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资治通鉴》汉纪 孝献皇帝 建安十三年 公元208年
益州牧刘璋闻曹操克荆州,遣别驾张松致敬于操。松为人短小放荡,然识达精果。操时已定荆州,走刘备,不复存录松。
主簿杨修白操辟松,操不纳;松以此怨,归,劝刘璋绝操,与刘备相结,璋从之。
【译文】赤壁之战前,益州牧刘璋闻曹操攻破荆州,派别驾张松向曹操祝贺,表达敬意。张松虽身材矮小,行为放荡,但见解精辟,通达事理且行事果断。
曹操当时已平定荆州,打得刘备狼狈逃窜,不再像从前那样礼贤下士的接待张松。主簿杨修建议曹操征辟张松为僚属,曹操没有采纳;张松因此怨恨在心,回到益州后,积极地劝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与刘备结交,刘璋都听从了。
【解析】春秋时,大教育家孔子有很多学生,其中有一个叫子羽,一个叫宰予,子羽长得很丑,宰予长得很英俊。孔子对他俩的态度截然不同。
子羽因为长得很难看,所以孔子第一次见到他时对他的印象就很不好。孔子心中想:“这个人长得像个丑八怪,一定没有什么才气。”
因此,他对子羽的态度十分冷淡,后来子羽只好退学,回去自已钻研学问。
而宰予因为长得仪表堂堂,很有风度,加上他口才好,能说会道,因此孔子很喜欢他,认为这个学生将来一定很有出息。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孔子的意料。子羽是一个热爱学问和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他在离开孔子后,更加发奋努力学习钻研,成为一个很有名的学者,很多青年因此而慕名到他门下求学,他的名声也在诸侯之间传开了。相反,宰予却非常懒惰。尽管孔子非常认真地教,可是他的学习成绩极差,孔子曾再三地劝导他,但他都不听,有时甚至天已经大亮了,他还在床上睡懒觉,气得孔子把他比作没有用的朽木。
后来,宰予靠着他的口才,在齐国做官,可是没多久,就因为和别人一起作乱,被齐王处死了。
孔子听到宰予的死讯,很感慨地说:“从子羽身上我知道,不能以外貌来衡量一个人;而宰予的事也告诉我,不能凭一个人所说的话来衡量他。”
如非必要,谁都更愿意和漂亮帅气的人一起共事,而不愿意和形象欠佳的人有过多牵连,以貌取人是人之常情,连孔子都不能例外。
但真实的世界往往就是反人性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性影响社会,无论男女,这个社会对于形象气质佳者的优待,是超乎想象的。
为什么我说社会是反人性的?
你不是男神,永远不会知道那个你日思夜想的“女神”面对男神有多主动;你不是女神,你就永远不会知道舔狗有多疯狂。
而由于外在形象的驱动,在职场上的表现,就是形象好者比形象佳者更容易升职加薪走向人生巅峰。
换句话说,同样的职位,同样的成就,形象欠佳者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形象好的可能通过职场潜规则或者赘婿路线就能达到的成就,丑比可能要付出极大的精力凭本事坐上去。
回到张松的问题,一州别驾的地位毋庸置疑,袁绍的沮授是别驾,曹操的崔琰也是别驾,刘备给了凤雏庞统一个耒阳县令的职位,庞统连活都懒得干,眼巴巴的想当治中从事或者荆州别驾才愿意卖力。
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
所以我说,以貌取人是反人性的,在别驾这个职位上,不应该以好相貌来猜测一个人有才华,而是应该以相貌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
因为相貌优异的人有很多渠道可以当上益州别驾,但张松相貌丑陋身材矮小,他要想爬上益州别驾的位置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要么自己家里有矿,自己家是益州豪族,凭家族势力当上益州别驾;要么就是自身才华出众凭本事脱颖而出,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曹操见益州别驾张松揣着张抱歉的脸前来,就因此而冷落他,是很欠佳的,因为长得帅的益州别驾很可能是个绣花枕头大水货,但长得丑的益州别驾肯定是实力雄厚或者能力超强了。
没有雄厚的实力或者超强的能力,张松怎么混上益州别驾的位置?凭什么?凭自己的这张丑脸吗?
这就是以貌取人的反人性之处,回去把你家领导捋一遍,长得帅得漂亮的可能是绣花枕头表面光,但肚子里没啥货,家里也没啥背景;
而同样的位置,长得丑的绝对会是实力派,因为没有实力或者能力人家没法往上爬,抱大腿自然是优先考虑这些才会有前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