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来的使命之一是让成年人变得真正成熟,其中,包括让父母变得有耐心,学会妥协,变得柔和,懂得换位思考。当一个人能和孩子和谐相处时,便有能力和自己甚至世界和解了。所以,父母别总认为自己是孩子的恩人,恰恰相反,孩子来到世界是为了成全父母的。让父母更有责任感、更有智慧,让父母必须变得更好,这样才配得上拥有一个好孩子。为此,他们费尽了心力,也受尽了委屈。
人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确如此,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说父母伟大,亦伟大在此。
一颗心,深似海,包纳一切,也包括欲望。但人只有美好的愿望是不行的,还要有与你相配的德行与能力。这是关键所在。只强调心,而忽视德行与能力的提高,那这颗心也仅仅是“心”而已了!
但也正是这“可怜天下父母心”,道尽了为人父母的辛劳与心酸。
不要以为我之前的文字是偏颇地、一味地站在孩子的立场说话,其实,我只是换个视角看问题,从来不否认为人父母的“恩”与“情”,因为我自身既感念父母的“恩”,又深深地感怀于父母的“情”,并且当他们垂垂老矣的时候,虔诚地爱着他们。
我自己也是一位母亲,深彻地体味了为人父母的辛苦与不易。
最近,在抖音上看到一位父亲,深夜一边收着烧烤摊,一边失望地说:“不干了,孩子考试才打了40分,没什么意思。”看到他失落凝聚的样子,似乎能感到他的眼泪就要飚过屏幕,飞溅到的我的身上。
试问当今,有几位为人父母者没有过深夜的绝望与无人处的流泪?起早摸黑地工作、赚钱,一日三餐地照顾,唯恐孩子受了委屈,满心期待的是孩子身体健康、学业争气,未来有个好前程。
在这个世界,总是希望我们好,不断地鞭策我们向前的大概就只有父母了。
但是失望有用吗?抱怨和眼泪有用吗?独自发泄一下可以,调整好,还是要披挂整齐,继续承担为人父母的角色,继续希望子女好。
我在视频的评论区这样回复这位父亲:很理解您此刻的心情,这是为人父母者必须要经历的压力。很多的时候,负面的情绪只能留给自己,面对孩子,我们终究要鼓励他、安慰他,甚至抱一抱他,告诉他你在乎的不是他的分数,而是他是否学会了努力和坚持这样优秀的品质。告诉他这次没考好没有关系,与他一起找找原因及存在于孩子学习中的问题。总之,本质上,再淘气的孩子也是怕父母伤心的,他们渴望讨好父母,当他们遭遇挫折的时候,最希望能够对他们伸出援手、给予安慰的就是父母。所以,安慰与鼓励的力量远远大于批评和责难,且更有意义。
为人父母者,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真的好,就不断地赋予他能量。但前提是,作父母的要有能量。
为人父母者,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就不要高高在上的说教,要懂得退让与妥协,俯下身来与孩子平等地交流,学会用孩子的思维思考问题,从而感受他们的世界所带给他们的心灵震荡。
孩子出现的任何问题,对于父母都是一次考验,犹如对学生的一次考试,能交出怎样的答卷,直接考量父母的性情与品质、能力与智慧。因此,为人父母的成年人是否真正成熟而有力,就拿儿女的事情来不断地检验即可。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和镜子。父母的样子,可以在孩子身上清晰地被映照出来。所以,孩子的问题通常都是父母的问题。从这个意义说,孩子来到人世间是为了教化父母的一点都不差。
当父母最终感到幸福、对自己的角色很满意的时候,它的前提一定是孩子很优秀,且亲子关系和谐。
无论遇到何事,当我们已经习惯了一种视角考虑问题,且经常会感到困惑时,不妨换个角度审视它,爱与恨、得与失、成功与平凡等等问题的出现,都可以在思维的切换中获得新的认知,产生新的理念,推动新的实践方法,也能够获得情感上一定的释然。
换个视角思索孩子的问题,进而学会深度地思考人生,对为人父母者,难道不是最大的成长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