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官方介绍)。边际的概念,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国土最初的黄河流域一小片,发展到现在的大公鸡,在历史的每个时刻,国土有固定的面积,面积的边沿就可以理解为边际。以一百平米为一个单位,每扩张一个单位,所耗费的成本,就是国土扩张的边际成本。
每多做一件事,每多生产一个产品,每多赚一块钱,每多一个粉丝关注,每多一个用户购买自己的产品,所产生的成本,都称之为边际成本。
所谓边际成本,其实是一种增量思维,与存量思维所不同的是,边际所反映的是趋势,存量反应的是历史。
边际分析是微观金融的核心概念之一,不同行业不同个体边际结构不同,所产生的边际成本效用也不同。以新旧行业为例(新指互联网行业,旧指传统行业),两种行业的边际成本结构是截然不同的。
互联网行业的边际成本是远远低于传统行业的。在这里,我们暂不考虑运营费用及市场费用,互联网行业里的企业,绝大多数,不会因为用户量的递增,引发成本的大量递增,可能有人会提到说用户量与并发量的增加,从技术层面上,会对服务器的负载有所影响。即使引入了服务器的购置费用,其对边际成本也是几乎没有影响的。
我们可以观察到IDG、红杉等一些有名的风投公司,近些年来所投资的企业,大多数都属于TMT企业(Technology,Media,Telecom),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在这些企业当中,低边际成本的企业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低边际成本意味着公司未来大规模扩张的时候,不容易受到成本的制约,风投看重容易快速扩张与爆发的可能。
而传统行业就很难做到这一点,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其边际结构,难以摆脱了成本对其发展瓶颈的制约。以教育行业为例,例如新东方、好未来这样的教育培训机构,如果要进行扩张,就需要招收更多的老师,开更多的线上学习点,管理半径扩大,管理费用也随之上升,边际成本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出了转型互联网的理念并开始着手尝试。
然而低边际成本其极易扩展与爆发的特性,意味着需要在前期投入更多的精力。互联网企业前期大规模的烧钱,目的之一是建立起边际成本不断下降的前提及其自身的区别化优势。以京东为例,前期花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自建仓储物流,自建仓储物流这样非常重的商业模式,一开始的时候是不具备较大的收入与产出优势的。而如今前期的投入明显得体现在了其边际优势上,供应链上的优势,信息流上的优势,物流上的优势等等。用户量的剧增,并不会很大程度得影响到其服务质量。
而边际成本较高的传统企业则在前期不需要这么高的投入,比如我们开一家线下烧烤店,基本开业当天就有收入,但是你开100家,10000家,服务人数从1万人,变到100万人,成本也不会随着店数的增加而下降。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因为管理半径的扩大,导致边际成本的上升。
前期投入不同、风险承担不同,导致两个不同的行业收获期,爆发期,增长潜力也不同,传统企业追求稳定增长,而新兴产业则靠建立优势壁垒,使边际成本下降,达到爆发可能。
那么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多尝试着去做那些边际成本较低的事,例如某作家写了一本畅销书,花了半年时间,那么随着购买人数的增多,其边际成本是不断下降的。1万人购买,其所耗费的精力是半年,10万人购买,其所耗费的精力也是半年。其收入却是不断增加的。但对于这类情况,需要理性分析,Apple to Apple,畅销书的背后,是作家点滴的积累,非一蹴而就。同样的例子还体现在自媒体平台,金融雪球,个人提升上,在前期的大量的知识储备,让其成长过期中边际成本的不断下降,最终才能迎来爆发盈利的可能。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举个简单例子,目前我手头上有1000元,我可以有三种选择方案,一是选择股市投资,二是选择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三是选择吃喝玩乐,股市投资的回报率是15%,理财产品的回报率是5%,吃喝玩乐的回报率不体现在资金的增长上,而是可以使个体身心愉悦。比如我选择了吃喝玩乐,那么我这个决定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了股市投资回报率的15%(最大价值)。机会成本常作为决策参考的基础,也就是benchmark,机会成本是资金定价的核心概念,在股票估值模型中,模型DCF的分母,折现率所代表的就是企业资金的机会成本。
人和企业相同,大大小小的决策决定了个体未来的走向。企业有专门的分析人员对每个决策进行评估测算,力保所做的决策可以达到最大效用。那么个人呢?如何利用机会成本的思想来使所做决策达到“理性人”的微观经济假设。核心在于资源与决策,我有这个资源,我即将在某个决策上使用我的资源,上面所提到的1000元资金是一个例子,是个人资产决策的一个例子。再举一个例子,时间,我现在有一个小时的空闲时间,有三种选择,一是刷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二是睡觉养足精神,三是运动提升个人体质。假设我选择了第一种,那么就意味着我放弃了睡觉养足精神及运动提升个人体质两者之一(最大效用)所带给我的机会成本。从短期来看,这是理性的,刷社交媒体满足了我的欲望,使我的身心达到了愉悦,这是符合“理性人”的做法。但是从长期来看,这未必是一个好的选择。短期与长期的效用往往是冲突的,短期获得了愉悦,可能从长期来看,阻碍了个人的成长,就没那么愉悦了。(不同个体均有自己不同的效用模型)
所以平时在做一些大大小小的决策时,可以不妨带入机会成本的思想,我做了这个决策,我的机会成本是多少?从短期长期两个不同的维度来看,机会成本又是如何?
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我们也可以将沉没成本理解为一阶的马尔可夫链(该过程中,在给定当前知识或信息的情况下,过去对于预测将来是无关的),过去对于将来的决策不起作用。
在决策系统当中,决策的变量分为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沉没成本就可以理解为是决策里的外生变量。外生变量对于决策系统的影响,就类似于数学公式里的常量对公式的影响,公式所得出的结果的取值范围,很大程度上是由自变量所决定的。常量对其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映射到企业与个体上,往往体现在止损的决策场景,例如我们均知道某搜索企业近两年来裁了一个又一个事业部,这其实就是一种止损的表现,前期对这个事业部所投入的金钱人力等资源均成了沉没成本。从个人的维度来看,我们可以经常看到一些沉没成本不断增加的例子,例如买入股票买在了5000点,掉到了4000点依旧相信短期会有回调机会而不是选择及时止损(短线考虑),个人的职业方向选择,从一个领域跳到了另一个毫不相关的领域,在上一个领域所积累的资源价值便变得苍白无力,又或是无法携手走到最后的两个人,在恋爱中投入了太多,分手后痛不欲生而迟迟无法走出沉没成本所带给自己的痛苦圈子里。
面对沉没成本,我们需要明确认识到这是不可回收的,不论其所带来的代价有多么惨烈,我们都应该学会从中汲取教训,这样才能帮助我们不断得完善自己,作出更理性的决策,不断得向“理性人”的假设靠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