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认为自己的大脑很强大,但事实上我们的思维充满了障碍。
人们在面对他人提出的疑问时,会流畅地对自己无意识地行为进行解释,你甚至看不出任何破绽。
但大家为什么就不能直接说“不好意思,我也没想那么多,只是就这么做了。”
没错,又来分享我学到的知识点了。今天分享的观点来自《思维突破》这本书。
作者认为思维存在障碍,是因为“我们具有追求成就、争强好胜的强迫性人格。”
当人们自认为什么都懂,或者说什么都应该懂得的时候,是非常危险的。
因为这时他们已经提失去的能力了,无论遇到什么状况,似乎总是能够自圆其说,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现象。
孩子在0~5岁时会留意身边的种种细节、并且通过提问的方式去获取知识。
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对孩子的耐心会一再减少,并且当他们的问题与生活之间没什么关联时,提问这一行为就会被制止。他们希望孩子不再问任何“没用”的问题。
一方面父母和社会都希望孩子把焦点放在(以他们的视角看来)有用的事情上,另一方面,孩子们的思维是灵活多变的,他们常常会问一些成年人无法回答的问题。
而自认为什么都懂的大人们又怎么会将“不好意思,这个问题我不太了解”这句话挂在嘴边呢?
作者本人曾因为自己在航天部门工作,为了让学生能更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就邀请一位同事举办了一场有关航天医学方面的演讲,而演讲中的许多内容都是编造的,外行人根本不懂所以无从质疑,但学生们却都对主讲人和作者感到非常失望。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越来越难开口发问,因为年长者很难低下头去承认自己知之甚少。然而实际上,我们如果持续探索、不断发问,就会了解到,每个人都是无知的。
无知本身也并不是贬义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无知甚至是件幸事,这意味着我们清楚哪里需要做出改变,至少是有方向的、不迷茫。
打破思维定式,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要着急做判断,同时,多探索、多学习、多听他人的想法,有时延迟判断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
马斯洛有言“相对来说,自我实现者不仅不惧怕神秘、未知、令人费解的事物,反而经常为之着迷。”
选择一些自己能够持续深入发问的领域,去专注、去探索吧,愿我们都能探究到事物的本质,在探索中寻找获得感。
打破思维定式,意味着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去接触那些不同寻常的事物。每个人的经验积累都不同,因此,在对待问题上也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
正如马斯洛所说,自我实现者不惧怕未知,他们反而会去追求那些神秘的事物。他们深入探究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坚持不懈地寻找答案,不畏困难,不惧失败。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去深入探究。比如,我们可以探究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
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参加讲座、实地考察等方式慢慢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我们也要多听取他人的意见和想法,以开拓自己的思路,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
在探索中,我们或许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正是这些困难让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因为,当我们用心去探索,并且获得一些收获时,那种获得感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
在自我探索、自我修炼的旅程中,我们不仅会发现事物的本质,还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这些不足,可以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让自己变得更加完整。
别担心现在的自己不够好,任何领域都在发展、人也在不断成长。也难免经常会有一些过来人用各种忠言来对你进行劝谏,不过我们自己还是要借助科学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认知,使我们能够具备基本的思辨力。
有关的思维定式的挑战,是绝大多数人都需要面对的,所以不要惧怕挑战和改变。
不过我们也不必什么事情都打破砂锅问到底,那样就有点较劲了。最好制作一张简单的表单,把你认为只要做出些改变、就能够对你的未来产生积极影响的事情罗列出来。
再按照自己当前每天需要完成的事项来设定每日需要精进的小目标。以天为单位去度日,生活才不会被虚度。
之所以会提出这个小建议,是因为大家不论学到多少理论知识,它和实际能够做到的行为之间都会出现很长一段距离。
能够将“从思维到行为”之间的距离缩短的唯一办法,就是确立一些细致到“你立马就能明确自己需要去做哪些具体事情”的小目标。
确立目标——持续执行——在执行中得到反馈——继续调整目标,这个过程就是将抽象思维落实到具体行为上的“进化史”
综上所述,打破思维定式,多探索、多学习、多听取他人的意见,以及延迟判断,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在实现这些能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去探索、去学习、去实践。愿我们都能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寻找获得感,不断实现自己的梦想。
网友评论