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曾说,“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
好的教育可能更像是一种教化。教育分两步:教书和育人。
这两步之前是启发和启蒙,所以在孩子上小学之前,会参加各种启蒙班,这个阶段是最好的开智阶段。相对记忆力也是最好的时期。但是在现在社会的主流更多关注的是知识的启蒙,各种抢跑。没上小学就已经识字3000,背诵古诗50首,但是这些都只是“碗里装的东西”。这个阶段的启蒙应该是学习的兴趣和上进心。小孩在上学之前都会背《论语》《弟子规》就是要启发孩子做人的规律:尊师重教,孝敬父母,诚实谦逊。好的品格决定了碗的材质,究竟是纸做的,玻璃做的还是铁做的。材质不同决定了这个饭碗可以用多久。
记得之前金少刚老师做客我们学校的大师课堂,他的介绍是:我是录音师金少刚,我的师傅是某某。这个介绍就让我们看到了大师的品格,永远把老师放在自己之上。还有刘德华,艺术常青40年靠的不是演技不是人脉,而是个人品格。德行好的人,艺术道路才能走的远。
其次启蒙要做的就是启发兴趣,你要知道一切知识的驱动力是好奇心。因为对科学技术好奇,所以会看大量科普书籍,影片。因为对古代皇帝好奇,所以会去看很多历史,甚至想到穿越回古代。兴趣和上进心决定了装知识的碗有多大。大碗能够装更多的知识,小碗只能是装精简后的知识。
但是不管是大碗小碗,材质形状是什么样的碗,都是要让孩子自己去完成。现在父母太厉害了,知识和精力水平都优于我的父母一辈。他们不但可以帮孩子把碗造好,甚至还帮孩子挑选知识,放到碗里,孩子只需要吃然后消化即可。
所以我们会听到很多父母抱怨,盯着就能跟上大溜,不看着立刻就退步。我想其中的原因就是在启蒙阶段没有和孩子说明白究竟学习是谁的事情!
我听过一个特别让人心痛的例子,妈妈是大学老师,从小给孩子灌输的就是你要好好学习,考哈佛,读博士。可能是基因良好,妈妈陪跑做的好,孩子的确按照妈妈的规划上了哈佛,考了博士。但是当拿到博士学位那天,儿子留下一封信就再也没有回来过。他告诉妈妈,我已经拿到了博士,完成了您所有的期待。为您活的日子结束了,接下来我要为自己活了。这个例子之所以心痛,是因为妈妈没有把学习的遥控器交给孩子,而是一直操控,以至于孩子没有学到自己想学的专业。
我的学生中也有好多,从医学院,商学院退学来学音乐,比起上面的哈佛博士,他们是幸运,因为父母把遥控器给到了他们手上,他们在读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在为自己的音乐梦想而努力。
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特别容易体验到心流,那种全神贯注,忘记时间的感觉特别能带来满足感。
所以最好的教育就是做正确启蒙,德行和兴趣,然后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孩子,孩子越早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越有利于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最后就是父母以身作则,身教大于言传,父母终身学习,孩子也会迅速成长。
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一路前行,子女按图索骥,父母成为更好的自己,孩子成为理想中得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