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一梦千秋

作者: LShujie | 来源:发表于2019-08-04 16:52 被阅读3次

    《红楼梦》结局时仿佛在一片死寂中闪出一丝希望,贾政袭爵,兰桂齐芳。

    但抛开高鹗本人的情感倾向,我们大概可以说,《红楼梦》其实彻头彻尾是一个悲情故事,无论是人物、爱情、家族还是社会,绚烂之下都是注定的灰暗。

    曹雪芹创作这样的作品,不同于过往的作品展现的较为狭隘的主题思想,而把尖锐的目光直接锁在了封建社会。

    不是讴歌、不是如同李贽那样的叛逆,却选择展现一个巨大的家族没落史来表达自己的批判,我相信这与他自己的身世背景是离不开的。所以这本小说的悲情基调大概就是来源于曹氏的悲剧。

    看这本书之前,对曹雪芹的经历有所了解,进而在读书时像是看到了一个又一个悲剧,便想,这何尝不是他和着泪水的呐喊呢。

    如果从小清贫抑或富贵一生,我想这本小说表现的艺术力至少会少一半,或者说其存在可能性本身就不大。

    可以说,正是由于从锦衣玉食中突然坠落污泥市井中这一番巨大的反差,冲击了他对人生、对社会最初的价值理解。所以才诞生了这近乎自传性质的小说。

    我想,批阅十载的曹雪芹或许一边写一边也会有一丝苦笑,毕竟他的生命熔铸进了这本小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挺着病躯坚持创作。

    另一方面,当我们第二遍阅读这本书时,我们更会发现其实悲剧的出现并不意外,或可以说注定是要出现的。

    刚开篇甄士隐的故事时一名跛足道人唱“好了歌”及其注解可以说是全文的一个概括。

    这可谓“到头来都是为别人做嫁衣裳”,又及关于人物命运的判词,可以说是艺术性的情节表达,其中“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更是一个暗示,从这点上来说,其实最终的兰桂齐芳倒显得多余了。

    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是红楼梦的经典情节。

    而这个人物的设置更能让我们冷眼看到这个家族的状况,第一次以刘姥姥之眼介绍贾府,而二进大观园就是所谓的钟鸣鼎盛之时,我们知道鼎盛的状况是暂时的。

    但从那段情节中我们确也真正感受到了封建家族所能到达的极致奢华。

    然而就全文来说,这里更像是与大厦将倾的颓境形成对比,极盛极衰中揭露这个家族长期的腐化,如果说前期的贾琏偷情,王熙凤弄权只是个镜头,那么镜头背后的焦大嘴中的荒唐当真使得家族毁坏。

    纨绔子弟不肖无双来掌握这个家族,家族又如何能够长久呢?

    或者我们说宝玉黛玉宝钗等是纯粹的牺牲者,那么事实呢,看似无辜的悲剧该归咎何处?

    这里便涉及到了封建社会的问题宝钗纯粹的封建社会的守旧牺牲品,她理家的才华无可挑剔,但封建淑女要求她不闻不问,难道贾府的腐败她看不见,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其次,宝玉黛玉更不必说,完全是不管柴米油盐,生活在家族的大伞下,可以说,家族的式微必然导致他们悲惨的结局。

    就他们三人之间的爱情纠葛来看,也何尝不是社会的牺牲品,在门第排场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自由爱情的强烈冲突,也是体现曹雪芹个人思想与社会的格格不入,因此他抗争,但事实结果只能是一出悲剧。

    佛道思想在小说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开篇即出现的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始终在一些特殊时刻给事情带来转机,包括甄士隐跟了疯道士、贾宝玉遁入佛门,这都是理想境界的一种开悟。

    或许更可以说是在现实中无可奈何乃至无能为力之下所选择的归宿,我觉得或许可以把它理解成为一种逃离,一种有到无。

    刚开篇是就有情僧出现,所谓“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所以才有种种发展最终却也遁入虚空。

    但曹雪芹对佛道的看法并非单纯倾向,从智能儿所说“我早点能离开这里才好呢”,以及王夫人信仰佛道所呈现的种种虚伪或者铁槛寺的尼姑种种行为。

    所以这说明不是真正悟出来的佛道经受封建思想或者社会的污染仍然是同社会一样灰暗的存在。

    红楼梦是一本宏伟巨著,不必说其中多少人物、多少描写、多少伏笔铺陈,其中如同鸳鸯、金钏儿等人的命运都是受家族左右下的悲剧。或许个人有个人的不同,但想必都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鸳鸯的魂魄在跟秦可卿交谈后也是看破了一切,跟着秦可卿而去。

    我们说物极必反,贾史王薛的没落正印证了这个道理,可以说这篇小说的复杂性远远大过我的理解,所以自传世以来一直有学者兢兢业业地对每一个地方考证研究,即所谓的“红学”。

    而其中人物命运、人事兴衰也使学者乐此不疲。抛开艺术性的魅力,单单就这种兴衰中,我们看到的是个人、是家族,但反映的是社会、是思想。或许他已经敏锐地意识到这种社会形态或者说制度必将由内部的腐朽走向没落。

    表面上一切都是登记在册,命由天定,但我们看到了种种反抗、种种斗争,或许我们可以理解这正是曹雪芹的反抗。

    但当我们意识到作用的微乎其微,那么这种斗争的意义就不单纯是为了反抗而斗争,大概是为了让我们通过这根管来窥见未来的倾覆,作为一种前奏,也是使这个社会坍塌时也是犹如这个家族,不是毫无征兆的。

    还有一个经典情节让我印象深刻,大雪纷飞中宝玉披着大红猩猩毡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作为与尘世的告别,与封建羁绊的告别,不知怎么的,看地我莫名的一阵心酸。

    后来宝玉的种种疯傻表现,实际上,或许是不堪这种生活,理想爱情破灭后的绝望。

    最终宝玉还是参加了科考,算是慰藉了整个家族的期望,而他自己也算是于家庭于社会再无拖欠,走向当初玩笑般的一句话,“你若死了,我便出家当和尚去”。

    这本书永远不会让人去透彻解读,因此每个人每一遍总能看到不同的东西。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鲁迅先生讽刺某些人的认识只局限于单个方面,我想,客观全面地就其中一些问题做一些研究也是挺有意义的,毕竟它也算是一幅社会画卷。

    人事兴衰的纠纠葛葛也是这本小说吸引人的一大亮点,或许也将是谈不完的话题。红楼梦当真犹如红楼一梦,兴衰中是辛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楼梦,一梦千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qyy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