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蒙台梭利理论之十一  精神偏离

蒙台梭利理论之十一  精神偏离

作者: 南易伽 | 来源:发表于2020-09-21 21:27 被阅读0次

人类的发展是一直持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种潜力让自己向前发展,当我们不能正常的发展的时候,我们就从正常的道路上偏离。

偏离是指我们没有从正常的道路上发展成为注定要成为的那个人。也就是事物没有按照原本的发展方式的发展。 精神偏离是肉眼看不见的偏离,是发生在生理层面之外的一个层面。这个层面使我们自己成为了自己。

我们将会用到蒙台梭利角度的术语。本课程讲的是精神偏离,指的是我们的潜力无法获得充分发展的东西。因为是肉眼看不见的,所以称之为精神偏离。

正常化normalization,是指我们要做哪些事情使我们回到充分发展的道路上去。我们要做那些事情让我们得到充分发展,每一个人的充分发展的潜力是不一样 的。我们会将正常化这个词与教室联系在一起来使用,比如:一个正常化的教室。所以,正常化这个词不仅是用于形容单独的个体,还可以用于形容一个群体。我们的教室正走在使他们的潜力获得充分发展的道路上,是指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他们都走在使自己发展成为注定要成为那个人的道路上。当我们说到教室或一个群体时,它也会有偏离的现象,如果这个群体不能使其中的每个个体走在他注定要成为那个人的发展道路上,那么这个群体就会出现偏离。偏离和正常化总是在一起,要么在正常化的道路上,要么走在偏离的道路上,不可能走在中间的道路上。就像我们的能量要么在进行自我建构,要么自我解构,而自我建构与正常化相关,自我解构与偏离相关。

当玛利亚 蒙台梭利谈到儿童的发展时,会想到:如何让孩子有正常化的发展?

1生理层面

生理的能量与身体相关,是与肌肉的能量相关的部分,他能够推动自主性动作的发展。生理层面的偏离很容易被识别,如果某一个人的生理层面没有发挥作用,我们容易从这个层面卡到这个方面产生偏离,因为他没有被很好运作。如果生理层面不能移动的话,也是产生了偏离。如果因素影响了动作的发展,某个层面没有运作,那么这个方面就发生了偏离,所以生理层面的偏离很容易被表现出来。生理层面的偏离是因为身体的某一个部分没有正常运作很容易看的出来。

2、心理层面(Mental)

当我们谈到心理层面的能量时,它与智能与意志相关,所以它与我们的理解以及做选择的能力是相关的,心理能量是通过我们的理解能力以及做选择的能力表现出来的。它也会对我们的动作产生影响,一旦我们理解了动作应该怎么去做,身体才会做出相应的动作。

做选择的能力会帮助我们理解能力的发展。我们能做出选择从而让理解能力获得更多发展,事实上就是让我们从一个层面向下一个层面不断获得发展,虽然不是生理层面上的,但是也会向着下一个层面不断发展。如果在发展过程中这两股能量完全或部分分离开,它们不再相互关联,将会引起偏离。生理能量以及心理能量的平衡,将会使我们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当我们说到失去内在和谐(HARMONY)时,我们就偏离了。对成人来说当我们内在不能处于和谐状态时,这就是偏离的一种征兆。

精神层面的偏离不宜识别,主要是人格和性格的偏离,很难被察觉到。蒙台梭利说如果在性格方面出了状况,然后你又很容易看到的话,那么精神层面的偏离也很容易识别,大部分的精神偏离通过人格或者行为特征显示出来。即使这个部分很难观察,但是只要我们找到这种层面的基本特征,我们也能发现精神偏离的现象。

蒙台梭利说问题;很多孩子发生的偏离所表现出来的居多特征,成人看成是孩子正常发展的一部分。如果把这些看作是正常的话,那么那些孩子已经从正常的道路上偏离,大部分的孩子都表现这些特征。大部分人所认为的正常化,事实上是孩子从正常道路上所发生的偏离。

我们有时把事实偏离的事情看作是正常的,那是很多人对孩子如何发展有很多的先入之见,而所有的这些先入之见使得我们无法观察到孩子发展的本质。蒙台梭利给我们的礼物是:提供给我们机会,让我们通过所准备的环境,来观察孩子发展的本质。通过所准备的环境,蒙台梭利能够发现孩子在自我发展的道路中的真正特征。蒙台梭利从一个完整的角度去发现孩子。并发现到了孩子的秘密(孩子的秘密就是指孩子如何成长的秘密,即儿童发展的真实状况)。所以,我们要学会观察,并活在当下,只有这样孩子才会与我们分享成长的秘密,并让我们知道他们真正的特征。通过这些我们才能为孩子准备真正属于他们的环境。蒙台梭利也正是通过观察才发现了真正的孩子之后,她又问自己: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偏离的(什么原因造成这两种能量的分离)?也就是说生理和心理能量是分离的,它们并不是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我们要发现了孩子的秘密即孩子偏离的原因(为何两种能量分离):

1、Inhibited Movement动作受限

孩子有意愿去动作(运动),但孩子的动作受到了限制。孩子有内在的能量推动他去成为一个人,但是他的动作受到了限制,所以孩子就不能充分的发展。也就是孩子有意愿去动作,从而使他成为获得充分发展完善的人,但是他的动作总是受到限制,这里的动作是指生理层面的动作。假如生理层面的动作缺乏运作的机会,影响到理解能力和选择的能力。如果孩子的运动总是不断被限制,会导致两种能量的分离和不和谐的状态。比如有些成人不让孩子在地上爬,认为地上脏;把孩子放到学步车里也是孩子的运动受限的表现;还有搀扶孩子走路,抱着孩子运动也是限制的;以及那些坐在婴儿车里的孩子运动也受到了选择。

孩子运动和动作的限制有很多方面。衣着对孩子来说也很重要,孩子冬天穿过多的衣服,那么也是动作受限的表现,要保持孩子暖和的同时,也要让孩子的运动达到自由。通常在这种情况下,服饰太过保暖的话孩子的动作就会偏离。蒙台梭利在他给孩子准备的环境里,孩子就可以进行有目的性的动作或者运动。因为动作的发展非常重要,动作受控与大脑和意志。当我们说到动作受限的时候,也会想到动作、智能以及意志的整合的重要性。正是通过这三者的整合,体内的能量才能处于和谐的状态。它是一种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使这两股能量结合在一起,这三者整合使我们可以获得和谐,使我们体内的这两种能量处于一种平衡的整合在一起。如果我们不让孩子去发展他的动作,孩子就会从正常的发展道路上偏离。

2、Substitution of the Will意志力被替代

孩子的意志被成人的意志所替代。不管孩子想要的是什么成人总是把他想要的强加给孩子,有时这种状况发生的很微妙,成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很多时候成人给孩子提供了选择,但他又使孩子去选择成人的选择,这样的情况有时很明显有时有表现的又不是很明显。

举例:有时候,成人让孩子穿衣服时会说:“你要穿红色的毛衣,还是粉色毛衣?”当孩子选了粉色,成人就会说:“哦,你觉得这件红色的怎么样,红色更好看些,你穿红色的吧。”这就是比较隐蔽的孩子的意愿被替代了。在这种情况下,成人让孩子去选择成人的选择不是很明显,但还是被替代了。

有时候这种情况很明显,比如还是通过毛衣的例子,当孩子说:“我要穿红色的。”但成人会说:“不行,你穿粉色的更好看。”这就是意志替代表现的很明显。

这种情况发生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孩子按照成人的选择做了;一种是孩子会强烈的反抗。

从成人所做的这些细小事情来看,当成人不知道这些事情的重要性时,就会影响到孩子作为一个正常人的发展,这种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会导致人们从正常的发展道路中偏离出来。如果我们不能运用意志,就无法获得独立,无法从一个层面的独立发展到另一个层面的独立。在这种情况下,是不能产生和谐的,因为智能、意志、动作三者的整合受到了影响,而意志力也没有得到发展,这样这两种能量就会发生分离。此时此刻的我们,正处于这种偏离的不能做选择的后果,对于我们来说很难去做一些选择。

举例:就中国的现状,因为如今都是独生子女,往往很多成人围绕一个孩子,孩子的选择往往是有成人来决定,孩子的生活自理方面都有成人来做,因为这些成人也没有意识到这是孩子从正常发展道路偏离的表现。由于很多成人围绕一个孩子,使得这种偏离越来越严重。这就是在座的我们,有责任去帮助孩子周围的成人,帮助他们理解孩子是怎样发展的。在我们的文化里,如果人缺少责任感的话,会发生很多的偏离,对于孩子来说,群体也会发生偏离,那么整个社会也会偏离。

3、(Abandonment)放弃(放任自流)

就是成人离开,让孩子一个人待着,不管孩子。这种状况有可能是生理层面的,也有可能是心理层面的,也可能是孩子对孩子在这两个方面都放弃。

孩子被放任自流的情况下,孩子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任何原则。这样的话,孩子要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会很难。在成人的角色中讲到,孩子是通过一种成人为媒介发展的,通过成人将孩子与环境产生连接,如果成人没有将孩子与环境连接的话,那就是对孩子放任自流,这种情况是无意识的或者是有意识的,不论怎样都会影响孩子的发展。所以一个成人仅仅把没有智能目的的玩具提供给孩子的话,仅仅让孩子有事可做的话,这也是一种放任自流。因为这样的玩具没有将动作、意志力、智能三者整合,不能帮助孩子理解。

所以遗弃或者放任自流是另一种偏离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没有工作可做,孩子没有挑战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两者结果:

1)孩子的自我建构就不能建立,因为没有准备好的环境让孩子全力以赴的做事情;

2)即使环境已经准备好了,如果成人没有将孩子与环境进行连接的话,那么偏离也会发生。关于成人的角色,如果成人在生理与心理上无法与孩子同在的话,就不能使孩子与环境连接。

只要出现以上三点情况,就会使孩子产生一定的分离。动作、语言和独立,是第一年中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会使孩子受到相应的影响,当孩子长大之后会在不同层面上体现出来,因为在这时孩子的性格也会因此受到影响。精神偏离主要发生在孩子生命的前三年,因为孩子在这个时期开始学习怎样去移动。这一些都会影响到孩子整个动作的发展,从而引起孩子的偏离。在前三年孩子还要学会怎样去做选择,如果孩子不能做选择或者成人不允许孩子去做相应的选择,也会引起偏离。在生命的前三年,人的发展基础在此形成,如果孩子不能与环境做出相应的链接,那么孩子的偏离也就产生了。

蒙台梭利说过:“孩子的精神偏离会出现在不同的表现形式上,个性强的孩子与个性弱的孩子体现出来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的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

精神分离可以从精神游离和精神阻碍这两种方式体现出来:

1、精神游离Fugues 

可能从现实逃离出去,比如幻想就是一种游离,他可以让你从环境中逃离出去,游离来源你游离的愿望,游离起源与孩子在环境缺乏兴趣,如果在环境中不付出努力的话,孩子会感到无聊,此时孩子会产生自己的世界,这个自己的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幻想。想象是基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而幻想则是现实中没有的。也许在这个环境中没有所谓的秩序感和安全感,在内心就产生了想远离这些现实的想法,他们觉得自己不能很好的处理现实状况,所以就要躲避这种现实,把自己游离开。

2、精神的阻碍BARRIERS

阻碍是一股阻力,把一些东西推出外部,就好比一堵墙,不给你机会理解或者经历,没有让你获知信息来源,他通常与特定的区域相关。我们会潜意识的告诉自己我是不能做到的,我们自己创造了一堵墙,当有新的信息和新的概念出现的时候,自己内心就产生了阻碍。比如很多人谈到考试就害怕,一上考场就紧张,这不是理性的,是瞬间产生的想法。

游离和阻碍是精神分离的呈现形式,它其实是一种保护,一旦我们产生游离和阻碍时,我们就会觉得在这个环境中比较安全。这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游离是创建了一个自己自我的世界,我们用任何逃离的方式,我们就在创建自己内在幻想的世界。在现实生活中并只有幻想是逃离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游离就是你停留在另外的世界,而不是在当下。当能量不够和谐时,就会产生一定的偏离,这种偏离可以通过游离或是阻碍这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不论是哪一种,都是一种偏离的行为。这一些行为的偏离蒙台梭利通过观察,将它定义为“幼儿时期的性格。”

现实生活中的偏离现象:

1、Lying撒谎 

有时撒谎看起来并不是一种偏离,即使这个人有很好的说谎的水准,但是撒谎就是一种偏离。之所以撒谎是因为我们不接受事实,如果我们认为事实是好的,也就是没有必要说谎。

2、Timidity内向

在一些文化中,祖辈们认为女孩内向是一件好事情。事实上内向是一种偏离,内向有时表现为一种恐惧和害怕。

表现:有些人一直认为:“我说的并不是很重要”,或者有些人始终感到自己做的不够好。

3、Quarrelsome好争论的

表现:1)有这么一些人,当双方接触的时候,就倾向于争论,在别人对自己施加措施前,就采取行动,以行动告诉对方,”我就在这里”,这其实也是与恐惧害怕相关。

4、Gluttony好吃

不仅仅对食物方面,并不是说孩子内在对食物的喜好,同时与经验相关。永远处于不满足的状态(内在的欲望),就像你内在的平静受到干扰。内在一直有需要有更多的欲望。

5、Fears恐惧

一种无以名状的恐惧,没有理由的害怕,这是一种偏离。

6、Disorder movement动作的无序性

整个动作一直处于无序的状态,不和谐的状态。这是一种经常性动作。

原因:动作、意志、智能三者没有整合好,没有准备好的环境给孩子锻炼。

7、Disobedience拒绝服从

所谓拒绝服从是这个人不喜欢服从,在孩子整个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渐进服从的过程,蒙台梭利也提到了三个层次的服从。这三个层次的服从是渐进形式的。当孩子有这三个层次的抗拒的时候,那么孩子就产生偏离。

表现:现实中,交通规则中禁止穿马路,而很多人还在违反,而且对于抽烟、穿红灯很多人认为是正常的,其实这也是一种偏离。

8、Laziness懒惰 

很多人认为有些孩子非常的懒惰,但事实上这也是一种偏离。

在青少年期孩子会出现懒惰,这不是偏离,那是这个年龄层次的正常的表现,这是孩子发展阶段的特征表现。孩子体内的荷尔蒙被散发,孩子有些疲惫感导致。所以青少年的成长阶段有点懒得是正常的。

9、Possessive占有欲 

没有放手,让其自然而去的能力。孩子会不断的要,积累和索取,在生命的前三年表现为需求,孩子需要有一个占有的经历,之后就会随之而去。

首先要自己拥有这件东西并可以分享,孩子拥有并享有了这个物品的经历,慢慢孩子就会发展出与人分享的能力。成人可以问孩子:当你准备好的时候,你可以把这个物品借给那个孩子分享。

也有的三岁以下的孩子愿意与别的孩子分享,那是成人的推力导致,那是被动的行为,比如成人会说:“你太棒了,你愿意和别的孩子分享,真是太好了。”这其实不是孩子本意的行为。

10、Greediness贪婪、霸占

与“满足”相关,可能你的内在没有得到满足。你也想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

11、Insecurity不安全感:

是一种偏离,如果没有成人的陪伴,孩子就不能做任何事情,孩子缺乏分离的能力,我们不能够与成人分离,因为我感到不安全,即使我和这个人在一起不开心,但是我也无法离开这个成人。这个状况发生在孩子很年幼的时候,成人没有提供给孩子:“我能够做、或者我能够独立做的能力。”这种无法脱离爸爸妈妈或者家人的表现就是一种偏离。

12、Unable to concentrate无法专注做事情

专注力不够集中,无法将精力集中在某件事情上,我们会做很多事情时,但不能够集中注意在某件事情上。我们都有能力去专注某件事情,一旦不能就会产生偏离。所以成人的态度很重要。孩子无法专注到一件事情上,很多程度取决于周围的成人,或者环境没有为孩子准备好。

13、aggressive攻击性:

现实中攻击性是一种偏离,并不是行动上要攻击到你的心脏,只是为了得到,不加手段的去争取。这也是偏离表现。

表现:当一个孩子看到另外一个孩子在玩玩具,成人说:“你去把他抢过来,这就是把孩子推向了攻击性,这就是偏离的表现。

14、INFERIORITY COMPLEX自卑情结

觉得自己并不是有价值,感觉自己并不是那么重要。孩子的内部就无法形成“我是重要的”观念。这类孩子的内部形成:“我们不能做这件事情,我不能做那件事情。”

15、Extreme shyness过渡的害羞

与安全感相关,与前面谈到的不安全感和自己没有价值相关。

16、Constant question持续不断的问问题

一直问不停的问,对答案没有要求。即使你对这个问题不感兴趣你也在不停的问。当你问问他是你与目的性,但是你只是纯粹的问,持续不断的问,并不等待答案,没有目的性的话,就是一种偏离。

17、Extreme Attach to another person过度依赖

过度依赖他人,偏离在不同的状况下产生,所以观察很重要,去寻找我们面临的问题,去发现自己存在哪些偏离。

当我们讲到语言的时候,词的概念和意义很重要。在讲到这些有意义的词的时候,词语与周围的事物是相关联的,同样当我们对自己的内在有所了解的时候,对偏离有才会了解,这样我们才会准备完毕的环境,帮助孩子一起成长

偏离发生在生命的前三年,但它显现出来的症状却是在之后,当孩子慢慢的成长,这些显现出来的症状也越来越清晰,蒙台梭利曾说过孩子在年幼时如果发生偏离,是非常容易治愈的,这也就是说如果在六岁之前,我们帮助孩子达到正常化,这对孩子来说就更容易。

我们知道人类发展的四大阶段:第一发展阶段与第三发展阶段是有相似性的,如果在孩子六岁之前的第一阶段我们没有帮助他们治愈这些偏离,我们还会有另外一个机会,那就是12-18岁这个阶段,但它并不能像第一阶段的治愈那么容易。在第三个阶段时,当这些所谓的不好的东西显现出来时,我们首先要意识到这些状况,同时也要有意愿去对它进行工作,但是在第三个阶段我们却要尽很大的努力去进行有意识的工作。因为第一个阶段我们是处在吸收性心智的同时也有“肉身化”的特征,所以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容易的,而且它是有永久性的。虽然在青少年期会有一些改变,但根部还是有一些跟随我们的东西存在的,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问题在这个阶段还是会显现出来。所以,在孩子的前六年我们要准备一个环境,让孩子达到正常化。也许这些问题在第二阶段的6-12岁的时候,会藏身于根底,并不会那么容易显现出来,但到12-18岁这个阶段,所有的这些东西将会被显现出来,而且是很容易被发现的。

我们要通过有目的的工作,来治愈这些偏离。六岁以下的孩子通过在环境中工作,来达到治愈。成人要做的就是准备好环境,等待孩子蝶化的过程。孩子只有进行内在的工作,才可以治愈自己的偏离,所有的工作都需要是带有智能的目的。

工作的原则

1、要孩子能够自己选择工作

意志力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孩子只有做选择,意志力才会得到发展,所以孩子在环境中要有自己选择工作的机会。孩子只有能够选择工作,意志力才会锻炼。当孩子能够做意志力的练习时,首先要去理解这些现实。为了能够让孩子了解他所做的选择是什么,成人要帮助孩子去理解他所做的选择。孩子只有通过成人给他做合适的工作示范,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孩子唯一能够了解如何去做这项工作的条件,则是通过成人给他所做的示范;如果成人没有给孩子示范一个工作,那么孩子就不可能知道这个工作要如何做。成人通过给孩子做示范,使孩子的需求和兴趣点得到满足。当成人把这个工作介绍给孩子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观察孩子的需求;孩子的选择能力与其内在的需求是相关的;孩子会追随他内在的引导,内在的引导会将孩子推向环境,从而使孩子运用敏感期在环境中进行工作,并在特定的区域产生特定的兴趣点。孩子能够自由的选择他的工作,是有很多因素相伴其中的;所以成人需要利用观察,从而观察孩子的敏感期,对环境做出相应的准备。

2、成人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孩子

成人在示范中要去除多余的动作,成人要分析,孩子需要哪些动作才能够帮助发展。所以要以特定的方式呈现给孩子。不同的工作呈现给孩子不同的方式,比如擦桌子,成人示范时是打圈的,如果孩子横着擦也是没有关系的,只要孩子达到擦桌子的目的就可以了,成人是以最简单的方式示范,同时我们也要保证孩子能以不同的方式去体验成就感。

3、多次的重复

就意味孩子可以多次的操作。孩子要能够多次的重复从而达到内在的满足感。

4、活动要能够让孩子达到专注

专注与重复相关,也与孩子尽最大努力去做相关,如果孩子能够尽全力去做,那么孩子就能够达到专注。就想去做一件困难的事情,需要投入很大的专注力才能完成。

5、与动作的协调性相关

孩子能够通过身体进行移动,通过这个活动从而控制自己的动作达到和谐的状态。所以我们在示范的过程会让孩子走过来走过去,这有助于孩子发展优雅的移动,以及和谐的身体动作。

6,活动要受到心智的引导

意味着大脑要控制身体,蒙台梭利称之为“智能引导下的动作”就是孩子能够理解这个动作并控制这个动作的部位。

7、发展意志力

意志力与选择相关联,在所有的活动中要给孩子选择,从而孩子的意志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当然并不是只是选择,同时还有承担选择后的后果。不管在环境中做何种选择,孩子都有在环境中承担相应的后果,比如孩子从矮柜上取擦亮鞋子的教具进行工作,当把教具放到了工作桌时,若孩子说我不想做了,这是不可以的,成人可以说:“请你做完这项工作以后,才可以停止工作。”既然你已经选择了,你就要继续将你选择的工作做完。假如选择了拼图工作,即使做一次拼图,你也要把你选择的工作做完。意志力的发展与后果的承担相关联,一旦你选择了这份工作,就应该把这件事情做完。即使你做一次或者二次。

8、呈现的事情必须体现真实的信息

孩子需要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这就是为何要强调我们介绍给孩子的任何事物要基于现实的基础上。

9、要强调智能、动作、意志力三者的整合

当我们讲到和谐时也提到了这三者的整合,通过三者整合两种能量将会形成一体。在我们环境中的孩子所做的任何活动,都是建立在这些原则上的。

以上就是在环境中孩子都有遵循的原则,这些都是与日常生活相关,偏离的预防与日常生活的活动相关。这也是为何在ic环境中日常生活区域,不管在那个年龄层。日常生活的活动是治愈孩子偏离的良药,因为日常生活的活动是真实的,一旦给孩子示范过这个工作,孩子就可以取选择工作,成人以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孩子,但是孩子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将这个工作完成,如果日常工作的设计是非常好的,我们就会看到孩子不断重复的进行这项工作。如果成人能够很好的将这个工作呈现给孩子,孩子也会尽全力去完成这个工作,日常生活的所有工作都会帮助孩子发展动作的协调性,日常生活工作中所有产生的动作,都是在心智的引导下产生的。并有助于孩子意志力的发展,并有助于意志力智能动作三者之间的整合。如果孩子发生偏离时,成人要给孩子有不同工作的选择,将孩子拉回到正常化的轨道上,并使孩子与周边的环境产生链接。正常化只是一个过程,并不是最终的。有时你会看到一个正常化的过程要经另一个正常化的过程会更长,不仅是针对单独的个体,对于群体也会体现正常化。正常化的过程是一个出现之后又消失的过程。在孩子周边工作的成人,要知道如何治愈孩子的偏离,并能有效的防止偏离的产生。

正常化孩子的特征

1、Love of order热爱秩序有利于生理和心理能量的整合。

2、Love of work 对工作的热爱 使我们人类能够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

3、Concentration专注 也就是全神贯注,完全专注与其中。

4、Link to real对真实世界的链接,他不需要所谓的幻想。

5、Love of silence喜欢安静,内在宁静是他知道他是谁,在环境中的安静才能使他专注与工作。我们的所说的安静不是说环境要保持鸦雀无声,可以有轻缓的音乐,轻声的交流。

6、Love of working alone 喜欢独立工作和他人一起工作。

7、Choosing  from real society能够从真实生活中进行选择。

8、Voluntariness主动性

9、Independence独立性 

10、Obeying服从

11、Initiative Constraints内在的纪律,内在的约束力

12、Deep joyful深层的愉悦感

作为成人,我们首先要治愈自己身上存在的偏离,我们首先要考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孩子一个准备好的环境,我们始终要谨记于心,这些偏离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治愈的,我们要努力找到存在哪些偏离,并怎样去治愈它。同时,要找到一些活动,使智能、意志力以及动作三者得以整合。

我们要知道正常化是一个正常的过程,我们出生的时候是正常的,但外界的环境可能会将自己推出正常化的轨道。所以我们的双手掌握着把所有的一切推回到正常化过程的任务。我们要通过布置一个合适的环境,让他们获得前进的发展。

我们坚信孩子会注定成为那个人,成人要知道这些偏离,让孩子正常的成分的发展。

服从的三个层次

孩子的发展是从知道如何服从-----服从的过程

第一个层次:是发生在孩子出生到2.5-3岁之间

只有孩子内在想做一些事情,他才会愿意去对你的要求表现出服从。除非他是内在的想去做一件事情,孩子才会遵循我们要求他做的一个条件。孩子可能在这个年龄阶段喜欢去推一些重的物品,当你请他将一些东西搬到指定位置时,他会很愿意去帮你做这件事情,因为这是在他的内心很喜欢去做的事情。所以,3岁以下的孩子整个服从是遵循于贺尔美的引导的,跟3岁以下工作的成人,如果你想让孩子去做一件事情,你就一定要遵循孩子的贺尔美,如果我们要求孩子去做一些工作,如果通过贺尔美的驱使,孩子会更愿意参于到这个工作中。例如你可以浇水吗,而此时孩子很喜欢水的工作。这是处于成人观察的基础上,孩子会非常喜欢这类事情。

第二个层次的服从是发生在孩子2.5-4.5岁之间

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知道一些规则,但他还只是遵循自己的贺尔美。他内在想做某件事情的欲望比自身的控制能力要强很多,他愿意服从,也知道一些规则,所以我们要不断的问一些他愿意做的一些事情。

第三个层次出现在孩子4.5-6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孩子知道了环境的规则,并理解这些规则。他可能想或不想做这件事情,但他会服从。对于这一个阶段的孩子,成人要非常的小心,因为他会服从于成人对他提出的任何一件事情,在这个阶段有意愿也渴望服从。如果成人不断的要求孩子工作,孩子也会感到疲倦。所以,我们不能一直持续不断的请孩子做一些事情。、

当孩子有抗拒的情绪出现,我们要判断孩子处于哪个层次,或者看孩子是否处于哪个过程中。我们要思考给予孩子的这个工作是否应该。如果给予三岁以下的孩子,如果与孩子的贺尔美向相悖的话,那么孩子是不会去服从得。如果经常会发生的事情,孩子有抗拒的情绪出现,那时因为成人要进行自省,给予孩子的工作是否合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蒙台梭利理论之十一  精神偏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rmb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