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母亲的关系属于不安全依赖关系,但属于具体哪种不安全依恋?好像不那么清晰。
有点冷漠,有点矛盾。
接触心理学以来,经过三年多的学习,我突然发现自己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感性有余,理性不足。
思绪一直在空中漂浮,根本无法落地。现实中用各种忙碌与学习充实自己,但实际是是填补自己。
看了那么多的书,读了本科、硕士,还觉得不够,想去读博士。
先生反对我去读博士,觉得学了那么多,关键是去运用。我不缺知识,缺生活常识。
也真奇了怪了,为什么那么明显的生活常识,我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就没有觉察,经常撞的头破血流,还直接扛着砖头走。
身心疲惫,不断挣扎,但越挣扎越觉得身陷泥泞。
我根本不信什么命运,我命由我不由天。我需要一个可以清晰认识自己的工具。
李老师讲到宗教,讲信,是先验,哲学讲辩,心理学是科学,讲实证。从宗教到哲学,我看过很多书,但始终还是感觉眼前一片迷雾。
接触心理学以来,随着深入学习,叙事写作疗法的挖掘自己,我慢慢有点看清楚自己。
因为母亲那阴晴不定的性格,责骂、殴打,一种恐惧感慢慢渗透到我的心理。
记得我从小尿床一直尿到小学三四年级。母亲用擦脚的毛巾给我擦洗屁股,从三年级开始我就得了膀胱炎,尿也尿不干净。还有记忆中小学的我经常感到身体不是这里疼就是那里不舒服。
从心理角度看来,那时的我身体就有恐惧的躯体化了。
我喜欢上了睡觉,做梦。只有在梦中,我可以自由遐想,耳边一时清净。
我喜欢上了看书、电视,这样可以让我遐想在外面美好的世界里。
慢慢地我开始忽视周围人的看法。同时因为知识的丰富,我经常会有很多稀奇好玩的想法,赢得小伙伴的拥戴与认同。
中考的失利,进入高中又陷入了后悔之中,玩不转的高中科目又陷入焦虑、恐惧中。
我高中学习的方法,就是刷题、不断重复来强化知识点,好像从那个时候就丧失了思考的能力,把知识点融合贯通起来。一种简单重复低效的勤奋,让我感觉自己没有荒废时光。
当焦虑、恐惧占据整个身心,大脑也无法停下来,哪怕一点点放松,就会有焦虑感,不行、不行,我要赶快动起来。
昨天休息,我突然觉察到自己没有跑到户外的感觉,心头也没有压抑感。
在家窗台上,看看院子里盛开的花,撸撸猫,听听李老师的中级课程,出去扔个垃圾,散散步。
我不再给自己的休息日列清单,把自己的时间安排的满满的。
我开始让自己的时间空白起来,空白的时间里,大脑随意遐想,无论焦虑、恐惧还是压抑,我就正视它,接受它。
慢慢地让情绪流淌起来,体会它。
李老师让背的诗,刚开始我有点抵触,拗口诗句,背诗让我想起了小学初中高中的背课文。
我给自己降低了难度,一天背两句,慢慢地体会诗句传达的情感,想象那种画面,越背越美好,仿佛眼前展开了一幅幅画面,我与诗人一起倘徉其中。
没有为了背诗而背诗的压力,大脑也放松下来了。
我发现自己有了点深度思考的能力。
忍受力强了,心大了接纳度也高了。
以前动不动就被情绪淹没的感觉在慢慢消退。
我开始有拥抱女儿的感觉,身体的接触虽然还有点僵硬,但我可以体会这种僵硬,接受暂时的僵硬。
没有了填补塞满的忙碌感,心智空间大了,整个人也慢慢放松下来,可以活在当下的感觉真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