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得知心理边界概念是在若干年前,我和伙伴交换扮演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当时来访者提到亲身遭遇的一则故事,故事细节在此隐去,大致内容是她当时拒绝了朋友的某个请求,朋友对此生气并且在朋友圈发牢骚,来访者看到朋友的抱怨之后很生气,另一方内心又不断得给自己的行为给出其合理的解释;督导老师在看了咨询的逐字稿后特意提到来访者不断给自己行为给予解释的行为,其实隐含着她的一种愧疚的情绪。
就好像我同事跟我分享的某个生活场景:当她回到家,发现14岁的孩子把客厅的搞得乱七八糟,该放在垃圾桶的杂物放在沙发上、丢在地上,她看着闹心忍不住就破口说落儿子,儿子受不了责骂,也会顶嘴辩驳。同事事后回忆也许可以有另一种表达方式,但她做不到,她做不到之后竟然也有些自责。根据督导老师的观点,这种自责和此前来访者隐含的愧疚都指向一个问题就是他们的心理边界不清。
什么是心理边界呢?这个问题在我这搁了很久,我没有努力地去寻觅这个答案。最近一次是二年前,我碰到一个资深的心理咨询师,她属于精神分析流派。某次课程也提到了心理边界这个概念,她并没有对此下定义。课程结束后,我请教她一个问题,“刚才同学分享的案例,女儿与母亲的关系非常紧张,女儿不满母亲的各种指责和甚至在我们常人看来无理的说法,您说女儿的表现是一种心理边界模糊的表现,那心理边界清晰应该是怎么样的?”我记得老师说,“心理边界清晰的表现应该是女儿不会受其母亲的责骂而影响行为,比如她也回击母亲,甚至用离家的方式报复母亲。她应该明白母亲得对她自己的情绪、行为负责,而女儿应对自己的情绪、行为负责,所以女儿不会采用攻击的方式,而是接纳。”可这真的不容易做到!我对心理边界的探索又再次搁置。
几周前,我在古典《超级个体》专栏里再次看到“心理边界”概念,他用一周的时间讨论什么是心理边界、掌控心理边界的重要性、如何建立心理边界。基于他的分享,我再次去接触“心理边界。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它。
心理边界的概念(维基百科定义为个人边界“Personal boundaries”):个人创造的边界,通过这个边界,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合理的、安全的和被允许的行为,以及当别人越界时,自己改如何回应。
试着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看看你是否缺乏心理边界:
1、你是不是与别人不容易建立起亲密关系?
我的理解:边界不清,一种是你容易受到别人的侵犯,一种是你很容易侵犯到别人,掌握不了分寸,建立或维持亲密关系往往很难。
2、你发现做决定对你来说是个挑战?
我的理解:没有建立边界的人,其实不清楚自己的该坚持的原则在哪里,所以往往觉得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3、你真的真的非常讨厌自己让别人失望?
我的理解:往往发生的状况是为了不让人失望去做了其实你不愿意去做的事)
4、不安和焦虑是不是经常出现?
我的理解:主动攻击或者被动受击,不安和焦虑往往伴随攻击而出现。
5、你隐隐地觉得别人对你并不尊重?
我的理解:一个不知道如何说拒绝的人,别人会利用你的弱点,甚至心底有一份轻视;
6、你是不是经常被人被动得攻击?
我的理解:边界不清,就是你的弱点,弱点往往最容易被人看见,被人攻击。
7、你经常怀疑现在的你是不是真实的自己?
我的理解:没有建立起边界,你的自我也不完整,你放弃你想坚持的,你坚持你心底排斥的,现实与内心的冲撞会让你怀疑什么才是真的你?
8、你有没有发现你隐藏的恐惧是被他人拒绝或者抛弃?
我的理解:边界不清的人往往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担心别人不喜欢你,排斥你,远离你,他为了赢得别人的喜欢,就容易成全别人,牺牲自己,其实他内心深处最大的恐惧是被人拒绝、被人抛弃。
……
古典:重建心理边界的三招
第一招:看破攻击
识别攻击的三种方式:1利用你的愧疚心(我是你妈啊,你竟然反抗妈妈,你一点都不孝!);2利用你的羞耻心(撒泼打滚忍不了,于是不得不息事宁人);3利用你的恐惧(你若不同意,你会失去一段关系,失去一个人)。
心理边界清晰的人:面对被动攻击,往往看破但不说破。
第二招:区分伤害
伤和害有区别,古典,“像拔牙会伤到我们,但不会害我们;吃糖不会伤,但是吃多了却是害”。你有清晰的界限,懂得取舍,短期会有不适、不和谐的阶段,但长期反而会让别人更尊重你。
第三招:重建边界,关键:温柔地拒绝。
古典:比如,你是“北漂”,电话中你爸妈又一次提出让你回老家来工作,你可以这么回答: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好(肯定对方的动机);但是,北京确实机会多,现在自己又在事业的上升期(说明现状);这样好不好,我们先过两三年再说,一方面等等家乡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看北京的机会,如果好的话,也可以把你们接过来啊(替代方案)。
心理边界从幼年时开始渐渐养成,若要重建也需要一段长长的过程。重建边界,逐渐确立自己的原则,保持对边界的觉察,勇敢地说“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