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父亲节,我又想起了我的老父亲——是的,父亲已经年过六旬,可以称作“老父亲”了。
“远嫁的女儿是父母丢失了的孩子”,说得一点没错。自从结婚后,近距离跟父亲相处的机会屈指可数。
每见到父亲一次,就发现他脸上的皱纹又加深了一些。他的面相一次比一次显得沧桑。唯一不变的是他的笑容。
生活中的父亲时常面带笑容,一副乐呵呵的样子。所以他的人缘非常好。每到周末就会有很多大朋友和小朋友到家里来玩,一起下象棋,捉迷藏,讲故事,做游戏。我家里的氛围是多少人羡慕不来的。
记得有一次,家里发生了一些烦心事,妈妈一整天几乎没有笑容,而爸爸好像没事一样,照样跟我们这些孩子讲故事,聊天。妈妈气的说他是“白胆猪”(方言,就是没心没肺的意思)。小时候因为受妈妈的影响,觉得爸爸这样的性个性不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我居然遗传了爸爸的这个特质,平常一些让别人纠结的小事,在我这里就算不了什么。
记得中学时的课堂上,有同学从后面扔东西,打到了我的头,我立即转过头去看,我能猜到是谁扔的东西,但是我一点也没有生气。回头看着黑板继续听课。
放学后有人讨论起这件事“他都打到你了,不知道骂他两句?我当时是觉得我是不是跟正常人不一样?别人觉得该生气的事情,而我却没有生气。
成年以后,我才明白我这叫大度,就是不把这些小事当成事。这一点我遗传了爸爸的特质。
我上三年级时,爸爸是我们班的数学老师。那时学加减法和乘法。他对我们的要求是一道都不能错。错一个题,打手心一下。有一次我写错三道题,被打了六下。“我对此有意见,但是没有当场提出来。
回到家里,我问爸爸:“为什么别人错一个题打一下,而我错一个题要打两下?”父亲是这样解释的:“因为你是老师的孩子,所以对你要求要更严格一些。”当时的我知道该怎么反驳。只能暗暗下决心,以后一定不能出错。因此,过后的计算题会检查两遍以上,基本上没有出现错误。
短期看来,他这样的教育方式的确有效,因为父亲的严格要求,我的数学成绩一直保持着全班第一,学科总分也一直保持在前三名。
可是从长远看,父亲这样的教育方式,把我培养成一个做事过分谨慎,生怕出错的个性,到现在也改不掉。尤其表现在工作中和人际交往中。做平面设计时,明明客户已经同意定稿了,但是我还是不放心,发送文件之前,我还会继续检查好几遍。
小时候,唯一的一次因为调皮被爸爸打,是在一个秋天,燕子在我们家的屋檐下做窝,燕子时不时的有在房檐下飞来飞去,还会拉屎在地上,让我觉得非常讨厌,,于是是我拿起一根长竹竿捅鸟窝。把鸟窝捅掉了一大半。
父亲回到家,知道后狠狠地拍了我的头,严厉地对我说:“燕子是人类的好朋友,你怎么能伤害他们呢?”这是我唯一的一次,因为调皮被爸爸打。
我这一生中唯一的向爸爸发脾气,是在高中时。 上高中时,学校离家近,不用住校。有一次高三上晚自习回家,爸爸给我做了荷包蛋泡饭。我当时想吃的是煮鸡蛋,于是怪父亲没有按照我说的去做,就跟爸爸发脾气,过后却非常后悔。
现在想来,能吃到亲手做的鸡蛋饭是多么不容易的事。那时候太不懂得珍惜了。不过也情有可原,高中正处在青春期,而且是非常焦虑的时段,我对爸爸发脾气,其实是焦虑心理在作怪。根据心理学原理,我当时对爸爸发脾气,说明爸爸给了我足够的安全感,所以才敢对爸爸发脾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