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袭明(一)(共七篇)
文/林海
自然规律在何方?智慧玄门智慧藏。道德经书知道德,有无万物共飞扬。
老子曰:善行无辙迹,善言无遐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善于驾车的人,不会留下车轮的痕迹;善于说话的人,不会留下叫人诟病的破绽和把柄;善于计算的人,不需要借助筹码也能算得清楚;善于设计机关的人,不需要使用插销别人也无法打开;善于打绳结的人,不需要捆绑缠绕别人也无法解脱。
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就是因为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也就是老子口中的道。按照规律办事,顺其自然而为,则无往而不利,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道德经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最简单最省事的办法,就是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掌握自然规律,并且能够按照自然规律办事的人,也就是得道之人。在这样的人眼里,万事万物自有其存在的道理与价值,没有优劣,没有亲疏,一视同仁,不仅尊重其存在,更可以为我所用,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而不会有所选择和舍弃,老子曰: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七绝】道德经的袭明(一)
文/林海
自然规律在何方?
智慧玄门智慧藏。
道德经书知道德,
有无万物共飞扬。
平水韵七阳
道德经的袭明(二)
文/林海
袭明处世最英明,智慧玄门智慧盛。道德经书知道德,有无万物自由行。
袭明,处世的智慧。袭,抄袭,有照搬的意思,照搬就是尊重原来的状态。明,清楚、明白、睿智的意思。袭明,就是一种尊重其本来状态,并充分开发利用其价值的智慧,也就是尊重自然、顺其自然的智慧。拥有了袭明这个本领,就好比有了一把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
按照老子人无弃人、物无弃物的原则,那些不善于做人的人的作用呢?由于没有掌握袭明,其错误可以被别人借鉴,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老子曰: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如果一个人,既不懂得以人为师,向别人学习,又不知道借鉴和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这样的所谓聪明,其实就是糊涂,而且还不是一般的糊涂,老子曰: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七绝】道德经的袭明(二)
文/林海
袭明处世最英明,
智慧玄门智慧盛。
道德经书知道德,
有无万物自由行。
平水韵八庚
道行天下
文/林海
虚无缥缈不休停,智慧玄门智慧醒。道德经书知道德,尘间万物共归零。
道,是老子理论的核心,很多人认为这不过是个概念而已,虚无缥缈,可是老子不这么看,他认为道是物质存在:道之为物。但是它的表现形式又不是一个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变化的,不固定的,也不独立存在,而是无处不在,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是一切事物产生与发展的本源,因此叫散之为器,也就是发散而成为各种器物。
道,难以描述,但是在很多时候还是要有一个称呼才方便表达,所有会有各种代名词,朴,就是其中之一。朴,是站在道的原生态的角度,不加人为修饰的角度,其实也就是无为的角度。道,虽然很小,但是天下万物的生发都是因为遵从了道,而道不会服从于任何事物,相反万物都能臣服于道,老子曰:天下莫能臣。既然如此,那么作为君主,如果能够遵从道,天下百姓自然也就能够宾服,所以,老子曰: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道的核心就是自然的力量。但是一说到治理国家,君主唯恐管理不到位,所以要人为地设立制度,明确职务,划分等级,确立名分。既然有了名分,就要安分守己,安于名分,做分内之事,知道自己的边界和底线,有所敬畏,不要越界,也就是知止。老子曰: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以道行天下,就好比百川归海一样,君主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实现万众归心,老子曰: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即便就是一个黎民百姓,做到了这一点,也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和赞赏。
【七绝】道行天下
文/林海
虚无缥缈不休停,
智慧玄门智慧醒。
道德经书知道德,
尘间万物共归零。
平水韵九青
道德经的战争
文/林海
频繁战乱世人憎,智慧玄门智慧灯。道德经书知道德,有无万物互相兴。
春秋时期,战乱频繁,后果就是百姓颠沛流离,苦不堪言,老子对此看在眼里,一定是深恶痛绝,所以,国君要想赢得民心,治理好国家,应该借助于道的力量,而不是炫耀武力,强取豪夺。
如果试图靠武力征服人民获得天下,就一定会得到报应。老子曰: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其事好还,你对别人干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迟早还会在自己身上得到偿还。
老子反对用兵,曰: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一场大仗打下来,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描述应该也不为过,多年的征战所带来的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国力空虚等等问题,所以老子说,大军所到之处,就会荆棘丛生,一片荒芜;而战争过后,一定是灾荒之年。
人,如果做什么事情目的性太强,达成目标可能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对于有道之人,是有所选择的,也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此,真正胸怀天下和百姓的君主,善于通过道,也就是效法自然、顺应时势、以民为本、尊重每个人生存的权力等,达到自己治理国家赢得民心的目的,绝不会以兵强天下。
【七绝】道德经的战争
文/林海
频繁战乱世人憎,
智慧玄门智慧灯。
道德经书知道德,
有无万物互相兴。
平水韵十蒸
自知之明
文/林海
知人知己最难修,智慧玄门智慧谋。道德经书知道德,有无万物共风流。
人类有社会交往,交往的基础是互信,信任的前提是互相了解。了解一个人还是挺难的,每个人的脾气秉性不一样,社会经历不一样,行为方式不一样,人性修养不一样,再加上源自内心深处的自我保护意识,总是有意无意的伪装自己,使我们了解一个人变得更加困难。所以,知人,是技术,具有知人的能力,老子曰:知人者智。知人,一定要知心,智,智慧。
我们有限的人生,又能真正知过几个人呢?知人善任,任,就是交代给他事做,善任,善于选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换句话说就是善于寻找合作伙伴。先要知人,会选人善选人叫做智。
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和清醒的认识,这叫自知。知人,已经够难的了,但是自知更难,难就难在我们太自信又太主观,要是能够做到自知,那就明了,老子曰:自知者明。明,不是是聪明的明,爱耍小聪明的人往往高估自己,视别人为傻子,其实真正没看明白的是他自己。世界上真正的傻子和真正的天才一样稀缺,他不是天才,别人也不是傻子,只不过人家不和他一般见识而已。这里的明,是清楚、明白的意思,既不高估自己,也不盲目自卑,干什么事量力而行,知道进退,这是明智之举,所以,老子曰:自知之明。
【七绝】自知之明
文/林海
知人知己最难修,
智慧玄门智慧谋。
道德经书知道德,
有无万物共风流。
平水韵十一尤
胜人者有力
文/林海
胜人能力在何寻,智慧玄门智慧临。道德经书知道德,有无万物共浮沉。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这是自然规律。竞争靠什么?靠实力。所以要想胜出,就需要自己在力量上占优势,老子曰胜人者有力。力,能力,提升自己的实力,用知识武装自己,用能力打造自己,用阅历丰富自己,用品格完善自己,用格局升华自己,最终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这样的人,已经不是可以用力来形容了,可以称之为强,强的标准,就是不仅能够做到自知,而且能够克服自己的缺点,摆脱自己的私欲,净化自己的心灵,实现自胜。
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这句话之所以被人说的太俗了,是因为太多的人知道,但是太多的人做不到,因为战胜自我,需要的不仅是一种自知的智慧,还有否定自我的勇气。
人之所以难以战胜自我,关键还是内心欲望惹的祸。欲望来自于不满足、不知足。容器,装不满就会空荡荡的,人的内心,空虚就会产生各种欲望,欲望实现不了就有急迫感、危机感,就很焦虑,就左冲右突,寻找突破,最后是被欲望驱使,欲望战胜理智,这样的人能战胜自己吗?
【七绝】胜人者有力
文/林海
胜人能力在何寻,
智慧玄门智慧临。
道德经书知道德,
有无万物共浮沉。
平水韵十二侵
知足常乐
文/林海
内心充实莫心贪,智慧玄门智慧谈。道德经书知道德,有无万物有无含。
知足,内心充实。内心充实的人可以称之为精神世界的富有。知足者富,富,不是指物质财富,而是精神财富。按照老子的观点,物质财富是一种负担,物质财富越多,精神世界就越匮乏,越空虚,欲望就越泛滥,所以,老子曰:不贵难得之货,因为,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知足常乐,发自内心的那种知足常乐其实很难,因为这种乐,来自于自知和自强,来自于战胜自己的欲望。都能认识到这一点,能够坚持做到的却少之又少,所以,老子曰:强行者有志。也就是能够长期坚持下去才算得上是真正有志向。
始终不忘自己的志向,不迷失自我,老子曰:不失其所。所,居所。所,是一个人得以栖息的地方,身体的栖息地是房间,精神的栖息地是思想,人性的栖息地是品格,不失其所,就是不要丢掉自己的栖息地,也就是不会忘记和失去自己做人的根本。
只有不迷失自己本心的人,始终记得自己的使命与归宿的人才能够真正长久,所以,老子曰:不失其所者久。
【七绝】知足常乐
文/林海
内心充实莫心贪,
智慧玄门智慧谈。
道德经书知道德,
有无万物有无含。
平水韵十三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