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学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变化更大,需要做更多的准备。 为了缓解情绪,就想忙里偷闲读读“闲”书,让自己安定下来。
台湾著名教授赵玲玲写的那本书一直在脑中出现,因为搬家的缘故,需颇费周折地在书堆里寻找。结果要看的书没有找到,却翻出了好几本几年前读过,现在想重读的书,《跨越中英两国的教育机智》就是其中一本,捧在手里,迫不及待地读下去。夜深了,戴着老花镜,看书时间长了眼睛很痛,仍然不舍得放下,合上眼睛稍微休息继续阅读与思考。这本书,诗性的语言充满了哲思,陶继新先生的提示与解读,让老眯的话语变得更贴近生活,又有很强的启发性,关乎生命,关乎灵魂。
1. “人活着,最重的负担是爱,最大的麻烦是知识。”
或许当初对这句话理解不深,没有多少印象。今天读来,却是这样的有触动。因为对父母的爱,才有了思念、牵挂、劝解,不厌其烦的重复着他们早年的故事,为了他们能与这个世界“和解”而颇费心思。因而也懂得了“孝者,色难也”的真谛。因为对事业的爱,才有了几十年不离不弃不懈怠,听党话克服困难不惧得罪小人,担当责任劝亲朋坚持原则明大义,起早贪黑带队伍搞创新为了师生。因为对这个世界的爱,才不断地感受这个世界的冷暖与情深,对自己说“不管我们命运如何艰难,都要心怀感恩”,才有了“看破红尘爱红尘”的勇气与达观,才不断修炼自己,不断向书本寻找灵魂的安顿。
所罗门王《传道书》有言:加赠知识,就加赠忧伤。怎么理解这句话呢?知识到底是什么?至今学术界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百度百科上说,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未来简史》中说,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是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知识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陶继新先生说“无论有知识的人多有思想,有思想的人多能思考问题,很多问题还是无法破解,所以,就形成了麻烦。”综上所述,我好像有点儿懂了,但是我却属愚钝,还是似懂非懂。可有个深切的感受“学习知识越多,头脑中的疑问也越多”。
2.“离开家,寻找故乡”
我们常说的乡愁,到底是思念什么?是生于兹长于兹的地方,还是当时已经找不回去的自己?
真的,小时候感觉很多事情都是永恒的。比如院内的枣树、母亲汗水浸透的衣背、奶奶炕尾头的纺车……记得每年春天青黄不接的季节,饭点儿时间,大门口就会有“大娘,给点吃的吧。”的讨饭声,父母总会第一时间让孩子们拿着食物送出去。夏天下大雨的时候,村南边的泥湾里,蛙声会彻夜响起。秋天,孩子们拿上缝衣针去杨树林串落叶,回来把串成的落叶挂在门框上,不忘比一比,谁串的串儿更长。冬天,不管天气有多凉,我们起早贪黑的在堂屋地上编席,父亲骑车赶集卖席子的身影。
这一切永远定格在了那个时代。从小很多时候就傻傻地想:天边在哪里?天的外面是什么?死去的人都去了哪里?我在出生之前到底是谁?现在知道了,这是关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千古难题,一旦上升到了哲学层面的问题,就是无解的问题。
我自己都在想,我到底该不该想这些问题呢?后来又觉得, 看似“无用之用”的问题,却是人一辈子的根本问题。说到根本问题,推荐大家看看普鲁斯特问卷,用这个问卷拷问一下自己的心灵,一定大有收获。
今天先到这里吧,眼睛又开始疼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