形态也好、文化也好、气质也好都和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瑞士国土面积很小,自然资源非常匮乏,金属资源也是非常稀少。那么如果这个国家需要发展经济需要增加人民收入就要思考着怎么样把有限的资源附加更大的价值,比如怎么样把一块铁卖出更高的价格,那么那个时代最好的办法是把金属加工成手表,因为手表的价格远比一块铁要贵,逐渐瑞士成为了手表制造大国。
未完待续......
回来更新了。
同样,日本在地理位置和资源储藏量上也如同瑞士一样。地理位置处于东方,对于日本来说,大多数先进的文化、器物和制度都是从西向东传播的,要么是从中国经由朝鲜传播至日本,要么就是从西域或是欧美,经由西亚商人传播至西域再到达中国,最后经由朝鲜传播至日本,当然随着生产力的提升、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唐代之后也是有很多事物是从中国直接传播至日本的,不过,总之就是日本是人类文化制度和器物传播的最后一站。
虽说最后一站有很多的劣势,文明发展相对滞后,但是也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就是东边的大海阻挡日本将先进事物再次发展后传播的道路,所以日本的匠人们才更有心细深入探究传播至此的先进文化制度和器物。其次,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日本的资源和土地匮乏,人口密度较大(至少是在近现代),大自然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较小。
自然资源相对较为匮乏使得日本人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将仅有的自然资源加工为具有高附加价值的产品,这可以解释日本在电子领域、汽车制造行业和精密仪器领域都有着很大的比重,同样,相对匮乏的自然资源使得工匠们思考怎样用少量的材料制作出最大程度满足实用需求的器物,因此日本的工艺品和工业制成品多以精致著称。
在这里打个比方:一个人有十亩土地,而另一个只有一亩土地,耕种效率和时间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拥有土地较少的人可能能够更加精细的耕种和利用土地,比如利用不同作物生长特点发展立体耕种,利用作物和动物的相生关系发展环保可持续发展农业等等,因为一来时间精力上可以保障,其次是需要的农作物产量也要求耕种者必须这样将土地资源最大化的利用。或者再打一个比方,一个人出身很好,家庭经济情况可以支撑他学很多东西,音乐、美术、运动和文学,另一个人的家庭只能让他学一样东西,那么可能学一样的人在这个专业中更加的专注和精深。日本的资源情况就像是比方中的后者。
人口众多而且可居住空间不算太多的国度,人和人之间的空间也相对较小,因此,人和人之间的相处规范也相应多起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日本社会中条条框框远多于中美等国家。打个比方就容易理解了:一个房间有两个人,每个人即便是生活的随意些或者是活动的幅度大些对另外一个人的影响都是较少的;但是一个房间里有八个人的话,如果每个人都金额能相处的舒适平和就要制定更加细致的规矩,每个人和其他人相处的过程中都要更受约束。个人认为,这也是日本社会更加具有秩序感,人和人之间关系更为微妙更加有礼貌的原因之一。
而这一点对于设计的影响更多的体现在日本的室内设计、家具和家居设计,以及公共场所的设施设计之中了。室内设计中更加注重空间的利用,空间功能的划分,人性化的关怀,尽可能地利用最少的空间满足生活需求;家具和家居产品中也更看重自然朴实的材料运用,空间的极致利用,人性化小细节的体现;公共场所也是尽可能利用空间,为使用者打造相对独立的环境,以及充满对于老人、儿童、妇女和残障人士的人文关怀。
说回工匠精神。
在锤子手机发布之前,国内的消费电子产品厂商中没太有强调“工匠精神”的,大多数以参数、配置、价格、广告形成差异,连设计和做工都是少数。老罗所一直倡导的“工匠精神”无疑为处于国内中产阶级日益壮大、新兴消费阶层逐渐成为社会主力、消费升级和消费观念转型的中国市场带来一场新的消费理念。「工匠精神」在锤子的产品中有着大量的体现,我所拥有的Smartisan T1 白色版更是如此,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工匠精神」是专注的、缓慢的、固执的,这些构成了「工匠精神」的大部分内涵。但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工匠精神」似乎和快速迭代、跨界、整合这些概念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今天,这家公司是做手机的,但是明天它可能会成为智能家居领域的领导者,因为或许手机只是它掌握互联网入口的一个工具;一个厂商可能前几年还是做服装的,后面就开始涉足时尚杂志之类的领域,因为可能它原本贩卖的就是时尚和生活;一个公司原本是做视频平台的,过了几年再电影院看到电影片头中它成立了影视公司。我们所敬仰的「工匠精神」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把某一件事物做到最好、做到极致,在古代这并没有问题,而现在社会注重效率,注重变化,崇尚多元化发展和广阔涉猎多个领域,以加强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这看似和「工匠精神」背道而驰,其实只是违背「工匠」,而「工匠精神」是一种专注、执着、尽善尽美的造物信念,手中制作的器物会变,到那时这种精神是可以体现在任何事物上的。
说回锤子科技和老罗
个人希望罗老师的“工匠精神”不单单是有别于其他厂商的营销口号,而是真真切切落实到产品上品牌塑造上。「工匠精神」不是顽固,不是做出有背产品制造规则,有背市场规则的执拗。偏激的理解「工匠精神」会让产品变得臃肿,小细节做的很好却忽略了重要的部分,以至于影响了整体的用户体验,会让整个项目把时间的心思花在不是特别必要的地方以至于拖累整个项目。所有的设计和人文关怀一定是有价值的,但是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重要性,理性的看待「工匠精神」才能为产品赋予精致、情怀、人文内涵。
锤子科技和光合旅程的这次合作所提供的去日本参观的机会非常难得,本人也非常期望能够得到这次机会,至少是期望自己对于工业设计、工匠精神和日本设计的理解感悟得到认可。作为看过很多日本旅行游记、日剧的人以及日本战国历史爱好者,或许在京都也能遇到很多熟悉和向往的地方呢。想去伏见稻荷大社的千本鸟居,拍一张和锤子手机壁纸一样的照片;到京都的清水寺拍一张网上市场看到的经典照片;游览金阁寺,看看《聪明的一休》里将军大人住的地方。。。
从小父母忙于工作没有像很多家长那样每逢周末和假期带孩子游山玩水,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我还算是熟悉,只不过没去过多少地方。不过现在长大了,自己也有积蓄和收入了,往后我会尽可能的拿出时间,整顿心情,约上三五好友,哪怕自己一个人也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感受不一样的景色和人情。所以,如果我没有被选中没有机会去日本参观,也请将这次机会送给更需要的人。我也将会继续努力,造访那个国度,感受风景人文和优秀设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