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追《梦华录》,新剧集中,有这样一段剧情,三姐妹开的茶坊招了一个新店员招娣,招娣不知道陈廉跟茶坊的渊源,并且他们之间结有梁子,因此对陈廉非常不客气。茶坊东家之一孙三娘对招娣在这里有一番教导,我们来看一下:
三娘首先呵止了招娣,教育他对陈廉要尊重,并支开她去别的地方干活,这样既维护了顾客加恩人陈廉的面子,也避免了冲突的进一步激化。陈廉对三娘很感激,说“还是三娘姐对我好”,三娘顺势支开陈廉,让他帮着去跑趟腿。陈廉离开后,三娘迅速找到招娣安抚招娣。招娣还是一个小孩,觉得自己受了委屈,三娘不帮自己,竟然帮一个外人,摆张臭脸,情绪不佳。接下来我们来看三娘的非暴力沟通模式——“生气啦,怪我刚才帮他不帮你啊”,首先轻声软语共情招娣;接下来解释自己这么做的原因“你是我们茶坊自己的人,他是个客人外人”,这样做是为了顾全客人的面子,维护茶坊的利益;之后跟招娣介绍陈廉这个人,先摆他的不是,个性皮、僵,嘴上不饶人,进一步共情招娣,你生气是有情可原的,之后告诉招娣茶坊和陈廉之间的渊源,咱小院是他借的,你屋子里的新东西是他置办的,他与茶坊与个人都是有恩的,并且置办东西也是在你们接下量子之后,人不计前嫌,虽然嘴坏,人还是不错的。
这个时候,招娣其实心里头已经有数了,但是,小孩嘛,总有那么一点任性,她还是倔强的昂着头,人的防御机制,死不认错哈。三娘继续教导招娣,你看,真实情况是这样的,以后你见着人家就不要针尖对麦芒了。这场景,像不像家长在教导孩子对训斥了他的长辈有礼貌?
到这里,招娣服软了,表示听进去了三娘的话,但是语气却并没有软“那我以后敬他如瘟神,躲着他行了吧!”。这个态表的显然不能让三娘满意,这么苦口婆心的教导,可不是为了恶化他们之间的关系,三娘嗔怪道“你这孩子怎么不懂人情世故呢?”。招娣从这句话里可是听出了责怪,“三娘姐那么懂人情世故,你儿子还不是不认你!”,这一句顶撞直接戳了三娘的肺管子。
这个场景老母亲们恐怕非常熟悉,苦口婆心字斟句酌循循善诱,熊孩子却总不能理解老母亲的苦心,一句话不爱听就出言顶撞直戳老母亲肺管子,气的老母亲一口老血几乎就要吐出来。
孙三娘,主角宋盼儿的好闺蜜加创业伙伴。在老家钱塘时,是一个以鸡娃为使命,希望孩子读书得功名给自己挣上凤冠霞帔的人。剧集一开始,三娘是棍棒教育,一发现孩子不好好读书逃学偷懒就爆碳一般,举手就打张口就骂。然鹅,现实让三娘的这种教子模式熄了火。三娘前夫出轨有钱寡妇,给三娘写下了休书,这时候三娘没有认命,坚持抗争不在休书上按手印,是儿子的背叛让她彻底失去了反抗的力量,儿子宁愿跟着寡妇,不再认这个逼他读书的亲娘。为此,三娘一度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而投河自尽,后背宋盼儿救起,一起漂泊到了东京。这是三娘心中血淋淋的一道伤啊,无论时间过去多久都不会愈合,扯一扯都能痛掉半条命啊。
招娣这个口不择言的熊孩子,真是祸从口出啊,瞬时知道自己错了,连忙道歉。一提到儿子,三娘整个人都瞬间落寞下来,眼神顿时暗淡啊,让人读到伤痛。
当熊孩子的顶撞触到你底线时,你能否控制得住情绪。加下来,我们看被现实鞭笞之后成长起来的孙三娘,她教科书般的情绪管理和沟通模式。
三娘黯然的坐了一会儿,我想她是在安顿自己的情绪。接下来,是对招娣更加真诚的劝导:“人情世故这些,三娘以前也是不懂的,我是吃够了亏,伤透了心,才慢慢懂得一些道理的”。三娘把自己血淋淋的教训,现身说法剖析给招娣听。招娣终于感受到了三娘的不易和真诚,不再情绪化,眼含热泪虚心接受劝解,三娘走近招娣一步,继续谆谆教导“有时候你忍一口气,换一种眼神看待人和事,对自己和别人都是好的”。
到这里,招娣已经被感动,被说服,完全能够听进去三娘的教导,之后和陈廉和好,并且对三娘更是亲近。
看到这段剧情,为三娘的成长速度惊叹,前后对照,真是判若两人。有道是灾难和痛苦使人迅速成长,此时隐忍智慧的三娘,整个人都散发着母性的光辉。
日常生活中,亲子之间,孩子不服气顶撞的情况发生的概率很高,老父亲、母亲被气的要吐血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个时候,稳住情绪,和善和坚定的给予孩子正面的教养,而不陷入情绪当中,被气糊涂口不择言放狠话,既没说服孩子有破坏关系,是我们应该向三娘学习的部分。特别是孩子到了叛逆期,不要奢望孩子心平气和理智对待虚心接受你的说教训诫,要对他这个特殊时期的自我防卫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理解,不追责,充分表达信任和理解,并且自己行动起来给孩子打样板、做示范,以行动影响和感染孩子。孩子的心门靠蛮力是炸不开的,是对方主动为你打开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0259213/9f9dc0bb95161b68.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