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超级运营术,内容运营(4)

超级运营术,内容运营(4)

作者: 标新立异的狗先森 | 来源:发表于2018-03-23 12:54 被阅读24次

    6.PUSH推送

    PUSH推送只是一个普通的功能,每个APP都可以有。发或不发,给谁发或发什么,都是运营人员可控的。但这个功能好像有魔力,让用过它的人欲罢不能。因为PUSH是产品直达用户的最近通道,可以让用户在无意愿、无场景的情况下启动APP,是快速提升产品数据的捷径。

    所以,对于PUSH资源的管控,甚至比文案和内容本身更重要。如果肆无忌惮的使用PUSH,会伤害用户体验,APP也会被卸载。

    一般情况下,PUSH属于内容运营的工作范畴,所以这里用一个小节来讲讲我的看法。

    ①完全精准的PUSH推送是不存在的

    很多朋友说,他们可以按照用户特征、操作行为、内容分类等纬度,做精准化PUSH。听起来这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但实际上不可能做到完全精准,肯定会有一定量级的无关用户被覆盖,因为用户的状况太复杂、太不可控了。

    即使每天用Keep的用户,也有可能被提醒健身的PUSH打扰,因为用户的作息时间很多时候并不是那么规律。

    即使是一个十几年的曼联球迷,也不一定喜欢虎扑在比赛过程中,不断PUSH进球消息,因为这时候他很可能在看直播。

    即使推送的逻辑再清晰,人群再细分,也会打扰到用户。所以,只能努力去寻找产品收益与用户体验之间的临界点,在用户可以忍受的范围内,提升产品的收益。

    ②让每条PUSH都有点追求

    不管什么类型的APP,都在盲目追热点,跟风使用网络热词做文案,所以我们看到一个个使劲浑身力气的标题党,去推送已经烂大街的话题,内容却毫无创意。

    我反对PUSH这样的内容,对产品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从产品收益的角度出发,PUSH应该体现自己的特点,要有独特且符合产品定位的观点,这就是我说的「有点追求」。

    毫无差异化的PUSH用户不会买账,还会降低产品的美誉度,甚至被卸载,这个损失是非常大的。或许正是因为只看到PUSH的拉动效果,但看不到PUSH导致的卸载数据,所以才让大家这么无所顾忌。

    ③由高level员工掌管PUSH资源

    对于PUSH来说,不仅标题和内容是重要的,频率、数量、时间点等因素也非常关键。所以,只有加强对PUSH资源的管控,才能将整体效果最大化。

    但是如果让一名普通员工负责PUSH资源的管控,可能会因为视角和信息量不够,做出不合理的判断;也有可能因为其他同事或上级施加压力,而被迫顺从。

    如果换成一名高level员工负责,如经理或总监,那么对项目的把控会更到位,接收到的信息更全面,更有利于做出更合理的决策,也完全有能力承担更大的压力。

    7.不能量化的收益也是有价值的

    运营是以目标为导向的,是以数据为衡量效果的依据。对于社区来说,策划有奖活动,收益是社区活跃度,衡量数据是互动量;对于电商来说,包装爆款活动,收益是店铺流量和品牌,衡量数据是成交量。反之,如果运营措施不能带来直接的、可量化的收益,那么这件事就没有价值,就可以不做。

    大多数情况是这样的,大部分团队也是这样判断和执行的。但是运营还是会做一些没有直接和量化收益的事,有的是维持产品正常运转而必须做的,逃也逃不掉;有的是主观认为有价值,但却又很难论证。

    这样的难题一般都出现在内容运营的工作中,举三个例子:

    ①启动图。很多APP都会做启动图的运营策划,从而达到活动宣传、资源置换、售卖变现、传输产品调性的作用。每天做出一张符合产品调性的启动图,需要持续投入人力,但却无法给出量化的收益。

    ②内容带动交易。很多电商或交易类产品,不再是赤裸裸的卖货了,而是通过优质内容辅助用户做消费决策。在这个模式下,对内容质量的要求很高,靠UGC和PGC是达不到要求的,只能依赖官方策划产出,但却没办法区分哪些交易是通过内容带来的。

    ③内容填充。简单的说,是指运营人员手动填充内容或规范化整合。这里的内容是多样化的,可分为文字、图片、视频等,应用在社区、音乐、电影等类型的产品。没有这些内容,产品就无法传达自己的定位和调性,也就没了灵魂,但却无法量化每条内容能带来多少用户。

    以上案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运营的效果无法量化,并且对于产品的最终指标没有直接的拉动作用。

    运营做的事或多或少都有价值,但关键是有时不能直接和量化价值,也就是说不清有什么用。比如,在公司每上一天班,就可以拿到一天的薪水。有薪水是上班的直接收益,薪水的数字就是量化收益。「直接」代表了前后两者的因果关系,量化是指可用数字来表达。

    假设运营的目标是提升产品的DAU,所以做了「每日1元抢购」的活动,从而带动DAU的提升。在这里,目标是做活动的原因,而活动也促成的目标的达成,两者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而且最终对DAU的提升效果,是可以量化的。

    还是这个案例。为了提升DAU,还可以在各大应用市场做付费推广,从而带动新增激活,只要保证留存不变,就可以带动DAU的提升。这个运营措施对最终目标有间接提升,因果关系也清晰,逻辑顺序是A(运营措施是付费推广)→B(实现路径是新增激活)→C(最终目标是DAU)。

    综上所述,没有直接量化的收益,叫做隐性收益;反之,就是显性收益。内容运营带来的收益很多时候都属于隐性的,下面用三类案例来说明。

    案例一:图片类

    1.启动图

    上文提到,启动图的常见玩法是:活动宣传、资源置换、售卖变现、传输产品调性。前三种情况,只是把启动图当做资源位,本身重在管理而不是运营;最后一种情况是内容运营应该做的事,很多产品在这方面做的都很好,下面举几个例子。

    ①网易新闻

    请了闾丘露薇、冯仑、吴晓波等人,各用一句话来传递网易新闻「有态度」的品牌。

    这是在面对「巴黎恐怖袭击」这样的大事件时,网易新闻做出的响应。以人文关怀的角度,去传递产品的品牌形象。

    ②咸鱼

    咸鱼在科比告别赛当天做的启动图,文案是「永远和你在一起」。意思是虽然科比不在球场上了,但我们还在。虽说不是特别贴切,但至少把热点和产品结合起来了,能看出运营是有策略的。

    ③回家吃饭

    运营可以结合的点,不仅包括巴黎恐怖袭击和科比退役这样的大事件,还包括各种节日,甚至「回家吃饭」利用的节气。

    ④UC浏览器

    经历过高考的你,看到这个文艺范儿十足的启动页,应该会对这个浏览器留下很深的印象吧。

    ⑤猫眼电影

    猫眼每天都会推出一张启动图,内容是电影海报+一句话文案,负责这件事的内容运营,是一位有几千部观影量并且有审美追求的同学。

    持续运营一段时间后,在社交平台上就能看到这样的称赞:

    从这些反馈可以看出,用户会关注和喜欢这三秒钟的细节,甚至有人说,每天打开一次猫眼电影就是为了看启动图。这就相当于一个文艺版的签到功能,属于非常典型的隐性收益。

    2.背景图

    ⑥天气通

    天气通的背景图片都很美,而且可以根据用户所在的地理位置,展现附近的标志性建筑。

    背景图片肯定不会自己爬到APP上,天气通通过外部合作和用户作品招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优质图片资源。所以,这是运营措施带来的收益。

    ⑦700bike

    这个骑行类APP的背景图也是由运营负责的,包括图片的选取和文案。也会根据情况,上线节日或活动相关的背景图。这个案例与天气通的类似,就不展开了。

    3.头像

    ⑧在行

    想知道页面上的头像有多重要吗,可以看看下面这两个案例。「在行」走的是专业路线,在互联网上更多依赖直观的感受。比如,给力的文字描述,或者专业感十足的照片。

    从上图可看出,照片是有固定的规范的,比如正面和半身近照等。为了执行这样的规范,在行专门请摄影师给行家免费拍照。只有参加拍照的行家,才能上推荐位。

    ⑨百度知道

    再看百度知道的效果。同样是打专业牌,只因为头像就让效果大打折扣,没能达到最终预期。

    案例二:内容带动交易

    如果只是卖货,拼的是商品和价格,在这个领域里大多数商家都没有核心竞争力,最典型的就是海淘。所以,很多海淘产品都开始做内容运营,希望以此能带动交易,并且与其他竞品差异化。

    核心策略是通过内容赋予商品更多的意义,比如传达情怀或讲感人的故事等,给用户更多消费的理由,不只是比价。在执行中,需要分别有人负责内容和交易。交易方向的收益很清晰,就是交易额或利润,但内容运营就很难衡量收益了。

    如果页面UV高,可能是因为商品价格便宜,有吸引力,不一定是内容的带动,甚至用户根本没看内容。如果页面UV低,可能是因为商品没有吸引力,但有可能也被认为是内容做的不够出彩。简单的说,内容对交易到底有多少直接影响,是无法衡量的。下面两个案例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⑩礼物说

    这类案例很常见,随便打开一个购物类APP就能看到。内容的价值为用户提供更多的购买理由,转化更多的交易用户,所以需要不断推出优质的内容策划。

    案例三:内容填充

    在某种情况下,需要由运营人工填充或编辑内容,完成产品的内容建设。但是投入的运营人力对产品带来的收益,是无法量化的。

    ⑪猫眼电影

    电影类APP的电影信息可以通过抓取或合作引入,但要做到专业、规范、有特色,就一定要通过运营的加工。下图是《X战警》在四个电影APP中的演员列表,对比视角效果,可以明显看出第一个更规范更整齐,整体效果最好。再看其他三个,有半身照也有大头照,而且面部在照片中的位置有高有低,这样就显得很乱。

    第一个演员列表来自猫眼电影。为了达成这个效果,持续投入一定数量的人力,去搜集和处理照片,使得每张照片都能满足要求。虽然这件事不能从数据上衡量效果,但是对用户体验有显而易见的提升,所以还是有价值的。

    ⑫网易云音乐

    对于音乐类APP来说也一样。为了保证曲目归类的合理性,很多音乐APP聘请音乐专业的学生去给每一条曲目打标签。这样做的收益是,推荐给用户的音乐会更精准,这是用户体验的核心环节。

    看完以上12个的案例,相信对「隐性收益」价值的理解会更深,可以得出这三点结论:

    1.隐性收益是有价值的

    数据不是衡量运营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而是主观判断的工具。绝不能因为从数据上得不出结论,就认为这件事没价值。对数据的依赖要适度,要分场景。单纯围绕数据去做决策,很容易跑偏,也可能会丧失一些很好的机会。

    人类智慧才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单纯只看「数」不信「人」,就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只要我们认为决策合理且有收益,就不需要死板的论证过程。所以,隐性收益也是收益,是有价值的。

    2.决策是关键环节

    虽然主观判断是重要且有价值的,但前提是有能力做出合理的决策。在做主观判断时,一般没有成功经验,也毫无规律可循,完全依赖决策者个人素质,也会受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即使决策者有宽阔的视野、丰富的经验、敏锐的思维,也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

    所以,运营在决策时,要有试错的心理准备,有承受失败的胸怀,最重要的是有及时调整和止损的能力。

    3.追求更好的效果和体验

    为了保证隐性收益的存在,就必须杜绝急功近利或唯kpi的做法,与更多有追求的员工一起工作,保持相对宽松和自由的团队氛围。

    隐性收益相关的事,一般不是在维护基础工作,而是去追求更好的效果和体验。比如启动图,完全可以不花费这么多时间去策划,也不影响用户使用核心功能;再比如电影库,即使不做故事背景、幕后花絮、经典台词、电影原声等,也不影响用户查询信息。但是,只要做了这些事,就可以把产品体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如果一味追求显性收益,只顾盯着自己的KPI,就可能出现大家各扫门前雪,而不去积极探索的情况。这种不思进取的风气,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是非常可怕的。

    8.内容运营中的所有为和有所不为

    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人的原则,清楚的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比如:

    有朋友来借钱,你的原则是救急不救穷,否则说破天也没用。

    你做事习惯有头有尾,遇到再大困难都要克服,必须把事做完。

    在公司开会时,其他人都和你的看法不一样,但你仍在坚持。

    这些原则,让我们成为性格各异的、完整的人。做内容运营和做人是一样的,必须要有原则,才能赋予产品灵魂,而不是内容填充者。因为用户只有感受到产品的灵魂,才有可能认可和记住这个产品。

    反之,如果内容运营做的无原则、无节操、无底线,盲目跟风追热点,产品就会变的品牌形象不清晰、没有用户氛围、没有调性的无魂之物,没有任何关注和使用的价值。这也是很多产品看似做了很多事,但始终没有做起来的重要原因。

    想要在内容运营中坚守原则,一定要做到所为而有所不为。就像做人一样,选择做哪件事、从什么角度做、做给谁看,不同的选择带来的结果是有本质区别的。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就是这个选择的过程。

    依据什么去选择,肯定没有明确的执行规范。大概的思路是,从产品和内容的定位,延伸出想传递的内容调性和三观,举例来说:

    当时在电影圈里有一个热点事件,《百鸟朝凤》的制片人方励下跪求支持。这件事极具争议,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作为运营,怎么看待这件事,就决定了采取什么样角度和运营措施。毕竟在此之前,并没有对应的方法论教你如何应对,没有匹配的案例去效仿。

    我认可这个观点:电影与下跪是无关的两件事,不能因为方励下跪,就去看他的电影,这两者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希望票房好,就应该做好电影本身的那些事,如制片、发行、营销、售票。

    如果该做的都做了,但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导致排片少、票房差,这是中国电影的现状导致,暂时肯定无法解决。下跪不应该是提升票房的办法,这是道德绑架。

    假设我们喊着支持国产文艺片,支持方励这个做法,都去看《百鸟朝凤》。那么下次一定还会有其他人来效仿。到时候中国电影就不是拼质量,而是拼膝盖,变成了恶性循环。

    果不其然,方励下跪几天后,效仿的人就出现了(图)。之前支持方励的朋友,要不要也支持这位朋友呢。

    这个观点的正确与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个观点建立在三观正,且有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人云亦云。

    如果依照这个观点,运营策略就是保证及时报道,但绝不支持,以中立的角度引导用户参与讨论。举几个媒体的报道,可以看出大家的态度。

    人民日报明确表示反对:

    这是三个支持的声音:

    这个是理智或中立的观点:

    虽然这个只是媒体相关的案例,但也适用于互联网的内容运营领域。这个例子说明,运营人员对于这件事的态度不同,做出的事就不同。希望运营从业者都能有精神层面的追求,不要只盯着KPI,去做一些短视且很low的事。就像做人一样,即使这次占便宜了,但是长期来看反而是有害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超级运营术,内容运营(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qtx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