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刚刚凌晨四点。可是醒来已经至少一个小时了吧?半夜醒来,脑海里一直在过电影似的过滤昨天下午读书节闭幕式上孩子们阅读叙事。
孩子们展示得完美成功无可挑剔:九分钟的展示里面,19位同学轮番上场,全体同学从开始到中间到最后有四次的集体诵读,从没有出现一点儿卡顿的现象;19个同学轮番出场,可用的话筒只有六个,孩子们传递提前到位,孩子们的配合相当默契;19位同学轮番出场,人人优雅,队形灵动,变化自然有序;每一个孩子的发音都是来自胸腔,句句饱含真情,字字如听众之心;52个同学,无论台上台下,目光一致地集中在事先说好的位置,人人站如松……孩子们通过个人的讲述,完美地展示了我们一年来的阅读历程:从阅读目标到阅读书目的来历,到阅读历程,再阅读成效,阅读推广,在起承转合中,孩子们破茧成蝶。孩子们台上展示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孩子的表现,都是无可挑剔!
而这个叙事从上个周五我的思路成稿,周末孩子们自主完善,到这个周一两节课每个角色的敲定,到昨天下午的完美展示,正好一个星期。彻底被孩子们兴奋到了 ——事实再一次证明,我的“自主管理”的培养见成效了。细细回味,兴奋中更深感欣慰,还有更多的佩服——孩子们的潜能是无限的,作为教育人,我们应该无限相信孩子;给孩子们一个舞台,他一定会还我们一个兴奋。这帮孩子在三四年级的时候是体育活跃分子,在这个五年级,他们却是浑身散发着书香气的绅士淑女:孩子们随老师!
盘点整个过程,成功源于以下几点:
搭建“我能胜任”的舞台,充分尊重孩子们的自主,充分信任孩子们的潜能,有明确的规则做保障。这次展示从文稿的撰写到角色的敲定到课件的制作,大多数都是孩子完成的,每一个角色的敲定,都是由孩子们完成的,彩排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孩子们内动力。而我真的就做了我该做的“导”的工作。
文稿制作:我的事情我做主。上个周五下午,我用两节课的时间,完成了文稿的整体设计:我要起承转合的模式把文稿分成了五部分。文稿的启与合部分敲定,承与转处只理了主线理,里面设置了多个角色而文稿是空白的。我告诉孩子们,谁想上台展示,谁就来完成其中的文稿。周日下午,十几个孩子按时发来了他们的稿子,我是复制粘贴稍作修改,文稿就完成了。在课件制作中,我给了孩子们固定的模板,并完成了启与合的部分;里面属于谁的角色,谁来完成,要求图文结合,字体字号字色与给定的协调。孩子们按时完成,虽然简陋。接到他们的初稿,我再把任务分下去:谁愿意整合完成终稿?是班长!因为脚受伤她不能上台,原本遗憾的她,此时牢牢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做课件、播放课件,深度参与到了叙事之中。我们的事情我们做主,孩子们用行动全情投入!
角色选拔:机会就在自己手中。周一上午两节课,我们捋了一遍稿子,敲定了所有角色,而每一个角色的选择机会都带孩子们,19个个人展示角色,我没有指定任何人。这两节课,我们的收获不仅仅是敲定了角色,更重要的是在角色的选拔过程中,孩子们的叙事朗诵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在我的一再引导调动下,每一个角色往往会出现三五个孩子来PK,我给他们每人读1到2遍的机会,让孩子们来评判谁最适合。评委的评价很关键:你选谁?为什么?小评审们的评价语当时就把我惊到了——他的声音很自信,节奏很稳,重点突出,抑扬顿挫,口齿清楚,字字入耳,情感饱满……这位同学口齿不是很清楚,老是吞音;这位同学不够自信大方,节奏不稳;这位同学站起来时身子老是晃,不够稳重;这位同学表情太紧张……这是孩子们的评价,成功竞选的同学立刻就做到了像孩子们的评价一样;还被PK掉的同学,在下一轮中立刻就在失败中站起,读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两节课结束,我发自内心地评价:这是两节课是专业的朗读指导培训课,而培训专家就是孩子们!如果我聘请一位朗诵专家来指导,效果绝对比不上这两节课!原本文稿中并没有太多的角色,可孩子们的热情改变了我,我继续增加角色,只要你愿意,我就给你机会,最终连班中那个吊儿郎当的小杨同学也争取到了机会,当他站在台上展示的时候,几位任课老师都惊讶的不得了。这次角色的敲定,孩子们充分认识到机会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叙事排练,规则意识充分激发。我和孩子们的排练只有两节课。九分钟的稿子一节课,我们只能练到两遍。练习时时间的计算由戴手表的孩子完成:小严同学,能够在我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把重复的时间给暂停掉,让我敬佩!第二节再来练习,我要求孩子们必须脱稿,孩子们就做到了,这是我平时“最强大脑训练”的结果!( 日常的课文朗读背诵方面,我的要求就是事不过三,读过两遍,第三遍就需要看着老师来背诵。日久天长,孩子们有了这个意识,记忆的效果也越来越好。)这次台上孩子们熟练精准的表现,功夫就在这日常的训练。训练中,孩子们严格要求自己,哪位若是出现不该有的失误,连续两次,角色就会被淘汰掉了:期间小彭同学失去了机会,又在努力改正中抓住了机会;而小卢同学就彻底失去了一个机会。因为开始都不投入,女主给我严肃地点名一次。后来排练就做到了入情入境。遵守规则,才能高效的做好事情,本来深入的认识到了这一点。
话筒定位,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在初赛之前,我们到了主席台进行彩排。只有六个话筒,而有三组是超过十人的。第一遍走台第一组展示,话筒木呆呆地在开始的同学手里。我只提示了一句:话筒要提前一个人到位,第二组时话筒真的就做到了提前到,而且只有一个同学是在台上移动较大的距离找话筒,再给他们提示之后,话筒的传递就悄然有序!孩子们的潜能远远超过我们大人,这让我无比的惊叹,更是羡慕!其实,在这次展,孩子们但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细节表现,都体现了这一点。
细细回顾也真正发现了教育的规律: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充分信任孩子的能力,放心的把舞台给他们,他们一定会还你精彩!昨天下午展示中,老大边欣赏边不住地赞叹,并惊讶地问我什么时候拍出来这么好的节目?我告诉她经过,她也被惊讶到了!
令我最兴奋的,是我在培养孩子们自主方面取得了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