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九点左右,室友A在宿舍收拾东西准备回家过年,他买的是上午11点多的票。另外一个室友B躺在床上问A怎么还没走,A回了一句你怎么还活着,没去死。这个时候B就没说话了,A也沉默了会,此时我估计A也意识到了自己说的过了。过一会儿,A走的时候故意提高分贝跟B告别,然而B并没有回应他。
我突然想到最近在看的罗纳德·B·阿德勒博士的著作《沟通的艺术》,里面提到沟通要尽量使语言释义清晰,避免产生歧义。语言是一种符号,每个人使用这种符号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如果发出者使用了抽象的语言,那么接收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甚至会脱离语言发出者的原意而产生误解。不仅仅是语言内容本身,还包括非语言的东西,比如语境、语速、语调等等。我相信B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没有任何其他的意思。等A走后,B也跟我说他根本就没别的意思,就是提醒下如果现在不走的话可能会来不及,还提到自己最近和A并没有矛盾,不至于情商这么低的去赶他快点走。
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我们早已习惯了去思考语言背后的意思,也就是弦外之音。这里就很容易被误解为B在催A走一样,如果B能表述得更准确一点,比如,你昨天说你今天上午11点的高铁,现在9点了,还不走来得及吗?这样是不是更好,意思很明确,还表达了自己很关心A。相同的A可能也是开个玩笑,但是这个玩笑有点过头了。如果B表明自己还在收拾行李或者以沉默以对之,也就不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了。沉默也是一直回应方式,分场合的沉默并不会给人一种孤僻的感觉。
沟通不仅仅是一项能力,更是一门艺术。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更通俗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我不认为这是圆滑,这是一种能力。有人说沟通不就是人把自己的想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但是,相同的话从不同人口中或者以不同的方式说出来产生的效果也是大相径庭的。沟通是需要学习的,这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是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锻炼,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会说话的人往往被视为高情商的人。苏格拉底说过,自然赋予我们人类一张嘴, 两只耳朵,也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在任何时候多听多学,谨言慎行,总是不会错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